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相同點是都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
一、淝水之戰勝利的原因主有這麼幾個方面:
1。前秦是個各個民族融合起來的國家,人心不齊
2。前秦當時主力還沒有到,當時記載前秦只有符堅帶領先鋒騎兵部隊來到了戰場,其他各路大軍,都還在向戰場的移動之中,所以在兵力上,前秦其實不但不佔優勢,反而是弱勢 3。北方不擅長水戰,所以急於將戰場轉移到陸地上來,因為這樣,所以中了東晉之計,引出了草木皆兵的尷尬局面,先鋒戰敗,導致了其他各地的大軍還沒有投入戰場就紛紛撤回了。 這場戰爭中,東晉是以少勝多。 (1)強敵壓境,統治集團內部矛盾有所緩和,君臣一心,共同對敵。 (2)南方軍隊由北方僑民組成,訓練有素,並且與北方少數民族貴族有殺親毀家之仇,有保衛江南,規複中原的願望和決心。 (3)謝安、謝石、謝玄等臨危不懼,捕捉戰機,指揮正確等。 二、官渡之戰的決定因素有以下幾點:曹操和袁紹對比
曹操是一位統帥,他有著深謀遠慮的志向,有著一切的包容心,有著功歸他人,錯歸自己的思想,有著接納一切意見的心理,有著一切的平常心.
袁紹雖然是一位梟雄,但是他不是一位好的統帥,他性格可說明一切,剛愎自用,自命不凡,妒才如己.
就這點就可以說明一切!
人才之重要
其實,說到謀士和武將,袁紹的確更勝一籌,不過由於袁紹剛愎自用,自命不凡,妒才如己,可以說明以後,郭嘉,許攸(貪婪之所以叛逃),蒯越,陳林等出走!
還有武將:顏良和文醜雖然是河北名將又是袁紹心腹,但是他們性格比較暴躁,雖然是好的武將,但是不是好的領導者!
還有袁紹的謀士的窩裏鬥,就可以說明一切.
在郭嘉在出走之前,和自己的好友,說了這一翻話,夫智這審於量主,故百舉百全而功名可立也.袁公徒效周公之下士,而未知用人之機.多端寡要,好謀無決,欲與共濟天下大難,定霸王之業,難矣!
郭嘉的話包括了3層意思.1,一個聰明人,尤其是一個準備做謀士的人,一定要為自己選一個好的老闆.2,袁紹不是一個好的老闆因為他不會用人,袁紹並非不懂得人才的重要性,也曾經學著周公那樣,但他只學到皮毛,沒有學到精髓.他自己也缺乏統帥之才,思緒紛繁又不得要領,喜歡謀劃又沒有決斷,跟著他是沒有前途的.3,曹操是一個好的老闆,因此必須去袁歸曹.
事實也說明了一切,雖然袁紹聚集了很多的人才,但是最後還是,走的走,散的散,叛的叛.剩下的幾個搞分裂.
其實郭嘉所說的一切,基本上就已經決定了這場戰役的勝負了.
但是偏偏袁紹所做的也印證了他所說的一切.
1,劉備開溜
2,許攸叛逃
3,火燒烏巢(自以聰明,聽信小人)
4,丟了錦囊
5,張頜反水
6,折臂膀(指,河北雙壁,顏良和文醜)
在這裏我就不一一說明了!
我們在來看一下曹操是怎樣用人的.
1,知人善用,唯才所宜.
2,推誠取信,用人不疑.
3,令行禁止,賞罰分明.
4,虛懷若谷,見賢思齊.(在這裏就不舉例說明了)
這4點就已經說明了曹操用人之道,之准,之明,之狠你說他哪有不勝之理
三、孫劉聯軍在赤壁水戰中,之所以能以少勝多,以弱勝強,主要有以下原因:
1、不為強敵所嚇倒,不為表面現象所迷惑。通過冷靜的分析,既看到曹操16萬大軍壓境,其勢洶洶,又看到曹操後方不穩,部隊遠來疲憊,不服水土,不習水戰;既看到劉備新敗,兵力不足,又看到有利的戰場條件和擁有善於水戰的五六萬水軍,從而具備了取勝的基礎。
2、聯合抗曹,打擊主要敵人。孫權和劉備雖有矛盾,但大敵當前,如果不聯合起來,勢必被各個擊破;而聯合起來,就相對地改變了力量對比,為戰勝曹軍創造了條件。
3、積極迎戰,先機制敵。採取這一方針,是符合當時情勢的。一則曹操輕取荊州,發展過快,兵力不集中,佔領區不鞏固,正可乘其立足不穩而擊之。二是乘戰略要地樊口尚在劉備手中,曹軍尚未達成水陸分進合擊之際,迫曹軍于江上水戰,挫敗其水軍,使其難以順江東下。三是曹操恃勝而驕,先給以迎頭痛擊,使曹軍上下震驚,混亂被動。
4、以長擊短,出其不意。利用擅長水戰的優勢,對遠來疲憊,不善水戰而又麻痹輕敵的曹軍,出其不意地採用火攻,然後乘敵混亂,迅速投入主力,實施有力的突擊,擊敗曹軍。赤壁一戰對於三國歷史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曹操失敗,無力再向江南進軍,孫權和劉備則乘勝發展勢力,擴張地盤,這就為以後三國鼎立的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