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那位高僧大德撰寫的《金剛經》注疏較易讀懂?

2010-04-10 6:27 am
請問那位高僧大德撰寫的《金剛經》注疏較易讀懂?

回答 (8)

2010-04-11 5:19 pm
✔ 最佳答案
「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與及「般若波羅密多心經」可以說是所有求學大乘佛法的菩薩修行人,在發心欲求如來無上正等正覺後,都必須要理解、體會、與及安住心地的修行指引。經云:「金剛般若波羅密」是世上第一希有之法,能出生三世諸佛,佛陀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菩薩依法奉行:「離一切相,行一切善法,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因此古往今來,世間無數的僧俗學佛大德,為守護佛果菩提,成熟佛種的原故,都會編寫各式各樣的著作及舉辦有關的說法講座,從沒間斷去解釋這兩部大乘般若經典所記載的義理。

所謂「佛以一音演說法,眾生隨類各得解」事實上,世間各種不同根器、不同心量的人當接觸受持「金剛般若波羅密經」時,都會產生以下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效果:

外道心態:(增長力量)
受持「金剛經」能增長威勢之力,或能役使鬼神,或有助成就種種境界等。

學者心態:(享受知識學問)
多以第三者心態,蒐集資料,解釋名相,分析比較,議論佛法原理高低,享受當中的理解及演說成就感。

求人天福報心態:(增福求智)
禮敬供奉,諷誦持唸,滅業增福,天神護臨,欲求種種善果去向。

求聲聞、緣覺心態:(破妄顯真)
覺知一切如幻,所有我、人、眾生、壽者的觀念,均屬妄執,離我及我所,體證清淨寂滅。(未起慈悲之妙用)

經云:「若樂小法者,則於是經不能受用,為人解說」。當知「金剛般若波羅密」是世上第一希有之法,能出生三世諸佛,佛陀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

求大乘菩提者心態:( 悲智相運,圓滿正覺)
既知一切如幻( 生死如幻、修行如幻、成佛如幻),故菩薩不畏生死,不愛涅槃,永無窮盡以無量弘願,誓救虛空三世一切執迷眾生,使令成佛,但同時般若智照,精神心性無染一切虛妄假象,安住究竟涅槃!

經云:「諸菩薩摩訶薩‧應如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菩薩如是遊戲一切世間,作眾生不請之友,廣度群迷。「菩薩離一切相,行一切善法,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佛教法音傳播中心 http://www.bddc.hk/ 稍後會推出「金剛般若波羅密經」講座視頻, 易懂易明, 可先收聽 「般若心經與十波羅密之大乘妙義」
http://www.bddc.hk/audio_con_tudou_heart_01.php
參考: 佛教法音傳播中心 http://www.bddc.hk/talks.php#perface
2010-04-13 2:49 am
這裡有很多供選擇:
http://www.bfnn.org/book/article_07.htm
2010-04-12 4:16 am
南 懷 謹 老 師 .
2010-04-11 4:35 pm
修行就在穿衣吃飯上面
開悟前跟開悟後,都要吃飯睡覺。不同的是開悟前的吃飯睡覺,是妄想紛飛,在吃飯睡覺的時候,雜念把心牽往別處,心不在吃飯睡覺上。【中庸】上面說:『食而不知其味』,說一般人每天都在吃飯,但是很少人知道「味道」,比如一盤菜,這菜盤中間菜,與菜盤旁邊的菜,吃起來味道不一樣;菜盤上面菜,與菜盤下面的菜,吃起來味道不一樣。一鍋煮好的飯,上層、中層、下層的飯,吃起來的口感都不一樣。
開悟的人,沒有一般人的雜念,一會兒想東,一會而又想西。不能把心思專注在一件事情上。開悟的人在想一件事情,或做一件事情的時候,都會想的很透徹,做的很圓滿。
修行學道的目標,就是要把心定下來,讓自己的「心」,不要隨著外在的境界而轉,看見這電視節目好看,一看就是一小時、兩小時、三小時一直看下去了,聽到音樂好聽,就一直聽下去了。這是眼睛的眼根,與耳朵的耳根隨著外在的境界而轉了。這樣心隨外境而轉,心就不能專注用在一件事情上,就沒有禪定的功夫。
一般沒學佛的人,會感覺不看電視、不聽音樂,會感覺很無聊。在工作的時候,也想一邊工作,一邊能夠聽音樂,這樣一心二用,會把心思紛亂,盡情的在六根上攀緣。這樣是在污染自己的心性,讓自己的心性,附加更多的塵垢,自性的光明不能顯現出來。
念阿彌陀佛,就是把過去在六根攀緣六塵,裝在第八識阿賴耶識的塵垢,漸漸把它消除掉,讓第八識的善惡種子去除,以後就不會再起現形。讓自性的光明,一天一天的顯現出來,到自性光明完全開發出來的時候,見到自己本性,就是開悟的人了。
第八識叫做阿賴耶識,含藏一切善惡種子,又叫做含藏識,又叫做種子識。在日常生活中,六根所接觸到的、感覺到的境界,都會像電影儲存在影片中。第八識就含藏著,大量的影片,在你沒有工作的時候,重複的拿出來薰習。比如打殺人的電動遊戲,在世界各國都發生,以電動遊戲裡面殺人的手法,將對方給打死。這就是那些殺人的手法,含藏在第八識裡面,在平時沒事的時候,腦筋裡面就不斷湧現出來,在那裡熏習,一但跟人發生口角的時候,不知不覺的使出來了。現在的污染比過去嚴重多了,有電視、電影、報紙、音樂、廣播、電 腦、網路,把你的心思污染的蓋上一層很厚的塵垢,這些污染都是近一百年才有的,八十歲以下的人,沒有一個參禪開悟的人,還必需念佛,才能將這些污染去除,你如果只要靠參禪的功夫,一坐下來,心就被過去的這些善惡種子,不知道牽往哪裡去了。
金剛經開頭的一段經文:【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其實懂得佛法的人,看到這裡就不必看下去了,這部金剛經到這裡就講完了。後面講「如何降服其心」,前面佛以他的行為就表現出來了,懂得佛法的人,就知道這一段經文,就是在講「如何降服其心」的方法。所以經文中才會出現,「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就是以這樣的行為把心安住,把那些妄想止住,降服那些妄想。前面講的就是穿衣、乞食、吃飯、收缽、收衣、洗腳、敷座而坐,這些動作上,就是在「降服其心」。
一般凡夫在做這些動作的時候,「心」都會產生「妄想」,開悟的人,穿衣的時後,心就專注在穿衣上面;托缽行走的時候,心就專注在托缽行走上;乞食的時候,心就專注在乞食的行為上。無時無刻,心就專注在這些行為與動作上,那「心」就不會起「妄想」,要「降服其心」的人,平常就要這樣的練習,讓自己的「妄想」不起來,把自己的「心」,專注在每一個行為動作上。
在用功夫的時候,要把握住一個心法,這個心法就是「恭敬心」,不止是對人要「恭敬」,對任何一件事,任何一個物,都要起「恭敬心」。也就是時時刻刻,在待人接物上,都要起「恭敬心」。


2010-04-10 11:37 pm
我看的是 淨空法師
金剛經講義節要.

我覺得較易明白.詳細.純屬本人意見.
2010-04-10 5:26 pm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5 冊 No. 2737 金剛經疏

大正新脩大藏經第 85 冊 No. 2743 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

願閣下與一切眾生修持諸佛正法無礙。^_^
南無阿彌陀佛......嗡 嗎 呢 叭 美 吽......
2010-04-10 5:18 pm
舉一個例子說明一下『不著相』:
比如別人送你一個LV牌的皮包,但是你平常外出都是拿塑膠袋裝東西,如果你心中存有要出去顯示一下,給親朋好友看,你使用的是LV牌的皮包,來顯示一下自己的身份地位,這樣就『著相』了。『著』了LV牌的皮包的『相』。如果平常外出的時候,還是拿塑膠袋裝東西,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才拿LV牌的皮包出門,但是你只把它當做裝東西的手提袋,不去刻意的炫耀,它是LV牌的皮包的心態,這樣就沒有『著相』了,沒有『著』LV牌的皮包的『相』。
一般學佛的人,所認為的空,就是要把LV牌的皮包當做不存在,這樣就把佛法學偏了。

金剛經是教人破除「著相」的障礙,釋迦牟尼佛已經不再「著相」,要教導眾生不要去「著相」,所以金剛經有許多重複的用語,比如【若見◎◎,即非◎◎,是名◎◎。】拿現在比較好懂的話:我是你的「長官」,你是我的「屬下」。如果你常常看見你的「長官」,處處在耍威風,擺闊氣,處處要顯示他是「長官」,你是「屬下」的那種差別。處處要你們這些「屬下」,要聽他的話。你的這位「長官」就是著了「長官」這個職位的相了,也就是說你的「長官」,「著相」于「長官」這個職位。你的「長官」如果破除了「長官」這個相,他會認為你跟他是同事,不會以差別心來對待你,跟你說話,叫你辦事,就很平和、很客氣,不會擺架子、耍威風。
以金剛經的用語就是【「若見」長官,「即非」長官,「是名」長官。】。
如果我這位「長官」,心中沒有我是「長官」,你們是我的「屬下」,那樣的心態,這就是稱為沒有「長官相」了。

1.無我相2.無人相3.無眾生相4.無壽者相
是說123這三項是由「我執」而起的,「我執」就是執著於自身這個「假我」為「真我」,所做的事情都是維護自身的利益,這就是「我執」,1.無我相2.無人相3.無眾生相,是破除「我執」以後才會達到的境界,就是要消除「是非人我」的心態,這「是非人我」的心態是由1.名利心2.自私自利的心產生的,因為自己在這世間,所做的種種事情,都是為著自己,很少為著別人、替別人著想,所以就被「我執」所纏縛著,要破除「我執」而證到1.無我相2.無人相3.無眾生相,就要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為著別人,不是為著自己,達到「無我」的境界,達到「無我」的境界時,「我執」就破除了,就達到1.無我相2.無人相3.無眾生相,就不會再起「是非人我」的心。

4. .無壽者相:「壽者」是指時間。因為有太陽跟地球的關係,產生黑夜與白天的現象,所以才定出時間來,有地球自轉與公轉的現象,才會有一天、一個月、一年的現象,在宇宙中是沒有這個現象的,破除時間的假像,叫做無壽者相。

「無我」不是說沒有我的存在,是一個人修行達到忘我的境界,處處都是為著他人,不是為著自己,心裏所想的,行為所做的,都是利益他人,從來都沒有考慮到自己,就是已經破去『我執』的人。達到「無我」境界的人,已經證到自己『本性』,自己『本性』完全開發出來了,也就是『明心見性』的人了。
修行就是要達到「無我」的境界,是破除『煩腦』以後才能達到的。『煩腦』就是經典所說的1.貪愛心2.嗔恨心3.愚癡心4.貢高我慢心5.懷疑心。這五種心都破除了,『本性』光明完全顯現出來,但是,這是從處處都是為著他人,不是為著自己,心裏所想的,行為所做的,都是利益他人,這些行為上表現出來的。
以當今的事例來說:
臺灣的慈濟功德會,證嚴法師,她的慈濟事業遍佈全球,就是她已經達到『無我』的境界,她的心思、她的行為,完全都用在全世界,那些遭受苦難的人,整天所想的、整天所做的,都是在解決全世界,那些受到災難的人,脫離貧窮、困苦的環境。
像已經得道的高僧大德,都是整天在做弘法利生的工作,星雲法師、淨空法師的道場,也是遍佈在世界各地。就是他們的已經達到『無我』的境界,整天的思想、行為都是用在為眾生講經說法,解決眾生的疑惑。
你如果星期六、星期天去做休閒活動、觀光、旅行,那就『有我』了,去做休閒活動、觀光、旅行都是『為我』而去做的。想要得到世間的『財產』、『名聲』、『地位』,去爭取這些,所用掉的『心思』與『行為』,都是『有我』的表現。
要完全做到『無我』,不是那樣容易的事情。

如果真要達到『無我』的境界,那就要在做每一件事情之前,用腦筋先想一下,這件事情是為自己?還是為別人?如果是為著自己,那就不要去做。時時刻刻這樣去反省自己,約束自己。盡量把心思、作為,用在幫助別人、利益別人,就能達到無我的境界,那時候你任何佛經都看得懂。

為什麼要時時刻刻為別人著想?時時刻刻來利益別人?
這樣才能去除無始劫以來,自私自利的心態,處處都是為著自己的心態。如果不這樣做的話,一有空閒的時候,心就想到怎麼去為自己圖謀,一般沒有學佛的凡夫,一有空閒的時間,心裏都是想著在世間跟人爭奪『名』、『利』、『權力』、『地位』,縱然是已經學佛的人,也是處處為自己著想,不知道修行是要利益他人、幫助他人,『我執』才能破除。

2010-04-10 5:14 pm
金剛經裏面一般人誤解的名詞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這『相』是指境界相,不是指物質的『體相』,如金剛經裏面常說的,1.無我相2.無人相3.無眾生相4.無壽者相。都不是指物質上面的。這裏的『如來』不是指『如來佛』,是指『如來藏』,禪宗經典稱為『如來藏』,法華經稱為『真如本性』,般若經典稱為『智慧』,華嚴經稱為『一真法界』。不能見「如來」,就是說不能見到自己的「如來藏」,就是不能見到自己的「真如本性」,「真如本性」簡稱「本性」。
整個文句的解釋是說:
凡是世間的所有『名相』,都是虛幻不實的,如果你看到所有的『名相』,自己的心不執著在這些『名相』上,就能見到自己的『如來藏』,就是見到自己的「真如本性」。
『名相』如佛、眾生、菩薩、羅漢,這些都是。佛經中教人要破除的,就是在這些『名相』的執著。不是指世間的所有東西都不存在。佛家講的空,就是要把這些『名相』的執著空掉,不是空掉所有物質的東西。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上面這段話的意思是說:
你要見到自己的「如來藏」,不能以「色」指的是眼睛所看見,外在的『形形色色』,也不能以追求外在的聲音,這樣想來見到自己的「如來藏」,是在行邪道,不能見到自己的「如來藏」。
意思是說「如來藏」是內心裏面的東西,不是向外在的境界上求,是向內心裏面求。

若見※※,即非※※,是名※※。
是要人不要去「著相」的經文用語。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則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則非凡夫,是名凡夫。」
先瞭解這一段
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
你們不要去認為我釋迦牟尼佛還有這種心念,我釋迦牟尼佛是在度眾生,須菩提,不要有這種心念,這是什麼原因呢?

釋迦牟尼佛在世,講經說法四十九年,一生都在度眾生,怎能說自己都沒有在度眾生?這是釋迦牟尼佛要人破去「我執」的說法,因為還沒覺悟的凡夫眾生,都有1.人相2. 我相3.眾生相。釋迦牟尼佛是內心裏面沒有,1.人相2. 我相3.眾生相。為了要讓眾生破去「我執」,所以釋迦牟尼佛說:我心裏沒有「執著」於
1. 「人相」對方是被我度的人。
2. 「我相」我釋迦牟尼佛在度化眾生。
3. 「眾生相」眾生是被我釋迦牟尼佛所度化。
不是對方沒有被我度,也不是我釋迦牟尼佛沒有在度化眾生,也不是那些眾生沒有被我度化。
因為佛內心都不再「執著」於「我」,因為佛的「我執」早已破除,要教眾生來破去「我執」,所以說:【【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這是釋迦牟尼佛自己的境界,釋迦牟尼佛沒有認為,那些眾生是被我度的人,如果我釋迦牟尼佛心裏還存有,那些眾生是被我度的,這樣的心念,那我釋迦牟尼佛,還有1.人相2. 我相3.眾生相4.壽者相。


收錄日期: 2021-04-29 19:28:1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09000051KK0188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