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諾貝爾獎得主曼德爾多次發表談話並預測,在未來的20年裡,一個統一的亞洲貨幣可能會成為現實,世界最終將出現歐元區、美元區和亞元區。同時,歐洲的許多大學裡,也有一些人在研究和探索一個未來統一的亞洲的可能性,希望會出現一個“亞盟”與歐盟、美國一起構成一個多極化的世界。
國內外學術界也有人對亞洲統一持懷疑態度,認為亞洲與歐洲存在太大的差異, 亞洲國家 (地區)之間的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巨大的文化差異、不同的政治制度、各國的經濟實力也存在較大懸殊,人口眾多、地域廣闊而佈局分散,“ 亞盟”的出現幾乎不可能。
美國哈佛學者亨廷頓認為,亞洲國家之間所存在的“文化裂痕”將難以逾越,甚至預言“第三次世界大戰”將在亞洲區域內爆發。因此,研究未來“亞盟”,倡導亞洲國家(地區)之間的緊密型社會、 經濟合作 ,不僅具有學術前瞻性,而且對於修復和消除所謂的“文化裂痕”、維護亞洲地區和平和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945年,當歐洲還處於一片廢墟中時,歐洲國家開始醞釀區域性合作 ,以新思維和向前看的態度處理未來可能發生的衝突和爭議。2003年4月16日, 歐盟成員國的政府首腦聚集在希臘首都雅典就10個新成員國入盟舉行簽字儀式。這是歐盟歷史上第五次擴大成員國,也是擴大規模最大的一次,是歐洲一體化建設的重要進展,為歐盟實現成為世界重要一極的夢想奠定了基礎。
擴大後的歐盟從目前的15個成員國增加到了25個,人口增加2 0%,整體國內生產總值增加5%,經濟總量與美國不相上下。目前,歐盟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市場。目前的歐盟已經成為繼美國之後的獨立的可以與美國抗衡的區域性政治力量。在實施共同貨幣方面,儘管每一個歐盟成員國對啟用歐元而放棄其本國貨幣存在不同程度的遺憾。特別是德國人對放棄其以穩定和堅挺而聞名於世的馬克而深感猶豫。然而,為了獲得國際競爭合力而放棄本國利益,德國的老百姓最終還是接受了歐元。
歐盟邊界的進一步擴展不僅僅意味著地緣的擴大,更意味著經濟實力的壯大。作為區域性合作,歐盟的建立與運行為區域性社會經濟合作起了良好和積極的示範作用,並為亞洲國家提供了可以藉鑑的路徑與模式。歐盟的超國家管理體制和職能並非是要將成員國的國家職能取而代之,而是要建立一個更完善的體制。在各成員國的大部分的國家職能依然保留的情況下,歐盟建立了一些跨國職能,如共同預防犯罪、共同起訴刑事犯罪、跨國警察部隊。
自從1995年申根協定簽署以來,歐盟的13個成員國之間取消了出入境檢查和關稅,極大地促進了旅遊業和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歐洲統一的另一個特徵是,歐盟成員國的所有公民可以自由進入各成員國的勞務市場就業。這種開放式就業的前提條件是必須有一個統一的社會保障系統。在歐洲漸進式的統一過程中,一個統一的社會保障體系業已形成。例如,如果一個德國人在法國就業,他的養老金費由法國雇主按照德國的標準支付。法國雇主的代理人然後將所收取的養老金費轉付給德國社會保障部門。
歐盟的發展經驗還告訴我們,是一種被稱為“自下而上的原則”在歐盟的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是歐盟各成員國的大學、科研機構、家庭、街道居民、學校、普通公民率先發起了歐洲國與國之間、學校與學校之間、村莊與村莊之間、城鎮與城鎮之間的姐妹合作和交流,為歐盟的最終實現奠定了社會基礎。
應該注意到,正是這種自下而上的原則才使得歐盟得以正常運轉,使得各成員國的建設一個屬於自己的歐洲的願望和能力得以加強。自下而上的原則是歐洲人的一種共同的價值觀而且又可以服務於成員國各自的利益。這種價值觀既允許自治、獨立,也鼓勵自力更生。亞洲國家可以參照歐盟的模式,按照亞洲的實際情況設計與構建未來“亞盟”的超國家管理體制。在各成員國平等、民主的原則下,可以效法歐盟的“法德英”三駕馬車,設想由“中、日、韓、東、印”五駕馬車來發揮領導作用。
歐洲統一的經驗表明,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才是推動歐洲統一進程的主要推動力。加入歐盟並沒有犧牲成員國的國家利益。因為,一旦不能夠滿足成員國的國家利益,歐盟將會分崩離析。區域性合作就是要為區域內國家的利益服務;區域性經濟技術合作的目的在於要使相關國家增加受益。顯然,未來的“亞盟”符合包括中國在內的所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利益。
與歐盟相比, 亞洲各國 、地區之間的社會與經濟合作顯得比較鬆散,也缺乏相應的組織形式,在某些國家間存在著世人所知的歷史遺留題和爭議。近年來隨著東亞經濟的迅速增長,洲各國(地區)加強區域社會經濟合作以維護地區經濟利益的要求日益迫切,經濟一體化進不斷向前推進。縱觀世界形勢,冷戰體制結束後亞洲政治局勢的趨於穩定,為亞洲各國、地區的社會經濟合作創造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