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故事1-2則(要有啟示性,1分鐘內講)

2010-04-18 12:22 am
求故事1-2則

要有啟示性

1分鐘內講完 (再+15秒頌好 )
更新1:

求故事1-2則 求 求 求 求 ~~~~~~

回答 (2)

✔ 最佳答案
故事:
(1)溫公喪婦 。
溫公喪婦
。從姑劉氏家值亂離散,唯有一女,甚有姿慧。姑以屬公覓婚,公密有自婚意,答云:「佳婿難得,但如嶠比,云何?」姑云:「喪敗之餘,乞粗存活,便足以慰吾
餘年,何敢希汝比?」卻後少日,公報姑云:「已覓得婚處,門地粗可,婿身名宦盡不減嶠。」因下玉鏡臺一枚。姑大喜。既婚,交禮,女以手披紗扇,撫掌大笑
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所卜。」玉鏡臺,是公為劉越石長史,北征劉聰所得。
翻譯:

溫嶠死了妻子。他的從姑母劉氏家正逢戰亂流離失散,身邊只有一個女兒,很是美麗聰明。從姑母把她囑托給溫嶠,請他尋找婚配對象。溫嶠私下有自己娶她的意
思,回答說:「好女婿不容易找到,只像我這樣差不多的,怎麼樣?」從姑母說:「經過喪亂衰敗之後活下來的人,要求不高,只要能維持生活,就足以安慰我晚
年,那裡敢希望能找到像你這樣的人呢?」這不幾天,溫嶠回復從姑母說:「已找到成婚的人家了,門第大致還可以,女婿的名聲官職都不比我差。」於是送去玉鏡
臺一座,作為聘禮。從姑母非常高興。成婚以後,行了交拜禮,新娘用手撥開遮臉的紗障,拍手大笑說:「我本來就疑心是你這老傢伙。果然像我所預料的。」玉鏡
臺,是溫嶠做劉琨的長史,北征劉聰時得到的。

(2)鍾毓、鍾會少有令譽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 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翻譯:

鍾毓、鍾會在少年時期就有美名。鍾毓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這兩個孩子的聰慧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奉旨進見。
鍾毓臉上有汗,魏文帝問:「你臉上為什麼有汗?」鍾毓回答:「戰戰惶惶,汗出如漿。」鍾會臉上沒出汗,文帝又問:「你為什麼不出汗?」鍾會回答:「戰戰慄
慄,汗不敢出。」

成語:
望梅止渴:想到梅子,唾腺便能分泌出唾液,好像止渴了。比喻用空想、空話安慰自己或別人。
吳牛喘月:江淮地區炎熱,水牛畏熱,見月亮以為是太陽,便喘起氣來。比喻見到曾備受困擾或害怕的類似事物而產生疑懼。
鶴立雞群:鶴站在雞群中間,昂然特出。比喻人的儀表或才華出眾。也用來比喻人的身材特別高大。原作「野鶴在雞群」。
枕流漱石:形容隱居山林。
興盡而返:形容竭盡興致而歸來。
漸至佳境:逐漸進入興味濃厚或景況美好的境界。
坦腹東床:當女婿,亦可用於指女婿。
入幕之賓:原指重要幕僚或關係親近的人。現也用來指情夫。
盲人瞎馬:比喻盲目妄動,非常危險。
七步賦詩:形容才思敏捷。
蒲柳之姿:比喻虛弱早衰的體質。多用作自謙之詞。
洪喬之誤:比喻書信寄失。
小時了了,大未必佳:年少時很聰明懂事,長大後不一定會有成就。




1.徐志摩出生於浙江海宁一个富裕家庭,父親徐申如擁有一座發電廠、一個梅醬廠、一間絲綢莊,在上海還有一家小錢莊,又是硤石商會會長,人稱「硤石鉅
子」。徐志摩18歲時由父母安排,與15歲的張幼儀結婚,隨後遠赴西方求學。對徐志摩來說,這段婚姻並不美滿。張幼儀遠渡重洋到了英國後,才發現徐志摩在
旅英期間邂逅了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林徽音)。後來張幼儀與徐志摩離婚。最後,林徽音卻選擇了梁啟超之子梁思成。
徐志摩与张幼仪1923年梁啟超
(號任公)寫了長信很懇切地勸他:「萬不可以他人之痛苦,易自己之快樂。弟之此舉其於弟將來之快樂能得與否,始茫如捕風,然先已予多數人以無量之苦痛。」
「戀愛神聖為今之少年所樂道。……茲事蓋可遇而不可求。……
況多情多感之人,其幻象起落鶻突,而得滿足得寧帖也極難。所夢想之神聖境界恐不可得,徒以煩惱終其身已耳。」任公又說:「嗚呼!志摩!天下豈有圓滿之宇
宙?……當知吾儕以不求圓滿為生活態度,斯可以領略生活的妙味
矣。……若沉迷於不可必得之夢境,挫折數次,生氣盡矣。鬱邑佗傺以死,死為無名。死猶可也,最可畏者,不死
不生而墮落至不復能自拔。嗚呼!志摩!可無懼耶!可無懼耶!」志摩答覆任公的信,不承認他是把他人的苦痛來換自己的快樂。他回信說:「我之甘冒世之不韙,
竭全力以鬥者,非特求免凶慘之苦痛,實求良心之安頓,求人格之確立,求靈魂之救度耳。人誰不求庸德?人誰不安現成?人誰不畏艱險?然且有突圍而出者,夫豈
得已而然哉?我將於茫茫人海之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嗟夫吾師!我嘗奮我靈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珠,涵之以
熱滿之心血,明照我深奧之靈府。而庸俗忌之嫉之,輒欲麻木其靈魂,搗碎其理想,殺滅甚希望,污毀其純潔!我之不流入墮落,流入庸懦,流入卑污,其幾亦微
矣!」
2010-04-21 11:47 pm
大染缸

墨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个学者,他的学说主张兼爱和勤俭,跟儒家不太相同,自成一派,
称作“墨家”。
有一天,墨子率领他的学生经过一家染厂,看见主人把一缕一缕洁白的丝丢进染缸里,
立即变了颜色。墨子看了,非常感慨地说:“丝本来是多么纯洁呀,可是丢到红色的染缸
里,就变成红色;丢到蓝色的染缸里就变成蓝色;我们人在一出生的时候不也是很纯洁吗?
可是却因为后天的影响,就变得形形色色,成为各种各样不同的人了。”

启示:

每一个天真无邪的儿童都是一缕纯洁的白丝,而环境则是一个大染缸,好的环境就像一
个色彩明朗的染缸,染出来的丝明艳耀眼;不好的环境却像一个色彩混浊的染缸,染出来的
黯淡无光。丝一经染过,再怎么洗也不能恢复本色了。小朋友们也是一样,一旦在不子的环
境里学坏了,想要再改过来就很不容易了。所以我们想使自己品行端正,做一个有出息的
人,就要远离那些容易使你变坏的朋友和环境。

陈平过河

汉朝有个谋士叫陈平,有一天,他穿了一套新衣服,腰上佩着一把宝剑,来到渡口,找
到一个船夫替他撑船过河。
船夫看他穿着新衣,以为他腰包里装了不少金银财宝,便想等船到河中央时,将他谋财
害命。陈平坐在船尾,看船夫不住飘过来不怀好意的眼光,知道他心中有邪念,便故意叫着
说:“哎呀!好热哟!要不要我来帮你撑一会儿船?”说着,一面当船夫的面,把身上的衣
服一件件脱下来放在船板上。船夫看他放下衣服时,并没胝钱币的声音,知道他身上没有财
宝,便打消抢劫的坏主意了。

启示:

我们一生,难免会经历许多困难和危险,假如在事前能有周密的顾虑,想出万全的办法
来加以防范,就可以化解很多麻烦。

周仓打蚂蚁

三国时代,蜀汉的大将关公,曾经降服了一个叫周仓的山贼作他的侍卫。周仓力大无
穷,可惜生性粗心大意,不大用头脑。
这一天,关公骑马,周仓步行,两人来到一棵树荫下休息。见树下有一群蚂蚁在爬,关
公便对周仓说:“周仓,你打这些蚂蚁看看。”
周仓伸出拳头,用力一
,地面凹进一块,蚂蚁却没事;再用力一
,手痛得哇哇大叫,蚂蚁还是若无其事。周仓眼见小小蚂蚁都打不死,急得满面通红。
关公说:“看我的。”只见他伸出食指,轻轻一揉,蚂蚁一下死了好几只。周仓看得目
瞪口呆,关公便对他说:“有很大的勇气和力量,还是懂得运用智慧和谋略,才能做大事、
成大器。”

启示:

做事情若靠蛮力,而不懂得运用技巧,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好比打棒球,你本来具有能
打出全垒打的力气,但假如你不用心选球、不晓得用正确的姿势来挥棒的话,往往就会被三
振。想要事情做的好,就必须善用你的头脑。

王冕画荷

明朝时候有个大画家,名叫王冕,最擅长画荷花,许多人为了要获要他的荷花画,都不
辞辛苦,从老远的地方赶来。
王冕虽然很有名,但时小时候却很贫困,白天只好替人放牛,晚上自己自修。
有一天,王冕在湖边放牛时,忽然下起一阵雨,一会儿雨停了,但是湖里的荷花和荷叶
却被雨水冲洗得非常乾净。王冕看了非常喜爱,便想把它画下来,于是赶紧用身上的一点零
用钱买了纸和笔来开始作画。起初当然画得不怎么好,可是王冕并不气
,仍然不停地画,最后终于越画越像,就跟真的一样。王冕便把荷花画拿去看,卖得钱
拿回家孝敬母亲。
王冕因为荷花画得很好,许多人撑着要买,他的环境便因此渐渐好转,不再替人放牛
了。同时他的名声也渐渐远播,终于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大画家。

启示:

任何一个专家都是由不会变成会的,而专家之所以能成为专家,就在于他比常人花下更
多的时间去学习,学习的时间愈长,下的功夫愈深,所学来的也就愈精。王冕并不是天生就
会画荷花,而是长时期不停地画,画得不好再画,一直画到像了为止。因此,我们不论学习
甚么,都应该具备这个勤奋不懈的精神。

用皮鞋演奏的帕格尼尼

义大利名小提琴家帕格尼尼,最擅长演奏旋律复杂多变的乐曲,他高深的琴技很受喜欢
古典音乐者的激赏。
有天晚上,帕格尼尼举行音乐演奏会,有位听众听了他出神入化的演奏之后,以为他的
小提琴是具魔琴,便要求一看。帕格尼尼立即答应了。那人看看小提琴,跟一般的琴没什么
两样,心里觉的很奇怪。帕格尼看出他的心事,便笑着:“你觉的奇怪是不?老实告诉你,
随便什么东西,只要上面有弦,我都能拉出美妙的声音。”
那人便问:“皮鞋也可以吗?”
帕格尼尼回答:“当然可以。”
于是那人立刻脱下皮鞋,递给帕格尼尼。帕格尼尼接过皮鞋,在上面钉了几根钉子,又
装上几根弦,准备就绪,便拉了起来。说也奇怪,皮鞋在他手上,演奏起来竟跟小提琴差不
多,不知情的人,在听了这个美妙的旋律之后,还以为是用小提琴拉的呢!

钻研任何一种技艺,一定要经过长时期的苦练,才能达到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
这是绝对没有偶然的。



收錄日期: 2021-04-28 16:26:0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17000051KK009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