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六祖云:[普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樹)是名相。借名相以(菩提樹)說出佛性的存在。(明鏡臺)另一名相也!以上倆者都是名相,借相以喻為「佛性」。「佛性」的存在不能用文字、言語說明,只能漸修而悟,或頓悟「明心見性」。六祖慧惠大師乃是佛菩薩承願再來,是頓悟之人。故看了神秀法師的偈語,當即明白本來固有的「佛性」。吾人當以此身「借假修真」,人身是假有而生滅的。以修"善業"去十惡八邪。「行功培德」,去除眾生日常的脾氣毛病,回復應有的德性,才近乎「佛性慈悲無量」。眾生的軀體存在,吾人可以看見., 佛性的存在吾人沒法可見。心經云:「不垢不淨、不增不滅,是故空中無識、色、受、想、行、識」。故吾人應以「治心、修心」為要義也!只有吾人的心才會被紅塵所染污,「佛性」何染之有?
而神秀法師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切勿輕視神秀上座此偈語。此偈乃假設吾人之身體乃成之佛器具,心亦本具明鏡之清澈,要心存清靜本性,當勤修而行,二六時精進不懈,打掃身心。勿受世界紅塵的景氣所染著,迷昧自性良知所在。
註解:名相:菩提樹
釋文: <一>梵語 bodhi-druma, bodhi-taru,
bodhi-vka,或單稱 bodhi,巴利語 bodhi-rukkha。1) 又稱覺樹、道樹、道場樹、思惟樹、佛樹。釋尊即於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覺。
2) 諸佛之成道,自度化眾生之意義而言,皆為同一化儀,以此之故,過去未來諸佛之證悟成道,皆如同釋尊,而各自有其「菩提樹」。
結論:六祖慧能大師之偈以「見性成佛」見稱。神秀法師之偈以「 漸次修行」為功夫。以上倆位聖賢各化一方。故有「南頓北漸」之說也!
2010-04-08 13:58:50 補充:
此偈是六祖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之說,人稱「頓法」!
2010-04-08 22:50:15 補充:
個人愚見:無論每一位回應的人,都有他們個人的感覺,論點及見地。無論利鈍總有其根器。共勉!
2010-04-10 23:22:35 補充:
『南頓北漸第七』,流通本改作「頓漸品第八」。這一章是對當時禪宗弘揚趨勢的記述,是史實。五祖忍大師傳出兩支,南方是六祖惠能大師,以「本來無一物」為宗,接上上根人,是名頓教;北方是神秀大師,以「時時勤拂拭」為宗,接引大乘人,是名漸教。神秀敬佩六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可惜的是,他的門下不服惠能大師傳衣得法。秀大師以祖師獨得「無師智」曉諭其徒,亦見其師兄弟本無相忌,各依因緣弘化一方,也是我輩後人應當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