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商君列傳語譯!!!!

2010-04-18 1:16 am
語譯

節錄only!!!
>>>>>>>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只係呢段,唔該!!

回答 (1)

2010-04-19 8:06 pm
✔ 最佳答案
史記 卷六十八 商君列傳第八原文節選:
孝公既用衛鞅,鞅欲變法,恐天下議己。衛鞅曰:「疑行無名,疑事無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見非於世;有獨知之慮者,必見敖於民。愚者闇於成事,知者見於未萌。民不可與慮始而可與樂成。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是以聖人苟可以彊國,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禮。」孝公曰:「善。」甘龍曰:「不然。聖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變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勞而成功;緣法而治者,吏習而民安之。」衛鞅曰:「龍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於故俗,學者溺於所聞。以此兩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與論於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禮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賢者更禮,不肖者拘焉。」
語譯:
孝公任用衛鞅後不久,打算變更法度,又恐怕天下人非議自己。衛鞅說:「行動猶豫不決,就不會弄出成就,辦事猶豫不決就不會成功。況且超出常人的行為,本來就常被世俗社會所非議; 有獨道見解的人,一定會遭到平常人嘲笑。愚蠢的人事成之後還不明白,有智慧的人對那些還沒有顯露萌芽的事情就能先預測到。百姓,不可以和他們謀劃新事物的開始創新,卻可以和他們共享成功的歡樂。講究崇高道德的人,不去附和那些世俗的偏見。成就大事業的人不去和民眾商量共謀。(法度,是用來愛護百姓的。禮制,是為了方便辦事的。)所以聖明的人治理國家,如果能夠使國家富強,就不必去沿用舊有的法度。如果能夠是百姓得到益處,就不必去遵循舊的禮制。孝公說: 「對。」
甘龍說:「不是這樣。聖明的人不去改變百姓的舊習俗來施行教化,有智慧的人不改變舊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順應百姓舊有的習俗來實施教化的,不用費什麼辛苦就能成就功業; 根據舊有的法度來治理國家的人,官吏熟悉禮法,百姓也安樂。衛鞅說:「甘龍所說的,是社會上世俗人的說法。平庸的人守舊的習俗,讀讀書人拘泥於他們聽說過的事情上。這兩種人只能用來安置在官位上守法,卻不能同他們在舊有法度之外討論變革法制的事。(夏、商和周)這三朝代禮制不相同卻都能稱王於天下,春秋五霸各自的法制不同,卻能先後稱霸諸候。所以有智慧的人能創制法度,而愚蠢的人只能受法度的約束。賢能的人變革禮制,而沒有才能的只能受禮制的束縛。」
以上是秦孝公和大臣研討強國大計,公孫鞅,甘龍,杜摯三位大夫侍奉在孝公的面前,他們分析社會形勢的變化,探討整頓法制的根本原則,尋求統治人民的方法。
參考: 網上+自己意見


收錄日期: 2021-04-19 22:10: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17000051KK0103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