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兩首作品所見,杜甫和蘇軾對人生有什麼相同的感慨?

2010-04-26 9:29 pm
1.從兩首作品所見,杜甫和蘇軾對人生有什麼相同的感慨?
2.他們排遺心情的方法有何不同?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杜甫-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 萬方多難此登臨 
錦江春色來天地 玉壘浮雲變古今 
北極朝庭終不改 西山寇盜莫相侵 
可憐後主還祠廟 日暮聊為梁父吟

回答 (1)

2010-04-29 6:54 am
✔ 最佳答案





蘇軾 -念奴嬌·赤壁懷古



上片詠赤壁,下片懷周瑜,最後以自身
感慨作結。
《念奴嬌·赤壁懷古》包含深長的歎息、
壯闊的悲哀、飛越歷史的翱翔。這正是蘇軾
所要極力超脫、極力超越的束縛。不要再為
自己的老大無成而悲傷、歎息,要知道,個
人的情感無論多麼強烈,在宏闊壯烈的歷史
巨變中,都顯得那麼微不足道,那麼矯揉造
作,那麼可憐可笑。所以不必為此再徒勞地
感傷,應當享受人生,笑傲江湖。周公瑾少
年有成建立豐功偉績,蘇軾就在這種個人與
歷史的強烈對比中獲得了對人生的自覺,從
而真正做到超然物外、達觀面對世事。


這首詞感慨古今,雄渾蒼涼,氣勢磅礴,
把人們帶入江山如畫、奇偉雄壯的景色和深邃
無比的歷史沉思中,喚起讀者對人生的無限感
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歎、哲理於一體,
給人以撼魂蕩魄的藝術力量。
起筆高唱入雲,氣勢足與「黃河之水天上
來」相比,而且詞境壯闊,在空間上與時間上
都得到極度拓展。江山、歷史、人物一齊湧出
,以廣闊心胸引出懷古思緒。 接著,作者借
「人道是」疑似之言,把江邊故壘和周郎赤
壁掛上了鉤。「亂石崩雲」 三句正面寫赤壁
景色,驚心動魄。陸游《入蜀記》說赤鼻磯
「亦茆岡爾,略無草木」。范成大《吳船錄》
亦云:「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見所謂「亂石
崩雲」及「蒙茸峻岩」之境,東坡詞賦微誇
焉。」詞中把眼前的亂山大江寫得雄奇險峻
,渲染出古戰場的氣氛和聲勢。對於周瑜,
蘇軾特別激賞他少年功名,英氣勃勃。「小
喬初嫁了」看似閒筆,而且小喬初嫁周瑜在
建安三年,遠在赤壁之戰前十年。特意插入
這一句,更顯得周瑜少年英俊,春風得意。
詞也因此豪放而不失風情,剛中有柔,與
篇首「風流人物」互相呼應。「羽扇綸巾」
三句寫周瑜的戰功,也很特別。周瑜身為
主將卻並非戎服出現,而是羽扇便服,談
筆風生。寫戰爭一點不渲染士馬金鼓的戰
爭氣氛,只著筆於周瑜的從容瀟灑,指揮
若定,這樣 寫法更能突出他的風采和才能。





杜甫-登樓


「花近高樓傷客心,萬方多難此登臨。」獨上高樓,望見了燦爛春光中的花樹,如錦繡般舖滿了大地。但連年戰亂,民不聊生,這時登樓,心中只是倍覺慘悽,雖然美景當前,反更襯托出了蕭條之感。
「錦江春色來天地,玉壘浮雲變古今。」憑著樓遠望,錦江水映帶著兩岸明媚的春光,在天地間多彩的渲染著,而玉壘山上的浮雲飄移來去,就像是古今世道的風雲變化一樣啊!這裡的感嘆闊大悠遠,囊括了古今天地。
「北極朝廷終不改,」北極:就是北極星。居天中而不動,眾星環繞著它,除「不動」外,它也有「君王」的含意。這一句是說,我大唐國朝穩固,終是不會改姓易代的。「西山寇盜莫相侵。」敬告西山的寇匪們,不要再想侵擾我朝。這裡的「莫」,是不能或不敢的意思。
「可憐後主還祠廟,日暮聊為梁父吟。」「後主」是指蜀漢後主劉禪,因寵信宦官而亡國。「祠廟」就是祠堂。「梁甫吟」,又名〈梁父吟〉。相傳諸葛亮隱居隆中時,好為〈梁父吟〉,句中含有對他的仰慕之意。這最後兩句是說,我站在樓頭啊,徘徊沉吟,天色已晚,在蒼茫的暮色中,依稀可見城南的後主祠。可憐後主劉禪雖是亡國昏君,竟也可以入祠廟之中,享後人的香火。而當今只有劉後主那樣的昏君,卻沒有諸葛亮那樣的賢相。自己雖有諸葛武侯的大志,卻苦無報國之路,只有獨上高樓,憂思萬端,聊吟詩以自遣哪!
杜甫雖然身處西蜀,卻懷著心繫天下的氣慨,即使在萬方多難之時,視野仍然縱觀全局,胸懷古今,也可看出他的氣度,縱使心情蒼涼,但並不絕望。所以他的詩雖經常是氣質沉鬱,但境界開闊,帶著盛唐詩人特有的縱橫大氣。像他詠懷的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榮枯咫尺異,惆悵難再述。」詩裡的那種沉鬱蒼涼,在千年後讀之,仍是讓人熱淚盈眶,動容無法自已,但在氣象上,並沒有絕望之意。所以,「沉鬱頓挫」既是他詩的風格,也是詩的內容,記述著他的憂國憂民,表達出的是杜子美整體的氣質和風格。
韓愈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杜甫的才氣,和他心懷天下的壯志,以及至死不渝的赤誠,永遠都是中華文化中獨一無二的寶藏。而詩的節奏、格律和意象等等,在杜甫那兒,都達到了前所少有的豐富和美麗。世人稱杜甫為「老杜」,雖也是考量和「小杜」(就是杜牧)的區別,但另外更包含了敬重、親切的意思。「詩聖老杜」,就是中國人對杜甫在歷史上永遠的情感。
而從時代背景來看,唐朝自建立後,國力日益鼎盛,經濟繁榮,政治昌明,在文化上,也表現出前所未有的開放性、融合性,充滿了生命力。這時的中華文化,是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向各方廣泛吸收,而達到豐富、鼎盛。所以在睿宗以後的盛唐時代,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多元並存,佛教在進入中國數百年後,這時終於能和儒家、道家的思想相互補益,這個歷史的機緣,是在以往朝代中,不可多得的。而在文學上,唐詩的人才輩出,朝氣蓬勃,各放異彩,盛況空前,也因為這樣特殊的時代背景,而鑄就了像「杜甫」這樣大胸襟、大格局的偉大詩人,也在我中華文化中留下了「詩聖杜甫」。




收錄日期: 2021-04-20 13:08:06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26000051KK00537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