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服飾(快 20點)

2010-04-14 2:08 am
中國傳統服飾的資料?????????????

回答 (4)

2010-04-14 3:15 am
✔ 最佳答案
http://big5.hwjyw.com/zhwh/traditional_culture/zgfs/

服裝是人類所特有的勞動成果,它既是物質文明的產物,也是精神文明的結晶。人類經歷了由愚昧、野蠻到文明的複雜過程,而在這一過程中,服飾成為一個標志。從早期的獸皮、樹葉到之後的麻布、絲綢再到的化纖材料,服飾的歷史是人類歷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歷經五千年的風風雨雨,中國的服飾也同樣源遠流長。五千年來,在各民族互相影響滲透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融合的基礎上形成了獨具特色、豐富多樣的服飾文化,傲然屹立于世界服飾文化之林。中國的服飾文化史突出了一個『變』字,不斷地創新,不斷地吸收新鮮事物,它的發展和變化一刻也沒有停止過。




中國古代女子發飾









2009年11月26日















  古代發飾的起源既有來自于勞動、御寒遮羞、裝飾悅目,也有來自于模仿和傳感等因素,有著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思維基礎。它的內容包括許多,有簪、簪花,釵、梳釵、步搖、篦、金鈿、銀鈿等,在唐代後還出現了冠,其中最古老的是梳飾。



商代發式骨笄

  珠釵的使用最早要朔源到上古時期的人類用動物的肢骨、玉石、象牙等材料制作發飾物,到商周時期我國的冠服制度初步建立才逐步走向完善。

  簪釵

  簪釵是中國古代婦女束發美發的工具,中國古代女性發飾種類非常豐富,它的設計制作與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深深地體現了民族文化的個性特色。因而,古代婦女發釵無論在裝飾上的題材、內容還是在藝術形式上都承載著悠久的歷史,儼然是吉祥文化標本之集合,反映了中國傳統的審美情結。因而,簪釵上的傳統意趣應該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徜徉在這些傳統文化藝術品中,我們不僅僅是為了欣賞它的絢麗多彩,而且還因為它能繼續給我們以啟迪,值得我們進一步研究。
  

圖片參考:http://photo.hwjyw.com/photo_449/photo_1263/200911/W020091126392838940714.jpg

明 累絲嵌寶石金鳳簪

  很多時候,我們在古代繪畫、歷史影視作品中會看到掃黛眉、施胭脂、梳高髻,配以滿頭的金銀花釵的婀娜女子。或許,在詩詞歌賦的描述中我們也會想像到那發飾上的繽紛世界。這好像一直是中國古代仕女的經典形象。發飾是她們美發極其重要的部分,梳好的發髻要用花和寶鈿花釵來裝飾,從目前傳世的古代婦女發飾看,種類十分豐富,常見的有:簪、釵、梳、步搖、珠翠、金銀寶鈿、騷頭等。
  

圖片參考:http://photo.hwjyw.com/photo_449/photo_1263/200911/W020091126392840781862.jpg

明 累絲嵌寶石人物紋金簪

  簪的本名稱『笄』(《說文》:『笄,簪也。』)是中國古代束發的工具。在古代,漢族的結發方式,無論是辮發盤髻,還是束發著冠,均須以簪釵約束固定。女子年滿十五歲時,如已許嫁,便將頭發綰成一個髻,即以簪插定發髻。以示成人,如『年以及笄』。在中國古代,簪釵還常被用于男女間定情的信物。皇宮貴族的女子可以用珍奇的材料做發飾,而一般小戶人家只能戴荊釵(荊條編織的發釵),我們在文言文中所讀到的『拙荊』 便是古代男子對外人稱自己的妻子的謙詞。
2010-04-14 9:43 pm
 一、我國傳統服裝的兩種基本形式
  傳統服裝有兩種基本形制,即上衣下裳制和衣裳連屬制。上衣下裳制,相傳起于傳說中的黃帝時代,《易•系辭下》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這一傳說可以在甘肅出土的彩陶文化的陶繪中,得到印證。這可以說是我國最早的衣裳制度的基本形式。上衣下裳的服制,  衣裳連屬制,古稱深衣,始創于周代
二、我國傳統服裝在歷代的演變
  1、夏、商、周時期的華夏服飾
  原始時代的服裝形式,雖有個別考古資料的發現,但由於材料太少,還不能對該時期的服飾作詳細的說明。夏商周時期,中原華夏族的服飾是上衣下裳,束發右衽。河南安陽出土的石雕奴隸主雕像,頭戴扁帽,身穿右衽交領衣,下著裙,腰束大帶,紮裹腿,穿翹尖鞋。這大體反映了商代服飾的情況。周初制禮作樂,對貴族和平民階層的冠服制度作了詳細規定,統治者以嚴格的等級服裝來顯示自己的尊貴和威嚴。
  2、春秋時期胡服的出現
  春秋戰國時期在服裝方面最重要的變化,是深衣的廣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現。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促進了漢族寬衣博帶、長裙長袍服裝的改革。趙武靈王為了軍隊的戰鬥力,衝破阻力,下令全國穿遊牧民族的短衣長褲,學習騎射,終於使趙國強盛起來。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服裝改革,胡服從此盛行。伴隨胡服也傳來了帶鉤,它是用於結束革帶的,由於它比革帶的紮結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來。
  相關知識:“胡”是個模糊用語,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時專指匈奴,有時泛指從東北到西北諸遊牧民族,有時甚至還要更寬泛一些。因此,胡服是指我國北方遊牧民族的服裝,他們為了遊牧騎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長褲和靴子。沈括說:“中國衣冠,自北齊以來,乃全用胡服。”一個“全”字,或者把話說得有點過分,但胡服對漢族服飾的發展確實影響極其巨大。
  3、傳統冠服制在在漢代的確立
  漢代深衣仍很流行,漢代是傳統冠服制的確立時期。漢代的褲是開襠的,褲,古稱絝。《說文》:“絝,脛衣也。”《釋名•釋衣服》:“絝,跨也,兩股各跨別也。”由此可見,當時的絝是開襠的,外罩以裳或深衣。後雖然出現滿襠褲,但開襠褲仍長期存在。
  4、魏晉南北朝時期胡服的流行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我國古代服裝史上又一個大轉變的時期。由於大量少數民族進入中原地區,胡服成為社會上司空見慣的裝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裝,受胡服的影響最為強烈。他們將胡服中窄袖緊身、圓領、開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飾中來。漢族貴族也在胡服的基礎上加以變化,方法是將其長度加長,加大袖口和褲口,改左衽為右衽。但禮服仍然是傳統的漢族禮服形式。  
  5、隋唐時期服裝的轉變時期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和繁榮,使其能上承歷史服飾之源頭,下啟後世服飾制度之經道,所以,這一時期成為我國古代服飾制度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男子的常服為襆頭、袍衫、穿長靿靴。但此時的袍衫與前朝略有不同,式樣為圓領、右衽、窄袖、領袖裾無緣邊。此外,還有襴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樣。這種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響,並且與漢族的生活習慣和禮儀特點相結合,形成了這時期袍衫的風格。
  6、宋代的服裝趨於保守
  宋代的服飾,大體沿襲唐制,但在服裝式樣和名稱上略有差異。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樣有廣袖大身和窄袖緊身兩種。穿褙子和半臂的習慣極為普遍,但都不能作為禮服穿用。總的來說,宋代的服飾比較拘謹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鮮豔,給人以質樸、潔淨、淡雅之感,這與當時的社會狀況,尤其是程朱理學的影響,有密切關係。

  7、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既沿襲漢人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遼、金、元時期的服飾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既沿襲漢唐和宋代的禮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遼金男子的服飾多為圓領、袖的缺胯袍,著長統靴或尖頭靴,下穿褲,腰間束帶。元代男子的服飾有漢族的圓領、交領袍,也有本民族的質孫服,其形制與深衣類似,衣袖窄瘦,下裳較短,衣長至膝下,在腰間有無數褶襇,形如現今的百褶裙,在腰部還加有橫襴。領型有右衽交領、方領和盤領。下穿小口褲,腳穿絡縫靴。服色以白、藍、赭為主。此外,元代服飾在質料上發生了較大變化,由於棉花的廣泛種植,棉布成為服飾材料的主要品種。
  8、明代的服裝繼承前代,清代服裝對近代影響較大
  明代的服飾,大體上沿襲唐制,但宋元服裝形式中的某些式樣也有保留。清代的服飾對近現代服裝形式影響較大,清代男子服飾可分為三種:漢族傳統服裝;滿族民族服裝;外來西洋服裝。清代袍的式樣,是在漢族傳統基礎上加以變化,並吸取滿族服裝特點。一般袖子比較窄瘦,禮服是箭袖,又稱馬蹄袖。袍身用鈕扣系結。右衽大襟,圓領口。皇室的袍有前後左右四開氣,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開氣。馬掛是清朝特有的服裝。它式樣多為圓領,有對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樣,有長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為平袖口
參考: 網絡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53:32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13000051KK0100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