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或許以後的資料可以解答您的疑問。
在中國人心目中代表喜氣、吉祥的龍,長久以來卻被西方人認為邪惡、兇狠的化身。黃佶昨天在接受新民網採訪時介紹說,根據許多中國語言學者的研究,這主要是因為“龍”在被引入以基督教文化為主流的西方世界時,被錯誤翻譯成了在《聖經》中代表魔鬼、撒旦的“Dragon”一詞。
Dragon與龍的區別
為了驗證黃佶的這一觀點,新民網專程查閱了《聖經》,發現在《約翰啟示錄》第12章和第20章中,的確有將“Dragon”描述成“七頭十角、尾巴拖拉著天上星辰、兇惡無比、要吃新生兒的紅色巨型怪獸”的文段。新民網隨後又查閱1993年英國朗文出版公司出版的《朗文當代英語詞典》,發現該詞典309頁上也有一幅“Dragon”表情兇狠、口吐火焰、做攻擊狀的插圖,“Dragon”一詞在該詞典上的第一項釋義是:“1、a large fierce, imaginary animal with wings and the power to breathe out fire(一種假想出的有翅膀、能噴火、殘暴的大型怪獸)
顯然,“Dragon”性情兇猛、口中噴火、兇狠具有攻擊性的形象,與中國龍作為傳統“瑞獸”的形象不符。
Dragon與龍的錯誤互譯
既然兩者形象不符,為什麼龍會被翻譯成“Dragon”呢?對此,黃佶認為,外國人最初把“龍”翻譯成“Dragon”,首先是因為兩者大體上都是蛇身,外形上有相似之處。其次,由於《聖經》中的“dragon”當時還隱喻壓迫教會的羅馬帝國,而同樣擁有龐大力量又是多神教的中國也被認為具有“dragon”的霸氣。再次,中國古代的皇帝都身穿龍袍,對臣子平民而言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形象威嚴而兇殘,所以也被認為與“dragon”有相似之處。
而將“Dragon”錯誤翻譯成中文詞語“龍”,據黃佶了解,也是從翻譯《聖經》開始的。黃佶推斷,當時的翻譯者可能只考慮到了“Dragon”和“龍”在外形的相似之處,而沒有考慮到中國文化中代表吉祥喜慶的“龍”和基督教文化中代表邪惡、誘惑的惡獸“Dragon”之間的重大區別。
一,這種互譯在語言學上是錯誤的
在當代漢語和英語中,龍和dragon所指不同。
對比漢語詞典對“龍”的所指和英語詞典對“dragon”的所指可以看出,無論是在字面意義方面(denotation),還是引申意義方面(connotation),“龍”和“ dragon”所指的是不同事物的概念(見表1)。因而,根據翻譯的“信、達、雅”的標准,現在把龍譯成dragon、把dragon譯成龍是完全錯誤的。
表1:當前龍和dragon所指對比
符號/所指字面意義
《辭海》中的“龍”
長相:有鱗、角、須、爪。
功能: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
《牛津現代英漢雙解詞典》的“dragon”
長相:通常長有翅膀和腳爪。
功能:能從口中吐火的爬行類怪獸。
引申意義
(1)封建時代用龍作為皇帝的象征。
(2)高大的馬。
(3)舊時堪輿家以山形為龍。
(4)星名。
(5)通“寵”。
(6)姓。
(1) a fierce person, esp. a woman (嚴厲的人,尤指婦女)。
(2) flying dragon(飛龍)=flying lizard(會飛的蜥蜴)。
第二,誤譯源自鴉片戰爭以來西方話語力量在華建構的結果
龍翻譯成dragon與dragon翻譯成龍,要追溯到中英和中美文化交流史初期。鴉片戰爭前后,中英、中美直接的文化交流開始。此時清朝的國力日益衰落,英國和美 國,特別是英國成為世界的超級大國,在他們入侵中國的過程中,在商品輸出的同時,對華的文化輸出開始。在中英、中美文化交流中,中國的對外文化交流一直是赤字。
中英文的文獻互譯中,英譯中遠遠超過中譯英,在翻譯的過程中,英漢詞典和漢英詞典發揮著重要作用,其中英漢詞典比漢英詞典發揮著更為重要的關鍵作用。歷 史上第一部漢英和英漢詞典是18151823年馬禮遜在澳門編纂出版的 《華英—英華大詞典》,它成為日后出版這類詞典的嚆矢。由於種種的歷史局限,dragon被譯為 龍。此后至1898年,這類詞典都由西方傳教士們編纂。對這期間所有英漢詞典中“dragon”詞條的查閱分析表明,dragon譯成龍延續了馬禮遜的誤譯,以訛傳訛。 中國學者編纂出版英漢詞典始於19世紀與20世紀之交,但dragon譯成龍的錯誤沒有得到更正。因而可以說,dragon錯譯龍是鴉片戰爭以來西方話語力量在華建構的 結果。
總之,內涵上“dragon”與“龍”風馬牛不相及,可是這兩個毫不相干的概念,由於西方傳教士的翻譯陰差陽錯,硬是被綁到了一起,使這兩者變成了同一個概念 ,一直延續至今。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