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口可樂的行銷策略

2010-04-22 4:24 am
請詳述可口可樂的行銷策略

回答 (1)

2010-04-26 12:49 am
✔ 最佳答案
一般消費者到便利商店,買的是「方便」;到餐廳,買的是「氣氛」。同樣一瓶可樂,可能因為在不同的通路販賣,而有不同的包裝和價格。可口可樂從細分通路、口味、包裝,到建立多品牌策略,或許最能滿足消費者的「渴」望。

可口可樂業務暨行銷總監陸巍分析,消費者在不同通路,消費習慣也會有所不同,因此需要的產品也不一樣。細分通路、口味、包裝所有的通路策略、定價法則,最終還是要回到消費者身上。因此,可口可樂(Coca Cola)的做法是:先將通路細分。
便利商店、大賣場/量販店是主要通路,其次是超級市場、軍隊營站及全聯社、傳統柑仔店;另外,從2004年開始重點發展餐飲通路,像速食店、小吃店、中高檔餐廳、泡沫紅茶店等。 接下來是口味。但往往口味是比較大眾化的,只有在泡沫紅茶店,可口可樂會跟店家一起研發新口味,利用店內一些已經有的原料搭配可樂,像最近流行的可樂多多、雪碧多多。因為消費者去泡沫紅茶店,就是希望嘗試一些特調的、跟包裝產品不一樣的口味,因而在口味上做區隔來滿足消費者的「渴」望。

最後才是包裝。像在量販店裡,我們會看到1.25公升4瓶裝和600毫升寶特瓶4瓶裝的可樂;但在超市只有600毫升,這是因為在量販店、跟在超市裡的消費行為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消費者會利用周末假日全家人一起去量販店大採購,也因為會開車去,所以大包裝大容量不會造成攜帶上的負擔。但超市往往就在住家附近三五分鐘的路程,1.25公升對他來說太重了,相對而言,600毫升比較適合。另外在超市或量販店還會看到350毫升6罐裝的包裝,這在便利商店就看不到。

同樣,因為消費者不會去便利商店買多瓶的包裝,如果要買,他會去超市,價格相對也比較便宜。但逢年過節、或突然有朋友來訪,可能會想要多準備,可是又不想跑太遠,所以針對節慶,在便利商店就會推出4罐裝的促銷,來滿足消費者「貪圖方便」的需求。

「在包裝上做切割,除了是希望在通路上做區隔外,也能夠在價格上做區隔,避免便利商店跟超市、超市跟量販店在價格上直接競爭。」尤其通路之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量販店不只跟同業比,可能還會考慮到超市、便利商店或全聯社對自己的影響。因此,如何在通路、產品包裝,甚至價格上做區隔,建立消費者在不同通路的消費習慣,進而對廠商「區隔化」就成為重點。

以可口可樂的餐飲通路為例,速食店和餐廳就是不同的通路。 在麥當勞(McDonald's),主要是販售汽水機的產品,售價約在20元上下;火鍋店、燒烤店則以6.5盎司/10盎司的玻璃瓶為主,售價幾乎是由店家喊價,只要消費者的「感覺」對了,價格可能翻上好幾倍。

至於為什麼選擇玻璃瓶、而不用運送方便的鋁罐呢?主要因為玻璃瓶是所有可口可樂的包裝裡,被認為口感最好的,搭配鮮食相得益彰;當打開玻璃瓶蓋的瞬間,「啵」的一聲,然後再慢慢注入裝滿冰塊的杯中,感覺非常好。

再者,一般到餐廳消費,價格相對較高,如果同樣是罐裝,會讓消費者在價格上有先入為主的想法,「便利商店一罐才20元,為什麼這裡比較貴?」所以用玻璃瓶包裝來做區隔。 而在餐廳這個通路裡,又考慮到消費者往往是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去,因此又發展出20盎司的大玻璃瓶,大家可以一起共享,這其實還是從消費者需求出發。

玻璃瓶的應用還包括了限量的「紀念瓶」。像可口可樂在去年就推過兩次120周年的紀念瓶、或更早的聖誕節或奧運,都創造了不錯的買氣。紀念瓶是最適合在便利商店販售,因為會去便利商店的消費者,通常願意付相對於超市或量販店更高的價格。 但要注意的是,不能過分運用「限量」,因為運用過於頻繁的話,會降低消費者的稀有感,覺得「反正這次買不到,下次再買就好了」,因此要小心控制活動的頻率。

了解消費者的價值觀「定價」說穿了,就是要消費者「埋單」,因此,定價還是要從消費者端的認知開始。一旦某項產品在消費者印象中已有「定價」,就很難再改變了,以碳酸飲料來說,350毫升罐裝在便利商店裡就是20元、600毫升寶特瓶就是25元。因此,廠商的定價是從零售價而來,消費者對這個零售價的定位是在哪一個級距,例如咖啡飲料就比碳酸飲料貴一點,然後反推回來。第二步,要去了解這個客戶(指通路商)要求的毛利是多少。

當然每一家客戶要求的毛利不一樣,中間會經過多次談判的過程,包括配合促銷的活動等,然後可以提供什麼價格。 然後再從公司角度來看,這個價格是不是可以接受、有沒有利潤;也就是,消費者的零售價、客戶的毛利,再加上廠商的利潤,然後產生進貨價格。多通路發掘商機,以多包裝、多品類滿足消費者,正是可口可樂不敗的價格策略。
參考: 《經理人月刊》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39:0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21000010KK0778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