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需以下詞曲的賞析

2010-04-10 3:26 am
《虞美人》李煜

《臨江仙-夜歸臨皋》蘇軾

就係而2首

賞析100-150字 最好

唔該唔好係其他篇cop一大堆野比我(除非啱用)

唔該哂

回答 (1)

2010-04-10 11:25 pm
✔ 最佳答案

李煜詞《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多少愁?問君能有多少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于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故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于外。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裡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朱顏”一詞在這裡固然具體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但同時又是過去一切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象徵。
以上六句,詩人竭力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當今,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尤其是通過自然的永恆和人事的滄桑的強烈對比,把蘊蓄于胸中的悲愁悔恨曲折有致地傾瀉出來,凝成最後的千古絕唱——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詩人先用發人深思的設問,點明抽象的本體“愁”,接著用生動的喻體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滿江的春水來比喻滿腹的愁恨,極為貼切形象,不僅顯示了愁恨的悠長深遠,而且顯示了愁恨的洶湧翻騰,充分體現出奔騰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全詞以明淨、凝練、優美、清新的語言,運用比喻、象徵、對比、設問等多種修辭手法,高度地概括和淋漓盡致地表達了詩人的真情實感。難怪前人讚譽李煜的詞是“血淚之歌”,“一字一珠”。


2010-04-10 15:30:19 補充:
《臨江仙·夜歸臨皋》:

夜飲東坡醒複醉,歸來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寓含的深刻哲理應該說是蘇軾作品中較為少見的。特別是從下半闋裏,可以看出,他把自己的悲劇命運的根源歸結到哲學的高度,指出那是由於靈魂和肉體的衝突,或者說是個體生命精神和物質兩個方面的不同訴求無法調和的結果。詞中所說的“長恨此身非我有”,雖然出自《莊子?知北遊》,但用意卻與莊子不同,它不是感歎生命的虛無,而是要表達物質生命對人的強大制約性,有點類似陶淵明“心為形役”的意思。

2010-04-10 15:30:35 補充:
作為自覺的主體———“我”,不斷追求的是精神的自由,所以“恨”身非我有;作為物質的人,他必須接受“此身”的控制,於是便不能“忘卻營營”,而“營營”中還有什麼精神自由可言呢?

千百年來,無數具有獨立思維能力的知識份子,深陷在這一矛盾衝突中,他們思索、領悟並企圖突破這一狀態,但結果仍然是徒勞。用現代的話來說,那就是既想要追求“獨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又想依靠體制的保護,而這二者是不可兼得的,於是只能用些自欺欺人的大話來蒙哄自己和他人。蘇軾也不例外,他說自己從矛盾中解脫的辦法就是“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2010-04-10 15:30:39 補充:
詩詞傳出去以後,當地就傳說他“掛冠服江邊,拏舟長嘯而去”,連黃州太守都被他嚇了一跳,生怕要承擔走失罪人的責任,趕緊到他家去察看,他卻正“鼻息如雷,宿醉未醒”。詩裏的話不能當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能跑到哪里去!

2010-04-10 15:33:39 補充:
請到意見欄看後續《臨江仙·夜歸臨皋》.............

2010-04-10 15:34:44 補充:
《臨江仙》蘇軾
賞析:

首句「夜飲東坡醒復醉」,一開始就點明了夜飲的地點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復醒,醒而復醉,當他回臨皋寓所時,自然很晚了。「歸來仿佛三更」,「仿佛」 二字,傳神地畫出了詞人醉眼朦朧的情態。接著,下面三句,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一個風流瀟灑的人物形像,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中展現的,是一種豁達率性的人生態度,一種超然的精神世界。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聆聽江聲,襯托出夜蘭人靜之感,從而烘托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

2010-04-10 15:34:54 補充:
下片一開始,「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嘆,是全詞樞紐。以一種透徹了悟的哲理思辨,發出了對整個存在、宇宙、人生、社會的懷疑、厭倦、無所希冀、無所寄托的深沉喟嘆。這兩句,既飽含哲理又一任情性,表達出一種無法解而又要求解的人生困惑與感傷。

2010-04-10 15:34:59 補充:
詞人靜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自己無法掌握命運,就當全身免禍。顧盼眼前江上景致,「夜闌風靜彀紋平」,表面上看來只是一般寫景的句子,其實不是純粹寫景,而是詞人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相契合的產物,為如此靜謐美好的大自然深深陶醉了。於是,他情不自禁地產生離現實社會的浪漫主義的遐想,唱道:「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他要趁此良辰美景,駕一葉扁舟,隨波流逝,任意東西,他要將自己的有限生命融化在無限的大自然之中。


收錄日期: 2021-04-19 21:50:5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09000051KK01476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