✔ 最佳答案
西行之經過:
玄奘從西遊赴印度至返國,前後凡十七、八年,其經過大致如下:
公元627年玄奘法師經沙州出玉門關,越過沙漠,經伊吾、高昌、碎葉城,翻過大雪山,經過長途跋涉,歷時五年,到達中天竺摩揭國,進入佛教學術中心那爛陀寺,拜年逾百歲的戒賢為師,學習【瑜珈師地論】等佛經。其間又到南天竺各地遊學。
之後玄奘重回那爛陀寺,代其師講經,主講【攝大乘論】等佛學,又發表重要論文【會宗論】。公元642年,中天竺戒日王舉行有十八國王、數千僧人參加的佛學辯論會,玄奘作了【大乘論】等演講,經過十八日答辯,駁難者被一一折服,玄奘遂被尊為三藏法師。在此期間,玄奘又向天竺人民介紹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情況。
公元645年,玄奘帶著六百七十五部佛經回長安。回國後,他立即投入譯經工作。先後主持弘福寺及慈恩寺的譯場,十九年間譯經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共一千三百餘萬言。他又倡造大雁塔,以儲經書。玄奘還根據旅途所見,寫成【大唐西域記】,記述阿富汗、印度等一百一十一國之情況。
公元664年,他圓寂於玉華寺。
推介網站:玄奘西域行
節錄自玄奘西域行
玄奘西行之貢獻:
玄奘西行,促進中、印兩地交通往來,有助文化交流及兩國關係之發展。
玄奘攜大量佛經回國,並翻譯佛經;又創立「法相宗」(亦稱唯識宗、慈恩宗),使佛教大盛於中土。
玄奘口述撰成之「大唐西域記」,介紹天竺及西域諸國之文化風俗,為一部重要之歷史、地理文獻。
唐代中西文化交流:
七世紀中葉,唐軍攻滅西突厥,恢復了在西域的統治,絲綢之路自此進入鼎盛時期。當時,阿拉伯、波斯以至歐洲國家的商人,絡繹不絕來到中國,由於絲路之興盛,唐與西域各國的交流均十分頻繁。茲就將唐代與西域的文化交流的影響分析於下:
1. 宗教:
唐代僧人玄奘、義淨遠赴天竺取經,使佛教在中國傳播日盛;而西方宗教如景教、祅教、回教及摩尼教等,亦於此時傳入中國。
2. 藝術:
因佛教的輪入,使中國有佛塔、佛寺、佛畫及佛像雕刻等新興藝術。隋唐的音樂,也受西方的影響很大,如胡琴、琵琶是從西域傳過來的。中國的繪畫也受影響,如唐代畫聖吳道子的凹凸畫法,頗有天竺的風味。
3. 工藝:
西方之珍奇器物如珊瑚、珍珠、琥珀、琅玕、琉璃及象牙等輸入中國,使中國的手工業也發生變化。此外製糖法、葡萄酒製法、種棉、紡織、玻璃製造法等技術,也經西域傳入中國。同時,中國的絲綢及工藝品也大量輸往波斯。中國之造紙術也經過大食人傳到西亞,以後再傳到非洲和歐洲。
4. 文學:
唐朝文化因受外來佛教之影響,使小說之題材更形豐富,對後世之話本小說等頗具影響。
5. 科學:
佛僧於傳入宗教的同時,亦將外國的科學介紹入中國,使唐代曆法更為精密,醫葯更為進步。
6. 都市:
唐時因外商來華絡繹不絕,商業都市因此興起,著名者有長安、洛陽、敦煌、汴州、交州、揚州、泉州及廣州等,乃商人之集中地區。
7. 貿易:
為求促進各國平等貿易,唐政府於重要的港口如交州、廣州、交州、登州等地設立「市舶司」,在陸路交通要衝如武威、張掖等地,設有互市監,分別管理中外通商事務。
玄奘西行之背景:
玄奘,俗姓陳,名瑋。洛州緱氏人。玄奘生於隋開皇十六年,兄弟四人,排行最末。玄奘十三歲時,隨兄弟出家。隋代末年,金國大亂,玄奘與兄長到達長安,轉往成都,隨名師學習《攝大乘論》等經論。
玄奘聰明好學,又有辯才,唐太宗貞觀元年,到長安跟隨景法師、嚴法師等學經,佛門前輩推崇他為「佛門千里駒」。玄奘對佛學研習日深發覺諸家說法不同,而且對問題不能完滿解答。他在長安時知道有位深通「瑜伽」,兼識百家的戒賢大師在印度那蘭陀寺講學,淚起他西行求學的決心。
思考題:
陳致平《中國通史》謂:「唐玄奘奮鬥之精神,對於佛學之貢獻,對於當時中外社會的影響,所獲榮譽之高,在中國佛教史中,是第一人,亦是中國留學史上之第一人。」你同意上述對玄奘的稱譽嗎? 試抒發你的意見。
玄奘法師西行:
玄奘俗姓陳,河南偃師人,在洛陽淨土寺出家。他感到佛經譯文多缺漏錯誤,遂決心西遊印度,求經解惑。同時,他又想效法高僧法顯、智嚴等,親至佛教寶地禮拜聖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