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蕭公權,原名篤平,自號跡園,筆名君衡,江西泰和人,清光緒廿三年丁酉(1897年)十一月初六生於江西南安(今大余縣),公元1981年11月4日晨因胃病卒於美國西雅圖其寓所。蕭善政治學與社會史,學貫中西,於1948年當選第一屆中央研究院院士,有《政治多元論》、《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鄉村》、《康有為思想研究》等著作,遺著輯成《蕭公權全集》,計九冊。
蕭公權指出,中國政治思想有兩項顯著特點,第一是重實際而不尚玄理。
他認為:中國學術,本於致用。致知者以求真理為目的,無論其取術為歸納、為演繹、為分析、為綜合,其立說必以不矛盾,成系統為依歸。推之至極,乃能不拘牽於一時一地之實用,而建立普遍通達之原理。致用者以實行為目的,故每不措意於抽象之理論,思想之方法,議論之從違,概念之同異。意有所得,著之於言,不必有論證,不求成系統。是非得失之判決,只在理論之可否設張施行。荀子所謂『學至於行而止』,王陽明所謂『行是知之成』者,雖略近西洋實驗主義之標準,而最足以表現中國傳統之學術精神。故二千餘年之政治文獻,十之八九皆論治術。其涉及原理,作純科學、純哲學之探討者,殆不過十之一二。就其大體言之,中國政治思想屬於政術之範圍者多,屬於政理之範圍者少。
第二項特質是多因襲而少創造。
蕭公權認為,中國之政治體制除了商周之交與周秦之際,曾有部落變為封建以及分割歸於統一之重大變遷以外,由秦漢至明清二千餘年之中,君統無改,社會少變。環境既趨固定,思想自多因襲。必至海通以後,外患與西學相繼侵入,然後社會騷然,人心搖動,激成清季思想空前之轉變。他進一步指出:中國之君主政體,秦漢發端,明清結束,故二千餘年之政論,大體以君道為中心。專制政體理論之精確完備,世未有逾中國者。然而二十餘朝君主之中,能實行孔墨以來所發明之治術者,實無多人。正確之學說以未行而保持其信仰,錯誤之理論亦以未試而得隱其弊謬。修改思想之必要因此減少,崇古守舊之習慣隨以養成。
http://huang.cc.ntu.edu.tw/pdf/CCC0101.pdf
蕭公權與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