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2010-04-05 11:12 pm
[普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請問這句說話的意思是什麼??

回答 (6)

2010-04-08 9:52 pm
✔ 最佳答案
六祖云:[普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樹)是名相。借名相以(菩提樹)說出佛性的存在。(明鏡臺)另一名相也!以上倆者都是名相,借相以喻為「佛性」。「佛性」的存在不能用文字、言語說明,只能漸修而悟,或頓悟「明心見性」。六祖慧惠大師乃是佛菩薩承願再來,是頓悟之人。故看了神秀法師的偈語,當即明白本來固有的「佛性」。吾人當以此身「借假修真」,人身是假有而生滅的。以修"善業"去十惡八邪。「行功培德」,去除眾生日常的脾氣毛病,回復應有的德性,才近乎「佛性慈悲無量」。眾生的軀體存在,吾人可以看見., 佛性的存在吾人沒法可見。心經云:「不垢不淨、不增不滅,是故空中無識、色、受、想、行、識」。故吾人應以「治心、修心」為要義也!只有吾人的心才會被紅塵所染污,「佛性」何染之有?
而神秀法師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切勿輕視神秀上座此偈語。此偈乃假設吾人之身體乃成之佛器具,心亦本具明鏡之清澈,要心存清靜本性,當勤修而行,二六時精進不懈,打掃身心。勿受世界紅塵的景氣所染著,迷昧自性良知所在。

註解:名相:菩提樹

釋文: <一>梵語 bodhi-druma, bodhi-taru,
bodhi-vka,或單稱 bodhi,巴利語 bodhi-rukkha。1) 又稱覺樹、道樹、道場樹、思惟樹、佛樹。釋尊即於中印度摩揭陀國伽耶城南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覺。

2) 諸佛之成道,自度化眾生之意義而言,皆為同一化儀,以此之故,過去未來諸佛之證悟成道,皆如同釋尊,而各自有其「菩提樹」。
結論:六祖慧能大師之偈以「見性成佛」見稱。神秀法師之偈以「 漸次修行」為功夫。以上倆位聖賢各化一方。故有「南頓北漸」之說也!





2010-04-08 13:58:50 補充:
此偈是六祖惠能大師「明心見性」之說,人稱「頓法」!

2010-04-08 22:50:15 補充:
個人愚見:無論每一位回應的人,都有他們個人的感覺,論點及見地。無論利鈍總有其根器。共勉!

2010-04-10 23:22:35 補充:
『南頓北漸第七』,流通本改作「頓漸品第八」。這一章是對當時禪宗弘揚趨勢的記述,是史實。五祖忍大師傳出兩支,南方是六祖惠能大師,以「本來無一物」為宗,接上上根人,是名頓教;北方是神秀大師,以「時時勤拂拭」為宗,接引大乘人,是名漸教。神秀敬佩六祖,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可惜的是,他的門下不服惠能大師傳衣得法。秀大師以祖師獨得「無師智」曉諭其徒,亦見其師兄弟本無相忌,各依因緣弘化一方,也是我輩後人應當效法的。
參考: 六祖壇經/ 南頓北漸, 淨空老和尚/法師
2010-04-08 11:41 pm
簡單的問題,更不需要長篇大論解釋。

人很多時是(自尋煩惱)的ok

這是佛教哲學,化繁唯簡,

看看樓主你有沒有(慧根)了。

2010-04-08 15:42:47 補充:
如果無,這就是廢話。

2010-04-08 15:43:55 補充:
領悟力
2010-04-08 4:13 am
做人唔應該因為自己的慾望自尋煩惱!
2010-04-07 11:21 am
普提本非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佛性常清靜,何處有塵埃。

解︰
菩提本來不存在,明鏡臺也不是臺,二者都是空的只有佛性才是真實的清淨的,那裡還能落上甚麼塵埃呢。這是禪宗六祖慧能寫的法偈(偈,指佛教教中的唱詞)據說當弘忍的上座弟子神秀先寫了一法偈:”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這一偈頌並未得弘忍的贊同,慧能聰明過人,亦作有上偈,但不識文字,只得請人代書於壁上。慧能的偈頌把菩提樹和明鏡臺都看成空的,自然要比神秀對”空”和”佛性”的理解深刻,從而得到朋弘忍的認可。傳以衣法,成為禪宗六祖。

此句亦能道出人性的骯髒,才受世間擺佈。只要心清淨,世間多污穢,也不會沾上任何塵埃。
2010-04-06 6:46 pm
it means : if thing did not exit, why you create it, which to make yourself more problem. However, if you did not make it, you never have got problem of it
參考: haha myself hope its help you
2010-04-05 11:16 pm
菩提本非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染尘埃.

少林六祖慧能偈语.
菩提树下是佛祖悟道的地方.

菩提树本来不是树,明镜台也不是台.
本来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染上尘埃呢?

慧能写这个偈语之前北宗六祖神秀有偈语.
身是菩提树,
心是明镜台.
时时常拭免,
不使染尘埃.

慧能的主要是针对神秀的偈语说的,证明慧能更加的心中无物.有更高的悟性.

说一下这首诗的出处

在南北朝的时候,佛教禅宗传到了第五祖弘忍大师,弘忍大师当时在湖北的黄梅开坛讲学,手下有弟子五百余人,其中翘楚者当属大弟子神秀大师。神秀也是大家公认的禅宗衣钵的继承人。弘忍渐渐的老去,于是他要在弟子中寻找一个继承人,所以他就对徒弟们说,大家都做一首畿子(有禅意的诗),看谁做得好就传衣钵给谁。这时神秀很想继承衣钵,但又怕因为出于继承衣钵的目的而去做这个畿子,违法了佛家的无为而作意境。所以他就在半夜起来,在院墙上写了一首畿子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这首畿子的意思是,要时时刻刻的去照顾自己的心灵和心境,通过不断的修行来抗拒外面的诱惑,和种种邪魔。是一种入世的心态,强调修行的作用。而这种理解与禅宗大乘教派的顿悟是不太吻合的,所以当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这个畿子的时候,都说好,而且都猜到是神秀作的而很佩服的时候,弘忍看到了以后没有做任何的评价。因为他知道神秀还没有顿悟。

而这时,当庙里的和尚们都在谈论这首畿子的时候,被厨房里的一个火头僧—慧能禅师听到了。慧能当时就叫别人带他去看这个畿子,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慧能是个文盲,他不识字。他听别人说了这个畿子,当时就说这个人还没有领悟到真谛啊。于是他自己又做了一个畿子,央求别人写在了神秀的畿子的旁边,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有这首畿子可以看出慧能是个有大智慧的人(后世有人说他是十世比丘转世),他这个畿子很契合禅宗的顿悟的理念。是一种出世的态度,主要意思是,世上本来就是空的,看世间万物无不是一个空字,心本来就是空的话,就无所谓抗拒外面的诱惑,任何事物从心而过,不留痕迹。这是禅宗的一种很高的境界,领略到这层境界的人,就是所谓的开悟了。

弘忍看到这个畿子以后,问身边的人是谁写的,边上的人说是慧能写的,于是他叫来了慧能,当着他和其他僧人的面说: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并亲自擦掉了这个畿子。然后在慧能的头上打了三下就走了。这时只有慧能理解了五祖的意思,于是他在晚上三更的时候去了弘忍的禅房,在那里弘忍向他讲解了《金刚经》这部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并传了衣钵给他。然后为了防止神秀的人伤害慧能,让慧能连夜逃走。于是慧能连夜远走南方,隐居10年之后在莆田少林寺创立了禅宗的南宗。而神秀在第二天知道了这件事以后,曾派人去追慧能,但没有追到。后来神秀成为梁朝的护国法师,创立了禅宗的北宗。


收錄日期: 2021-04-22 23:02:44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05000051KK0080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