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在黃洲的文章

2010-04-22 12:24 am
請問有誰能告訴我

蘇軾聽江聲不斷,原來這裡也曾有過戰爭,有過英雄與美人,有過智謀機巧,也有過愛的繾綣......
請問這段在敘說哪段歷史....??

回答 (3)

2010-04-22 5:17 am
✔ 最佳答案
此段文字寫的是三國時代的赤壁之戰
蘇軾被貶黃州之時,與朋友同遊黃州的赤壁,寫下了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此千古絕唱。蘇軾借赤壁之名,明寫周瑜而暗寫自身,借古人對比,抒發有志難酬的身世感歎。目的并非在証實黃崗赤壁就是「赤壁之戰」的赤壁。最後渝文末發表感慨,言己一事無成且對人生的認識──如夢,於是灑酒以祭江月。

念奴嬌一詞是蘇軾被貶黃州時所做,當時的蘇軾方從烏臺詩案中逃了出來,如此大的衝擊,使他的思想有所改變。政治的失意,使得蘇軾寄情於黃州山水,從大自然中尋求任何一絲心裡的解脫。蘇軾的創作風格因而從烏臺詩案前的「致君堯舜」積極想法變成「聊與造物遊」的出世想法。

在烏臺詩案後的他體認到他在待人處世的進退上有所欠缺,因而寫了不少與修養有關的文章,如<前後赤壁賦 >,即在探討人生變與不變的道理。更能由此觀察到蘇軾於作品中所表達的那種在詩案後對人生所產生的深刻認識,身為一介擁有遠大抱負的文人,他感到了這種腐敗發展的趨勢而無力力挽狂瀾的無奈。黃州時期無疑是蘇軾的創作顛峰,此詞亦更能體會蘇軾歷經曲折後的人生觀與超脫一切的情感顯現。念奴嬌中『大江東去,浪淘盡……,一時多少豪傑。』為一闋(上片),至於『遙想公瑾當年,……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則為另一闋(下片)。上闋以雄偉壯麗之筆寫景,為之後的千古風流人物和英雄豪傑們的出場預備。其中文字間的虛實交映最為精采,大江東去,淘盡的不只是「長江之浪」,更是「千古風流人物」。一筆就是上下千年,意境如此高曠宏濶,江水浩浩,時序無情,即使再如何的英雄人物,在時間的面前必然是得接受逝去的命運,蘇軾在此發出了人生有限之感慨。隨即又藉由想像,彷彿將自己置身於傳說中的三國赤壁戰場。

其中的文字接續,蘇軾巧妙的將景物由近至遠,在筆下輕易的架構出一座雄奇壯闊的古代戰場,承先啟後的為下一闋的文字起頭。在蘇軾描寫的景物中,現實與古代相互的交錯著,難以辨認虛實的時空中,自然激盪起澎湃的懷古之情。因此下闋採用「遙想」兩字起頭,從複雜的赤壁之戰中,突出描寫周瑜,不但寫周瑜的指揮若定也寫小喬的國姿天香。更從周瑜面對強敵從容閒雅的大將風度中,體現「風流」之義,連戰爭都是一種藝術。英雄豪傑之讓人著迷,就在這裡。篇末轉入「故國神遊」,懷古兼傷今,寫其從歷史回歸現實,自懷古返回傷己,不禁笑起自己未免多情。想蘇軾當時年已四七,其蒼老衰敗之貌,與年華方盛的周公瑾洽成一強烈對照,但想這英雄人物再怎麼風流、豪傑,最終也是「大江東去」。因此,蘇軾還是相信莊子的智慧:「人間如夢」。而那「江月」如真似幻,在他灑酒江之際,又陷入深的感思中。豪壯為表,超曠為裡,正是這首詞的特色。
參考: Google大神
2010-04-24 7:18 pm
這段話主要再說
三國赤壁之戰
-----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驚濤裂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前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依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與子之所共適。」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餚核既盡,杯盤狼藉。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後赤壁賦
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將歸於臨皋。二客從予,過黃泥之坂。霜露既降,木葉盡脫,人影在地,仰見明月,顧而樂之,行歌相答。已而歎曰:「有客無酒,有酒無餚,月白風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舉網得魚,巨口細鱗,狀如松江之鱸。顧安所得酒乎?」歸而謀諸婦。婦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時之需。」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
  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幾何,而江山不可復識矣。予乃攝衣而上,履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棲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葢二客不能從焉。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予亦悄然而悲,肅然而恐,凜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時夜將半,四顧寂寥。適有孤鶴,橫江東來。翅如車輪,玄裳縞衣,戛然長鳴,掠予舟而西也。須臾客去,予亦就睡。夢一道士,羽衣蹁躚,過臨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遊樂乎?」問其姓名,俛而不答。「嗚呼!噫嘻!我知之矣。疇昔之夜,飛鳴而過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顧笑,予亦驚寤。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更多的詩詞請見
http://zh.wikisource.org/zh-hant/%E4%BD%9C%E8%80%85:%E8%8B%8F%E8%BD%BC
參考: 網路
2010-04-22 10:13 am
後赤壁賦的翻譯

1.是歲十月之望,步自雪堂,……於是攜酒與魚,復遊於赤壁之下。

[語譯]:

  這年十月十五,從雪堂出來,準備回到臨皋;兩個客人跟我一道,同走過黃泥坡。這時已經有了霜和露水,樹的葉子完全脫落,下看是各人的影子,上看是晶明的月亮,大家看著都很喜歡,一路邊走邊唱,互相應和。一會兒卻歎氣說:「有客人卻沒有酒,有酒卻又沒有菜;月這樣白,風這樣清爽,怎麼對得起這樣的好夜色?」客人說:「今天黃昏時候,網得了些魚,大口細鱗,樣兒倒很像松江的鱸魚;不過怎樣才能弄得到酒呢?」回到家裡跟太太商量,太太說:「我這兒有一斗酒,收藏已經很久了,正是準備給你尋不到酒喝的時候喝的。」於是便帶了酒和魚,再到赤壁下面去遊。



2.江流有聲,斷岸千尺;…….. ,放乎中流,聽其所止而休焉。

[語譯]:

  江流發出了聲響,岸上有千尺聳立的絕壁,山這樣高,顯得月更小,潮水落下,石便出現;算來才隔多少時候,這江山卻變得幾乎不能認識了!我便撩起衣服上去,踏著險峻的山崖,扒開蒙茸的亂草,蹲在像虎豹一樣的怪石上,攀爬像虬 龍一樣的樹枝上,上面仰攀鶻鳥高險的窠巢,下面俯看馮夷幽邃的宮殿。兩個客人都無法跟隨上來,突然傳來一聲長嘯,只覺得草木都為之震動,山在鳴,谷在應,風在號,水在湧。我也悄悄感到悲傷,靜靜生出恐懼,毛髮悚然覺得不能再行逗留。回去坐船再遊,把船直放江心,聽憑流到什麼地方便在什麼地方休息。



3.時夜將半,四顧寂寥。…….. 。開戶視之,不見其處。

[語譯]:

  那時差不多半夜了,四面看看,寂靜無聲。恰好一隻鶴,從東邊橫掠江面而來。翅膀像車輪,身上像穿著黑裙白衣一般,悽厲地長鳴一聲,掠過我的船兒向西而去。不久,客人散去,我也回家睡覺。夢見一個道士,穿著羽毛的衣服,彷彿跳舞的姿勢,經過臨皋亭下,對我作揖說:「赤壁遊得暢快嗎?」問他的姓名,低頭不答。我說:「啊啊!我知道了。飛著叫著經過我身邊的,不就是您嗎?」道士只顧瞧著我笑,我也驚醒過來,打開窗戶一看,卻不見他在那裡了。



http://xs3.tcsh.tcc.edu.tw/~fish/chinese/tang_song/su/new_page_26.htm



前後赤壁賦的賞析

賞析:

蘇東坡於元豐五年(西元一○八二年)陰曆七月十六日遊赤壁之後,寫下了不朽的《赤壁賦》,同年十月十五日,又與兩位朋友赤壁,陰曆十月已是深秋季節,霜露已降,樹葉都已凋落了。這次遊赤壁的感受,與七月間來時已大不相同,不再是水光接天,萬頃波平,僅僅三個月的工夫,湖水已經乾涸,只見「江流有聲,斷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此次所見的江雄偉奇特,與上回來時又大不相同,,心境遭遇又是另一番感受,於是再寫一篇,名為《後赤壁賦》,原先的那篇就成了《前赤壁賦》了。

《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到底那一篇較好?這是見仁見智的問題,無庸爭論!不過作者自己認為,《前赤壁賦》的意境如詩如畫,如夢如歌,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境界;而誰知同一個作者竟又寫了一篇《後赤壁賦》出來,完全脫略形跡,不求詩境畫境之美,而自有其如詩如畫之處;不談論人生境界,而人生境界自在其中,這種無有止境的創作力,真是令人歎為觀止!

從第一段,「月白風清之夜,歸而與婦索酒」可知,這豈不是最平凡的生活?

本文寫景的特色是表現大自然的高偉雄奇的一面,一種凜然不可征服的面目,大自然有時是可親的,如江上的清風,山間明月,一平如鏡的湖泊;但是自然也有他猙獰的時候!

蘇子是富於冒險精神的詩人,偏偏要探一探大自然最幽深高峻的地方,於是獨自一人「覆巉巖,披蒙茸,踞虎豹,登虯龍,攀栖鶻之危巢,俯馮夷之幽宮」這一連串的探險代表他向自然的挑戰,他對人生無所畏懼的精神。蘇東坡的一生就是這樣歷遍崎嶇坎柯而來的,但是他從不懼怕,愈是崎嶇的地方,他愈往那裏走!

他獨自一人,在黑夜的深山中,「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當他的嘯聲激起了山谷的迴響,草震動,風起水湧時,他才凜然驚於自己的孤立,驚於大自然對人的一種厭迫感,於是從高山上下來,回到自己的小船上,任船在江水中漂流。這時,適巧有一隻孤鶴飛過。

這隻孤鶴不正是東坡自己的影子嗎?孤鶴的飛過或許只是巧合,但在此時詩人心中所投下的感覺必然是極微妙的。因而回去以後就夢見一個羽衣翩仙的道士,問他「赤壁之遊快樂嗎?」這一問不正是東坡自己心中之問嗎?赤壁之遊既不能說樂,也不能說不樂,那是一次奇的心靈探險,人與自然在最孤獨的情況下面對面,這就是他所經驗的。「啊,這個道士不就是適才飛過我船上的仙鶴?我知道了,原來是你啊。」道士只笑而不答,他好像完全知道東坡的心事。
參考: 賽諸葛BOSS智慧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5: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21000010KK0513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