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20世紀90年代中期至今
電影業處於危機中
在 20世紀90年代,香港電影業由盛轉衰,而且一直未能復甦。其實在80年代末期,香港本土的門票銷售已開始下降;不過由於區域的觀眾支撐,香港電影業仍能保持蓬勃進入90年代(Teo,1997)。但到了90年代中期,電影業一落千丈,收入減少了一半。90年代末期,電影製作數字從90年代初的遠超過 200部,下降至約100部(不過應該要注意的是:大部份減少的是「三級電影」[Bordwell,2000])。美國賣座電影開始經常成為票房冠軍,這是幾十年以來未見過的事。諷刺的是,與此同時,香港電影受美國電影業主流的注意.並且有受歡迎的人物進軍荷里活。
2003年是香港電影業最黑暗的一年。除了經濟繼續低迷之外,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又稱非典型肺炎、非典、沙示、SARS)病毒爆發,使許多戲院空空如也,並令電影製作停頓四個月; 該年只共拍攝54部電影 (Li,2004)。香港的兩位著名歌手兼演員──張國榮(46歲)和梅艷芳(40歲)──的死,對電影業更是雪上加霜。
近代走向
香港電影製作人近年已把市場重點放在海外,並依靠海外提供技術和資金。這獲得了一定的成績。舉例《功夫》就是由美國哥倫比亞電影公司投資。這些有賴大量應用電腦圖像技術來製造特技效果,大量利用荷里活方式的市場推廣技巧,把大量長期在港產片演出的巨星重新包裝。
而銀河映像另一製作《黑社會以和為貴》 (2006)更在國際上獲得良好反應,被《原罪犯》的美國發行商Tartan Films買下,並安排此片在美國戲院上映。另一個更為成功的同類型例子是由劉偉強及麥兆輝執導的賣座警匪片《無間道》三部曲(2002-2003)。由九十年代最受歡迎的喜劇演員周星馳所執導及演出的《少林足球》(2001)及《功夫》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