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計的歷史

2010-04-14 6:24 am
求中國時計的歷史~~

回答 (3)

2010-04-14 3:32 p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4130169913873383360.jpg
中國時計的歷史
如題,現提供中國古時時計標準及現代時間作參考如下: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4130169913873383371.jpg

古時一個時辰分八刻,即現在的15分鐘為一刻,那樣的話午時三刻-----即11:45 。
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古代一晝夜劃為十二個時辰,又劃為一百刻(“刻”原來指的就是計時的滴漏桶上的刻痕。一晝夜滴完一桶,劃分為一百刻)。“時”和“刻”實際上是兩套計時系統單位,換算比較麻煩,平均每個時辰合八又三分之一刻。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
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
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
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
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
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
09時至11時為“巳時”,
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
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
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
09時至11時為“亥時”。

每個時辰各占兩個鐘頭。可見“從巳時直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9時直到下午3時”。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裏的每點隻占24分鐘。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裏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我國古代計時的四個單位
古代計時單位是:時,更,點,刻。時也稱時辰,用12地支表示,每個時辰等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古時與現代時對照:
子: 從半夜11點到淩晨1點
醜: 從淩晨1點到3點
寅: 從淩晨3點到5點
卯: 5-7
辰: 7-9
己: 9-11
午: 11-13
未: 13-15
申: 15-17
酉: 17-19
戍: 19-21
亥: 21-23點
夜裏的時間還分為更和點。一夜等分為五更,一更也等於現在的兩小時。
一更: 19-21點
二更: 21-23點
三更: 23-次日淩晨1點
四更: 1-3點
五更: 3-5點
又將更分為五點,古時一點合現在24分鐘,例如古代人說三更兩點就是指夜間11點48分
古人還將一晝夜分為100刻,一刻合現在14分24秒。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4130169913873383372.jpg
參考: 國學參考+me
2010-04-15 1:08 am
秦始皇
秦莊襄王之子,公元前259年,生於趙國首都邯鄲。22歲在雍城加冕,開始親政。他首先誅殺后黨,清除權臣,然後招攬人才,重用客卿,獎勵耕戰,調兵遣將,用10年時間,吞併了六國,於公元前221年,統一天下,建立了空前龐大的大秦王朝。即位後把古時的皇與帝合稱為皇帝,自稱始皇帝,廢諡法,以世計。廢封建,行郡縣,以集權中央;統一度量衡與文字;開闢馳道,修築長城,以鞏固國防;為消除反對勢力與箝制思想,沒收民間兵器,又焚書坑儒。五度巡行天下,北逐匈奴,南征百越。於始皇三十七年 (公元前210),死於巡遊途中。
秦始皇滅六國依靠的主要是軍隊,所以他對軍事的重要性有足夠的認識。
統一全國後,他繼續把軍隊作為政權的一大支柱,在進行政治改革的同時,保留了一支陣容強大、威武雄壯的武裝部隊,並且把它建設成為繼承秦國軍事傳統、吸收六國軍事經驗、具有較高軍事水平的正規軍。在此基礎上調兵遣將,鞏固統一;另一方面,收繳天下兵器,防止各種反抗活動。
秦始皇十分注意政治改革。他在統一之後,首先總結了各國統治的經驗教訓,決定按照法家的政治理念實行中央集權。為此,他破天荒地創立了皇帝制度,賦予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在中央設置「三公九卿」,使之相互配合,相互監督,分別掌管全國的各類事務。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度。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一種嚴密的「金字塔」式的政治架構。同時制定嚴峻的法律,以保證這個政治制度的實行,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把行政大權牢牢掌握在中央,掌握在皇帝手中。

對秦始皇來說,要鞏固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光靠政治改革和軍事改革是不夠的,還必須進行經濟改革,努力發展社會經濟。因為在統一之初,各地的經濟制度不同,發展水平也存著一定的差異,在經濟方面還帶有分裂時期留下的特徵。這種狀況對維護統一局面十分不利,如果不進行調整和改革,社會經濟就會出現混亂。針對這種情況,秦始皇制定了新的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實行了重農抑商政策,統一了貨幣和度量衡。這些改革是符合實際、切實可行的。通過這些改革,基本上理順了秦朝的經濟,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秦始皇的名字叫嬴政,他的曾祖父是秦昭王,祖父是孝文王,父親是莊襄王。公元前 259 年正月,嬴政生於趙國首都邯鄲。

戰國末期,秦趙兩國關係緊張,為了取信對方,開始互派質子。秦昭王把嬴政的父親異人,派到趙國去當人質。這就是作為秦國王室成員的嬴政生於趙國的原因。

由於秦始皇生於趙國,按當時因生地而姓的習俗而姓「趙」,取名為「趙政」。就在趙政出生的那年,秦國向趙國發動進攻,趙國因而迫害秦國的人質。因此,趙政雖然具有秦國王室的血統,實際上是出生在險惡的環境中。
參考: www.??.com
2010-04-14 6:49 am
您要找的是不是: 中国世纪的历史

进化史观的风行,唯物史观的广泛传播,理性精神的增强,爱国主义传统的发扬等,这是20世纪中国历史学的主要成就与特点。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12:0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13000051KK0169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