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火山就像地球的溫度調節器,當地球中的岩漿熱力不斷增加,壓力也會因而增加,當地殼抵擋不住時,便會沿著地殼脆弱或有裂縫的地方噴發出來,將累積的壓力釋放出來。釋放出來的一瞬間,會造成地震,然後才噴發出岩漿。
1990年美國夏威夷火山所噴出之熔岩流,溫度約一千二百多度,所到之處,房屋、公園全被破壞,路面柏油被燃燒冒出黑煙(圖右側)。岩漿流入大海,把水加熱變成白色水汽,頗為壯觀
其次,可在火山地區佈置地震網,偵測震央位置之三度空間分布情形(圖二)、地震次數和頻率之變化等,這些資料讓我們更了解岩漿庫的位置和岩漿活動的情形。或許可以把火山爆發和孕婦的生產過程相對比﹕生產的陣痛相對於地震的發生,陣痛的間隔愈短,愈接近生小孩的階段。同樣地,地底下的岩漿擠破上覆的岩層,成百上千的地震陸續發生,因此地震頻率愈高,常代表愈接近火山爆發的時刻。
地震儀,當地震發生後,地層震動,指針便記錄地震波到達此地的時間(滾筒隨著時間分秒轉動,所以指針震動時,便是地震波到達的時間)。
地形的變化也是火山爆發的徵兆之一,孕婦懷胎十月,體形日益增大。火山爆發之前,岩漿在地底下慢慢聚集(圖三),地形因而隆起。測量火山地形的變化,科學家有很多方式,他們或測量山坡角度的變化,或測量火山山頂的位置變化等。所使用的儀器包括傾斜儀、雷射測距儀、遙測、全球定位系統和衛星干涉儀等。
火山附近溫泉水或噴氣孔蒸汽的溫度也是很好的指標,理論上,地底下岩漿愈聚愈多時,溫度必然升高,因此,溫泉水或噴氣孔的蒸汽溫度上升,可能就是火山爆發的前兆。此外,噴氣孔所釋出的氣體成分也是很重要的追蹤標的,當地底下岩漿愈來愈多時,它們所釋出的氣體濃度也跟著升高,如果能分辨出哪些是與岩漿有關的氣體(可能有硫氣、氫氣、氦氣和氡氣等),則我們長期監測噴氣孔的這些氣體濃度,便可幫助預測火山爆發。
自然界的現象非常複雜,影響一座火山的爆發與否,因素也很多,以上所舉的一些線索只是提供我們綜合判斷火山何時爆發,但是每座火山有它多種不同的先天條件,火山爆發的預測便需要針對每座火山深入研究。歷史上非常成功的一次火山爆發預測是在1991年6月15日的菲律賓賓那土波火山所做的,科學家綜合上述的觀察,判定火山會爆發,剛開始,由於跡象尚未非常明顯,僅宣佈半徑30公里內之人員、物資撤退。接著,所有徵兆愈來愈強烈,因此撤退範圍擴大到60公里或更遠。由於這次成功的預測,使災害降到最低,科學家功不可沒。
火成岩是由岩漿或熔岩冷卻固化形成的。有些岩漿在地殼內即固化,就是所謂的深成岩;有些岩漿噴出地表而形成火山岩。固體地球的地殼及上部地函就是由火成岩組成的,包含大家所熟知的岩石圈及軟流圈都是。
地底下並不是處處都充滿了岩漿,一般人以為岩石圈之下的軟流圈就是一圈岩漿,其實是被軟流圈這個名詞所誤導,軟流圈中的物質只有極少比例是熔融的,整體而言還算是固態的岩石而非岩漿。岩漿是一種暫時存於地殼內部的熔融物質,地球內部的溫度雖然很高,但由於壓力也大,大部分區域的地溫均未超過岩石的熔點,岩石並無法熔化,因此在地底下並未存在著連續的岩漿層。只有在特殊環境與條件下,深處的岩石才可能熔融而產生岩漿。
許多岩漿的生成環境都與板塊運動有關,台灣的火成岩形成背景也是如此。雖然大陸地殼的主要成分-花岡岩類就是火成岩,但是台灣位於聚合性板塊邊界,長期的造山運動使得地殼岩盤之上堆積了巨厚的沈積岩及變質岩,大陸地殼位於極深處而未出露於地表;然而另一方面,卻正是由於位在聚合性板塊邊界,附近即有板塊的隱沒作用,因而在地質歷史上曾發生過多次岩漿活動,地表並不缺乏火成岩。
由於深成岩是岩漿在地下冷卻形成的,溫度降得慢,因而礦物結晶時間長,結晶就會較大,用肉眼即可辨認,當然冷卻愈慢的結晶就可能愈大;而火山岩則由於岩漿噴出地表,遇到冷空氣或海水之後會快速冷卻,因而礦物結晶很小,常常需要以顯微鏡才能觀察得出結晶;有的火山岩漿冷卻得實在太快了,連最微小的結晶都來不及生成,那就是非晶質的火山玻璃。
火成岩的化學成分與礦物組成有密切的關係。火成岩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矽,佔總重量的40%至75%以上,總稱為矽酸鹽類礦物。依據二氣化矽的含量由多到少,火成岩可分為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四大類。將此四大類分法配合結晶大小,就可以將所有的火成岩予以科學性的分類。
除此之外,由於火山口可能不只會湧出熔岩流而形成火山岩,也有可能在劇烈噴發時將大量岩漿及圍岩物質噴至高空,而在落到地面的過程中形成火成岩,最後雜亂堆積在地表,這樣的火成岩就被稱為火山碎屑岩,若是落下的是像火山灰一樣的細小碎屑,則會形成凝灰岩;若落下的是更大的火山碴或火山彈,則形成的是火山角礫岩或稱集塊岩。有些火山碎屑堆可能還會受到流水的近距離搬運後再次堆積,而帶有一部分沈積岩的特徵,這樣仍可算是火山碎屑岩的一種
不可以救熄佢. 係自然會停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