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是否稱得上文武俱備?

2010-04-12 4:36 am
漢武帝是否稱得上文武俱備?
我要重做!但我不僅!

回答 (2)

2010-04-12 5:13 am
✔ 最佳答案
文治:
一、教育學術: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設置五經博士,成立太學。精通一經以上的人,就可以補 授為官吏。儒學經過漢武帝的提倡,從此成為中國學術的正統。
二、財經變革:
1.統一貨幣:發行「五銖錢」,統歸政府鑄造。
2.公賣事業:武帝時代將鹽、鐵、酒收歸政府公賣,以增加政府的收入
3.國營貿易:所謂的國營貿易就是平準與均輸兩法。平準法就是在京師設 平準官,負責收購天下貨物,賤價時收購,高價時則以平價出 售,以平抑物價。均輸就是在各地設置均輸 官,負責將地方 貢獻京師的貨物,運往價高的地方出售,得錢歸公。 三、人才選拔:厲行察舉的制度。令由全國各地推舉有品德有才幹的人,經由中央政府加以考試,使得許多具有真才實學的人都能出來擔 任官職;提高各地百姓對政府的向心力。


武功:漢武帝認為以往對匈奴的戰略是採取消極的守勢,和親要消耗鉅額的財力,漢帝國的尊嚴 受損,仍難以解決匈奴入侵的威脅。漢武帝決定轉守為攻,曾先後出塞九次,把匈奴的主力擊潰,此後數十年間,漠南地區不見匈奴的蹤跡。除外,漢武帝更出兵大宛揚威西域, 臣服西南夷收為郡縣,平定百越,夷滅朝鮮;使國土從黃河、長江流域擴展到粵江、鴨綠 江流域。
漢武帝是一位文武俱備的君主。
參考: INTERNET
2010-04-13 4:35 am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4110163013873382630.jpg
漢武帝劉徹統治的五十餘年(前140~前87),是西漢王朝的鼎盛時期,也是封建制度下中華民族的一個蓬勃發展時期。在經濟繁榮、府庫充溢的基礎上,漢武帝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採取了,無為而治政策,如罷百家,尊儒術等,取消和親政策,主動出擊匈奴,統一貨幣等,使西漢進入黃金時代。
雖然整體評價仍有不足之處,但論其個人文武俱備,這就是肯定的事實且有相當之貢獻 ,現就陳述漢武帝文治武略之表現如下,祇屬淺見,如有不足,請多包涵 。
文冶表現
中央集權國家由秦始皇開創,武帝時則進一步發展"皇權至上"的觀念。武帝即位後即建立年號,稱"建元"此制一直為後世沿用,有學者曾言:"自古帝王,未有年號,始起於此。"武帝並依據董仲舒的"五德終此說"以漢屬土德秦為水德,而土克水,實行改制易服。又命司馬遷等二十餘人修訂曆法,成"太陰曆",以正月為歲首。

進一步削弱王國勢力
鑑於吳楚七國之亂的教訓,武帝繼續執行景帝的削藩政策,依主父偃主張,用推恩的方法,迫使諸侯將自己的領地,分封給自己的子弟。這令一下,諸侯王相率分封其子弟為侯,封土便越分越少,漢室也正式承認新諸侯的地位,使其後封土漸變為漢之郡縣,《史記·建元以來王子侯者年表》載:"大國不過數十城,小國不過百餘裏,漢郡贏錯諸侯間……強本弱枝之勢也。"武帝不僅矯正了吳、越連兵之弊,更不讓諸侯國相連,控制險要地帶,使諸侯王失去地利及不易互通消息。同時,武帝又藉口列侯貢獻祭祀宗廟的"薪金"份量和成色不足,對皇帝不敬,實行奪爵,嘗一次剝奪了106個侯王的爵位。據統計,至太初年間,侯王只剩五人。除此之外,武帝亦削奪諸侯官屬。漢初諸侯可自任官屬(除丞相外),此乃諸侯王坐大的主因。景帝於七國之亂後,把王國之"丞相"改為"相",並省去御史大夫、廷尉、中正、博士等官,諸侯王只可選派四百石以下的官,這抑制了諸侯王的治國權力。武帝更積極推行此政策,並訂附益之法及左官之律,"附益之法"是禁止奉承諸侯。"左官之律"即一旦為諸侯之官便不可再事於皇帝,令諸侯之屬官受岐視,杜絕人才向地方外流,亦令諸侯之策士減少。另一方面,武帝亦採取統制經濟之策,《史記·建元以來侯者年表》謂:"吳、齊、趙、梁諸郡--一切山澤之利皆納入漢朝中央。諸侯之富強是因地方有錢、賓客又多之故,現在開帝從土地人才、,財政三方面打擊諸侯王,使諸侯王只成一虛名,徒得食邑而無權。

削弱丞相權力
西漢初年的官制,基本上沿秦之舊,沒有大的改變。漢高祖以功臣封侯者為丞相,丞相位望甚隆,對皇帝敢於直言不諱,甚至敢於言所不當言。文帝幸臣鄧通對丞相申徒嘉禮意怠慢,申徒嘉嚴斥鄧通,還對文帝說:陛下幸愛群臣,可以給他們富貴,至於朝廷之禮,不可以不肅。從這些事實中可以看出,由於丞相權重,皇帝與丞相之間,容易出現矛盾。景帝時,高祖功臣死盡,陶青、劉舍等人以功臣之子受封為列侯,繼為丞相,丞相位望有所削弱,但是皇帝與丞相在權力問題上仍然潛伏著矛盾。削弱丞相權力是加強皇權的一個迫切問題。元朔五年(前124),武帝任命公孫弘為相,然後才封平津侯。公孫弘起自“布衣”,在朝無所援接,只有唯唯諾諾,不敢稍違皇帝旨意。從此以後,功臣列侯子嗣獨佔相位的局面結束,丞相完全在皇帝的掌握之中,居職“充位”而已。他們動輒得咎,自殺或下獄死者甚多。公孫賀有鑒於此,拜相時不受印綬,頓首涕泣,不得已始起而視事。幾年以後,公孫賀也被族滅。
元封五年(西元前106年),武帝把全國除京師附近七郡外,另加設多十三郡,長官稱刺史,又以京師附近七郡設司隸校尉,性質略同於剌吏。當時的州仍不算正式的行政區域,但刺吏可代表中央督察州內各部。除了擴大地方監察外,武帝為了加強皇權,選用一批低級官員隨待左右,使其出入禁省,策問應對,另又允許原為武帝掌書禮的尚書,可出納章奏、操持權柄,並用宦官為中書以行尚書之職。於是皇帝身邊就形成一個宮內的決策機構,稱"內朝"或"中朝","內朝"與以丞相?首的"外朝"相對,權力更淩駕於外朝。故丞相的權力則進一步被削弱。

打破入仕門徑慣例
博士遠站於戰國,齊之稷下先生亦博士之類,秦博士七十人,掌通古今,漢承此制。博士本無政治上實際任務,只代表古代貴族政府、軍人政府下,一輩隨從的知識份子。武帝又採納公孫弘的建議,為五經博士置弟子員,額定五十人選拔各地優青年隨博士學習一年,若能通一經以上得補史,高弟可以為郎中。除此之外,武帝又按董仲舒之議令郡國每年察舉孝子,廉吏各一人,推薦到中央為郎中。又命丞相、列侯等推與才幹之士,親加策問,以選拔人才。打破漢初朝廷大臣多為宗室、軍人、功臣、商人組成的局面,形成以士人為主導的"士人政府"。而且漢初丞相均為貴族或軍人階級所獨佔,自武帝從公孫弘為相後,始以布衣儒術所進,遂打破先封侯,後封相的慣例,從此漢代政治實權由軍人轉入儒生之手,也可說漢代政治轉向文治精神的表現。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4110163013873382641.jpg


2010-04-12 20:37:45 補充:
〝實行察舉制度〞
建立太學漢朝初年,二千石以上的大官僚任職三年以上,可以送子弟一人到京師為郎,叫做“任子”;擁有資產十萬錢(景帝時改為四萬錢)而又非商人的人,自備衣馬之飾,也可以候選為郎,叫做“貲選”。郎是皇帝的侍從,有議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內守門戶,出充車騎。郎在郎署嫻習“漢家故事”,以備補授別的官職。西漢初年,地主階級子弟為郎,是他們出仕朝廷的一個重要階梯。在這種選官制度下,較高的官吏多數出於郎中、中郎等郎官和吏二千石子弟,選郎吏又以財富為准,未必都能得人,所以難以適應日益加強的專制王朝的需要。

2010-04-12 20:38:05 補充:
實行察舉制度和建立太學後,大官僚和大豪富子嗣壟斷官位的局面有所改變,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門徑比過去寬廣了,少數出自社會下層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機會。在這種新的制度下,皇帝通過策問和考試,可以在較大的範圍內按自己的意旨選擇稱職的官吏。這對於網羅人材,加強皇權統治,也具有重大的作用。

2010-04-12 20:38:44 補充:
〝統一貨幣〞
漢武帝依靠強大的政治力量統一了貨幣,而貨幣的統一又使國家的經濟力量得到加強,使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獲得一種經濟上的保證。這些人憑藉強大的專制政權,統一貨幣,建立均輸、平准制度,企圖抑制商人活動,穩定市場,擴大財政收入。漢初以來,貨幣品質低劣,幣面文曰半兩(十二銖),實際重量只有八銖、四銖,有的甚至更輕,薄如榆莢,被稱為莢錢。對於私鑄,政府有時禁止,有時允許。市面貨幣輕重大小不一,郡縣又各不同,法錢不立,折算困難。幣制的混亂,破壞了國家財政制度,影響國庫收入,也不利於經濟的發展。文帝企圖整頓幣制,鑄四銖半兩錢,使民仿鑄,諸王、達官、豪商大量鑄錢,以牟巨利。

2010-04-12 20:40:42 補充:
私鑄者不遵守官定品質要求,雜以鉛鐵,以此獲罪者一縣百數。武帝即位,恢復秦始皇時貨幣“重如其文”的制度,改鑄三銖錢,實重與幣面文字所示一致。同時禁止私鑄,盜鑄者罪至死。元狩五年(前118)以五銖錢代替三銖錢,重如其文,但是盜鑄之風不減,據說吏民坐盜鑄金錢罪死者達數十萬人。
除了禁止私鑄以外,元鼎四年(前113),武帝取消郡國鑄錢的權力,專令水衡都尉所屬的鐘官、辨銅、均輸,負責鑄造新的五銖錢,名為三官錢。他還責成各郡國把以前所鑄的錢一律銷毀,所得銅料輸給三官。這次禁令很嚴格,新幣品質又高,盜鑄無利可圖,所以幣制得到較長期的穩定,五銖錢乃成為由此至隋代七百餘年中國家鑄幣的主要形式。

2010-04-12 20:41:51 補充:
〝均輸、平准法〞
實行均輸、平准,使大農控制了鹽鐵生產和許多貨物買賣,使富商大賈難以牟大利,也使物價不致暴漲暴落。同時,使一部分手工業和商業利潤歸於國家,供給漢武帝巡狩、賞賜的揮霍和軍事費用。這樣,人民的賦稅負擔未增加,國家的用度卻得以充裕。西漢以來,豪強大家從煮鹽、冶鐵、鑄錢中獲取大利,一些企圖進行政治割據的人,如景帝時的吳王濞,也在深山窮澤中和海邊上,聚眾千百人從事鹽鐵鑄錢,積蓄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所以桑弘羊在論證鹽鐵和實行平准、均輸的必要性時說:山澤之財,均輸之藏,是用來掌握經濟命脈和控制諸侯王的。

2010-04-12 20:43:22 補充:
現在實行鹽鐵的辦法,並不只是為了獲得經濟利益,更重要的是為了重農抑商,離散豪強聚集的力量,禁止過度的奢侈,斷絕對農民的兼併。由此可見,鹽鐵和實行均輸、平准,還起著控制諸侯王和豪強大賈的政治作用。

實行“算緡錢”
武帝開始實行“算緡錢”,規定商人、兼營手工業的商人以及高利貸者,無論有無市籍,其高利貸資本和商業資本,都必須向政府申報,每兩千錢納稅一算,即百二十錢;自產自銷的手工業品,每四千錢一算。軺車,除了屬於規定免算者以外,一乘一算;商人軺車加倍。船五丈以上一算。商人有產不報或報而不實,罰戍邊一歲,沒入資財。

2010-04-12 20:43:48 補充:
有市籍的商人及其家屬,不許佔有土地,違令者沒收其土地和奴僮。元鼎三年(前114)武帝下令“告緡”,鼓勵告發,並規定以所沒收違令商人資財的一半獎給告發人。武帝命楊可主持告緡,命杜周處理告緡案件。在這次告緡中,政府沒收的財物以億計,沒收的奴婢也是成千上萬;沒收的田地,大縣數百頃,小縣百餘頃。水衡、少府、太僕、大農等機構設置農官,分別經營沒收的郡縣土地。沒收的奴婢則主要用於飼養狗馬禽獸和在官府擔任雜役。告緡沿續近十年,中家以上的商賈,有許多都以此破產。算緡告緡以後,上林苑財物貯積充溢,府庫得到充實,商人們受到一次沉重的打擊。

2010-04-12 20:45:44 補充:
〝任酷吏、嚴刑法〞
隨著封建制度的發展,地主階級中出現了一些豪強,他們宗族強大,武斷鄉曲,既欺淩農民,也破壞封建法度。豪強大族同封建王朝之間,除了上下依恃的關係以外,顯然還存在著一定的矛盾。那個時期,還有一些人以遊俠著名。遊俠以義氣俠行相標榜,振人於窮急,脫人於厄困,權行州域,力折公侯。有些遊俠形同盜賊。遊俠在破壞封建法度方面同豪強類似,有些遊俠本身就是豪強。
為了打擊不法的豪強遊俠,出現了酷吏。甯成是西漢最早的酷吏,漢武帝除了遷徙強宗大姓,不許他們族居以外,還大批地任用酷吏,誅鋤豪強。張湯為御史大夫,誅鋤豪強並兼之家。周陽由為郡守,所居郡必夷其豪。像張湯、周陽由這樣的內外官吏,當時比比皆是。

2010-04-12 20:46:21 補充:
【武略之表現】

中國史上的外患,因地勢及氣候關係,其主要者常在北方。秦漢之大敵便是北方之匈奴,秦始皇對付匈奴,採驅逐政策,派蒙恬北逐匈奴,收河南地。秦未天下大亂,匈奴復起,雄踞北方常爲邊患。漢初,匈奴冒頓單于統一匈奴各部,東敗東胡,西破大月氏,領士遼闊,兵騎衆多,對漢成半包圍狀態,高祖時曾出兵征伐,被圍於平城,大敗而歸,乃改用婁敬和親政策以緩敵。文景之世,匈奴仍時至邊境寇掠,漢室只隨時發兵防備,缺乏有效之對策。至武帝即位,國力充裕對屈辱及和親政策,再忍耐,開始對匈奴進行長期討伐戰爭。

2010-04-12 20:46:40 補充:
漢武帝伐匈奴的策略是:在西方一邊切斷匈奴與青海姜族的聯繫,一邊遣張騫出使西域聯絡西域夾擊匈奴,在東方,切斷匈奴與滿族的聯繫 ,又在隴西代郡一帶集合大軍作爲主力,給匈奴以正面的打擊。以後許多戰役與許多軍事措施,都是在這個戰略原則下推行的。據統計,武帝曾三次大規模攻伐匈奴。武帝一方面打擊匈奴,一面方加強北部邊防首先是大量移民曾一次移民七十餘萬。在東起朔方西至今居,設立田官,督戍卒屯兵,官供給農具穀種,以前的草原牧場,變成農産區,經濟文化遂大有發展。

2010-04-12 20:47:12 補充:
而且爲確保河西地區的安全,築新長城,自敦煌郡起接連秦長城,此新築邊城每隔五里十里地方,築有烽火臺,設戍卒瞭望,另外築有許多小城堡,有烽火設備,駐有較多士卒,以保邊境安全。北伐匈奴外,還東征西討,先後平定百越、朝鮮及南夷等地方。漢武帝派兵北代匈奴,南征百越,西通西域及西南夷,東平朝鮮,初步奠定漢初版圖,較元秦時更爲廣闊。隨著漢代版圖擴張,匈奴、百越、西南夷都受到漢文化的薰陶而開化。如匈奴單于降漢,使人奉地圖來附一事觀之,是匈奴亦一如華夏有文字與圖藉足見受華夏文化所薰陶、百越、西南夷與漢族人習居,漢文化助各族脫離落後狀態,向高級文化發展,漢在各族的統治比原來豪奠統治文明、各族生産力亦得以提高。
參考: 中國史通+me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11:3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11000051KK0163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