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波斯灣戰爭

2010-04-26 8:32 pm
1990年波斯灣戰爭對戰略理論產生的影響 !?!?!?

快點快點 急需答案 越多越好 XD 

最佳解答者 十五點 

回答 (2)

2010-04-27 2:24 pm
✔ 最佳答案
1990年8月2日,美軍於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對沙烏地阿拉伯產生威脅,危及世界油源供應之後,立即說服沙國,派出輕裝部隊進駐沙國,實施「沙漠之盾」的守勢作戰,「嚇阻」伊拉克採取進一步的行動,1991年1月18日,美軍以戰斧巡弋飛彈(AGM-84F)揭開空戰序幕,展開為期38天的「先期作戰」,奪取制空權,完成一翼包圍之戰略態勢後,於G日(2月24日)發起戰略攻勢,僅以97小時的時間,即將伊軍主力包圍壓縮在巴斯拉(Basra)周邊,「聚而殲之」,獲得壓倒性的勝利。簡單的說這是20世紀最後一場以美蘇戰略思想為主體的「線性部署對抗」的消耗戰。

波灣戰爭對世界各國的啟示

在作戰方面,未來的戰爭有四大趨勢:
一、精準化:精準打擊,精準作戰,以最低風險與代價達成最佳的作戰效果。
二、網絡化:網絡力量,兵力分散,火力集中,節點打擊。
三、即時化:共享資訊,及時協同,聯合作戰,同步打擊。
四、不對稱化:以謀克力,以智取勝,不戰而屈人之兵。

軍事轉型已是未來的趨勢
一旦新的科技與事務用之於戰場,能夠迅速獲致勝利之後,舊有的科技與行事之方式必然會被世人「棄之如敝屣」,否則必然像伊拉克般的遭到淘汰或失敗。軍隊的轉型既是革新,也是革命。因為在戰術與技術上的演進,可以支持以往我們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或者可以大幅提高作戰的效能,這是屬於「革新」的範疇;但是在思維理則、作戰思想、作戰方式的轉變,就必須揚棄以往的陳見,以全新的思維思考未來的作戰,那就是「革命」的創見。

戰力整合為遂行「不對稱」網狀化戰爭的前提
波灣戰爭打的都是一場「以強擊弱」的不對稱戰爭。美軍打的是在資訊科技結合戰術戰法的網狀化的不對稱戰爭;伊拉克打的則是一場於「戰爭之霧」(The Fog of War)籠罩下,以地面部隊為主,「以弱敵強」的「第四代」傳統武器不對稱戰爭。

前者使三軍在戰力上能夠達到「故形人而我無形,則我專而敵分,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也。則我眾而敵寡,能以眾擊寡,則我之所與戰者,約矣」的境地。後者則是「不知所戰之日,不知所戰之地」。「無所不備,則無所不寡」,便形成陷入左右不相及,前後不相救的「戰爭迷霧」中作戰的窘境。在作戰中,美軍是以最新式的尖端武器系統,發揮「以鎰稱銖」的優勢,以實擊虛。伊軍則是以老舊的武器,呆板的戰術戰法,支離破碎的指管體系,低素質的部隊,「以銖稱鎰」。致使強者愈強,弱者愈弱,使不對稱的差距更加明顯,因此,雙方傷亡懸殊,乃是必然的結果。

在「遠距、精準、高效」的不對稱戰爭中,戰力發揮的良窳,視其三軍戰力整合之程度而成平方反比。整合程度高者,愈能發達到「以鎰稱銖」的以強擊弱的相乘之後戰力倍增效果;反之,則必將陷入「前後不相及,眾寡不相恃,貴賤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離而不集,兵合而不齊」,被敵人各個擊破的境地。

不對稱戰爭須「形兵于無形」以「應形于無窮」
第一次波灣戰爭是戰史上首度全面以敵人的指揮管制通信機制為先期作戰主要目標的戰爭。美軍為首的多國聯軍,以38天的三軍聯合空中攻擊,全面的摧毀伊拉克政治、軍事指管體系,使伊軍各級都「陷於戰爭之霧」之中,不知當面敵情發展,大軍得以大膽的在敵前實施橫方向運動,長距離的戰略機動,創造有利態勢,達到避實擊虛的戰略奇襲的效果。

由此可知,資訊結構下的網狀化作戰,取攻勢或優勢的一方,其目的不外達到「先奪敵之所愛」,使聽之,然後「由不虞之道」,充分發揮高素質的三軍統合戰力,「攻其所不戒也」。取守勢或劣勢的一方,則不可有任何的「關節要點」為敵所奪,在戰略的運用上,必須「動而不迷」,使兵戰力如常山之蛇,「擊其首,則尾至。擊其尾,則首至。擊其中,則首尾俱至」,「應形于無窮」,方能使敵知難而退。從兩次波灣戰爭的結果來看,美軍之用兵大多能符合《孫子》之要義;伊軍則反是,勝敗之間,當然不難逆料。


參考: 兩次波灣戰爭之啟示
2010-04-26 8:55 pm
日期: 1990年8月2日 – 1991年2月28日
地點: 波斯灣
結果: 聯軍勝利,伊拉克從科威特撤軍
起因: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

參戰方
聯合國軍隊:
科威特
美國
英國
沙烏地阿拉伯
埃及
卡達
法國
加拿大
義大利
澳大利亞
韓國
阿聯酋 伊拉克共和國
指揮官
施瓦茨柯普夫 薩達姆·海珊
兵力
660,000人 360,000人
傷亡
378人死
1,000人傷 25,000人死
75,000人傷
波斯灣戰爭是指1990年8月2日至1991年2月28日期間,以美國為首的由34個國家組成的多國部隊和伊拉克之間發生的一場局部戰爭。1990年8月2日,伊拉克軍隊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並宣布吞併科威特。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取得聯合國授權後,於1991年1月16日開始對科威特和伊拉克境內的伊拉克軍隊發動軍事進攻,主要戰鬥包括歷時42天的空襲、在伊拉克、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邊境地帶展開的歷時100小時的陸戰。多國部隊以較小的代價取得決定性勝利,重創伊拉克軍隊。伊拉克最終接受聯合國660號決議,並從科威特撤軍。

本次戰爭是美軍自越南戰爭後主導參加的第一場大規模局部戰爭。在戰爭中,美軍首次將大量高科技武器投入實戰,展示了壓倒性的制空、制電磁優勢。通過波斯灣戰爭,美國進一步加強了與波斯灣地區國家的軍事、政治合作,強化了美軍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同時為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打下了伏筆。

目錄
1 背景
2.入侵科威特
3.空戰

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科威特是隸屬於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伊拉克的一個自治省份。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佔領科威特並促使其獨立,但是伊拉克始終沒有承認科威特的獨立。

1980年代的兩伊戰爭期間,伊拉克欠下了一些阿拉伯國家的債,其中欠科威特的債務為140億美元。伊拉克希望石油輸出國組織減少石油產量,提高石油價格,這樣它可以償還這筆債務。相反地科威特提高了其產量,造成油價下降,希望以此來迫使伊拉克解決它們之間的邊境爭執。此外伊拉克指責科威特借兩伊戰爭的機會在伊拉克境內建立軍事基地。伊拉克聲明,它作為其它阿拉伯國家與伊朗之間的緩衝地在兩伊戰爭中為所有阿拉伯國家做了一個貢獻,因此科威特和沙烏地阿拉伯應該免除伊拉克的戰爭貸款。

兩伊戰爭幾乎破壞了伊拉克在波斯灣的所有港口設施,摧毀了它的外輸能力。許多伊拉克人認為,兩伊戰爭再次爆發是必然的,因此以伊拉克的安全起見伊拉克需要佔據更多的地區,尤其是在離戰場較遠的比較安全的地區佔據海港。因此科威特就成了一個目標。



入侵科威特

科威特油田大火1990年8月2日伊拉克派坦克和步兵開入科威特,佔領了所有戰略要地,包括埃米爾的王宮。科威特陸軍很快就被擊敗,但科威特空軍還有足夠的時間逃到沙烏地阿拉伯。伊拉克軍隊搶劫了醫用和食物儲藏,關押了上千平民和佔據了媒體。伊拉克還關押了上千西方國家訪問者作為敵對國俘虜,後來還企圖使用他們作為談判條件。一開始伊拉克還建立了一個傀儡「被解放」的科威特政府。

空戰

美F-15E參加1991沙漠風暴
A-6帶領A-7進行沙漠風暴行動聯合國安理會第678號決議的最後通牒過後一日,1991年1月16日,聯軍開始執行名為「沙漠風暴行動」的強烈空襲:每天的攻擊次數上千。使用的武器有制導炸彈、集束炸彈、空爆炸彈和巡弋飛彈。相應地伊拉克次日向以色列發射了8顆飛毛腿導彈。盟軍的首要目標是摧毀伊拉克的空軍和防空設施。這個任務很快就完成了,在此後的戰爭期間盟軍空軍幾乎暢通無阻。雖然伊拉克的防空能力比預期的要好,但在戰爭第一天盟軍只損失了一架飛機。在這段時間裡隱形戰機被多次使用來消滅伊拉克的地對空導彈和其它防空武器。這些武器被消滅後,盟軍的其它飛機的行動就安全得多了。大多數飛機是從沙烏地阿拉伯和盟軍在波斯灣的六艘航空母艦上起飛的。

盟軍的下一個目標是指揮和通訊設施。薩達姆在兩伊戰爭中對他的軍隊的指揮非常詳細,小部隊自己的主動性幾乎全部喪失。盟軍戰略家希望假如伊拉克的指揮和控制系統被摧毀後它的抵抗力就會被大為削減。戰爭的第一個星期中伊拉克進行了幾次攻擊,但其效果甚小,38架伊拉克米格機被盟軍飛機擊落,此後伊拉克空軍開始逃往伊朗。

還有其他的 可到維基百科裡搜尋 謝謝
參考: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39: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26000010KK028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