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運河的歷史意義

2010-04-14 9:04 am
我想知道隨朝和唐朝所建立的運河對歷史起了什麼作用。

回答 (2)

2010-04-14 7:46 pm
✔ 最佳答案
隋各項建設

開運河:隋代所開運河有五,即廣通渠、通濟渠、永濟渠、邗溝及江南河。

設倉窖:文帝及煬帝於各地設置倉窖,有黎陽倉、洛口倉等,規模宏大。

修長城:文帝發民夫重修長城,西起榆林,東至紫河。

築馳道:煬帝鑿太行山,自洛陽興築馳道至并州,又自榆林興築御道至薊城。

營兩都:文帝於長安西南建大興城,煬帝更營洛陽為東部,均極雄偉。

隋代在營建兩都、設置倉窖和濬通運河三方面之成就:

隋代國祚雖短,惟期間各項建設對當時及後世均有重大的影響,現就營建兩都、設置倉窖和濬通運河三方面加以分述:



長安、洛陽自東漢末年以來,屢遭兵禍,早已殘破不堪。文帝乃於長安城附近,另建新都大興;煬帝又營建東都洛陽,徙富戶以充實之。兩都遂成為隋唐兩代之政治及經濟重心。

隋代注重儲糧,以積穀防饑:於京師及運河沿岸諸州設置官倉,作為積貯及漕糧之用;另於民間立義倉,作為荒年賑濟之用,由是國用富足。

隋代銳意開鑿運河,作為運糧、轉軍及巡遊之用,通濟渠、永通渠、廣通渠、山陽瀆及江南河後建成,對溝通南北有莫大貢獻。

(三). 隋代在國防及經濟兩方面之建設與貢獻:



國防方面之建設:隋代於朔方築城,又重修長城,並開闢馳道及御道。

貢獻:隋築朔方城,又重修長城,防御北方邊疆民族入侵,以安定邊塞;闢馳、御道,方便北巡及運輸。



經濟方面之建設:隋代建大興城,經濟東部;於各地設置官倉、義倉;並開運河。

貢獻:隋代經營兩都,使之成為政治、經濟中心;開鑿運河,減少水患,便利灌溉;設置倉窖,積糧防飢,減少人民漕運之苦。



(四) 隋代開鑿運河對隋唐兩代之影響:



隋代建設工程浩大,對後世影響深遠,主要有下列各端:



政治方面:打破南北阻隔,有利統一;利用東南財富養西北士馬,為唐朝奠下強盛之基礎。

經濟方面:各水路連成一起,方便南北漕運及物資交流,促進工商業繁榮;渠道縱橫,利於灌溉,有助農業增產。

文化方面:促進文化交流,使南北學術得以融和。

總言之,隋代開鑿運河對唐代富強影響深遠。



(五) 隋代衰亡原因:



隋朝國祚短促,究其原因,與文、煬二帝統治政策之失當有密切關係,現分述如下:



廢勇立廣之失:隋文帝初以天賦性寬之楊勇為太子,惟楊廣為人善矯飾,遂使文帝廢勇立廣,廣性殘暴,殺父自立,而伏下隋朝滅亡之機。

煬帝荒淫奢侈:煬帝生活奢糜,恣意揮霍,屢築離宮,皆極盡華麗,且四處巡遊,三幸江東,勞民傷財。

徭役繁重:煬帝不惜民力,營東都,開運河,通馳道,修長城,人民疲於奔命,遂生叛亂。

窮兵黷武:煬帝好大喜功,遣兵南討林邑,東戰琉球,又三征高麗,俱無功而還,致使國力大為耗損,暴亂四起。

殺戮輔臣:煬帝個性猜忌,專橫獨斷,功臣如高熲、賀若弼等人,均遭殺戮,是以國無輔臣,王室陷於孤立。

天災民變:隋末,山東、江南等處發生嚴重水災,飢民遍野,民變迭興,遂使政權迅速崩潰。

(六) 煬帝暴政與隋代速亡之關係:



濫殺朝臣

煬帝刑法嚴苛,任意殺戮,致國無輔弼。



勞役人民

煬帝多次遊幸江南,又大建設,勞民傷財,令民心思變。



窮兵黷武

煬帝好大喜功,連年征戰,使國庫空虛,元氣大傷。
2010-04-14 9:52 pm
運河促進了中華文化的發展、融合、統一
幾千年來形成的中華文化是多元一體的文化,大運河的貫通成為中華文化形成的催化劑。大運河的貫通和開發,不僅使經濟交流、中外交往變得容易和頻繁,也促進了南北文化、東西文化、中外文化的大交流,使各種區域文化、外來文化相互接觸、融會、整合,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運河文化。運河文化具有包容性、統一性、擴散性、開放性,更具有強大的

凝聚力和向心力,不僅促使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發源地齊魯地區與中原地區、江南地區的文化交融,還把曾經作為封建皇朝首都的長安、洛陽、開封、南京、杭州、北京等文化中心連為一體,從而使各個區域文化不斷融合為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的大一統文化。同時,大運河的水也哺育了許許多多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等,使運河地區成為人才薈萃之地,文風昌盛之區。運河地區又是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前沿地區,外國使團及商隊來到中國後,即沿著運河航行到達京師和各地,進行經濟文化交流,有的甚至直接定居於運河區域,將國外優秀的文化傳入中國,豐富了運河文化的內容,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全面發展;同時也將中華文化傳向各地,擴大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影響。沿著運河兩岸留下的名勝古跡,更是星羅棋佈,成為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作者運用這條線索,把運河文化放進中華文化的大環境中去分析研究,從而使運河文化的地位凸顯出來,填補了運河研究的學術空白。
大運河繁榮了國家經濟
首先,大運河的開鑿與貫通,營造了新的自然環境,改善了生態環境和生產環境,使運河區域成為繁榮昌盛的新的經濟帶。運河起因於戰爭和漕運,但它是一項水利工程,對它的開發與農田水利建設事業緊密聯繫在一起。在開拓運河航道的同時,以消弭水患和引水灌田為主要內容的農田排灌工程也在沿運河南北各地興建起來,使運河區域的水利田大幅度擴展,尤其是江南的圩田、北方的淤田等各類水利田以及沿運河地區的官府屯田、營田等,都顯著增加。大運河的貫通,直接促使南北方農業生產技術進行廣泛交流、南北方農作物品種相互移植與栽培,顯著提高了運河地區的農業生產力。大運河的航運,又促進了農業商品經濟的發展,使運河區域成為全國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也成為全國農業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其次,大運河的貫通,開闢了新的交通路線,大大加強了地區間的經濟交流,極大地促進了運河區域工商業的發展。運河地區尤其是沿運河兩岸的城市中百業俱興,商業氣息濃郁,官私工商業如造船、瓷器、釀造、紡織、編織、造紙、印刷、金屬製造等以及其他各種手工業蓬勃興起。以運河為主幹線的水上銷售管道,將各地區的巨額商品輸送到各類城鎮市場,使南北方的物資空前大交流,形成了完整而系統的商業銷售網路,密切了各區域市場的聯繫,促進了全國市場的形成。尤其是明代中後期,在商品經濟發達的運河區域城市中如蘇州、杭州的某些行業,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手工工廠和包買商,在中國首先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商品經濟的繁榮,直接導致了運河城市的興起,從北京沿運河南下,經天津、滄州、德州、臨清、聊城、濟寧、徐州、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嘉興、杭州、紹興,直到寧波,宛如一串明珠鑲嵌在運河兩岸。隋唐首都長安、洛陽,北宋首都開封,南宋首都杭州,元明清首都北京,更是運河區域乃至全國的政治、經濟、商業、文化的中心。通過這條線索,作者透徹分析論述了大運河與全國封建經濟的關係。
參考: 網絡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54:5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14000051KK0009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