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毛澤東並非不想殲滅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勢力,只是大陸與台灣相隔台灣海峽,國民政府據險而守,足以自保。
共軍于1949年7月上旬入閩,由第三野戰軍(三野)第十兵團負責。第十兵團司令為葉飛,先後發動了福州戰役、平潭島戰役、漳廈戰役都是得到勝利,國軍敗而不潰,有秩序地退守台灣。
1949年10月24日晚共軍奉命渡海進攻金門(台灣外島),由此而牽起了決定台灣命運的古寧頭戰役又稱作金門保衛戰役,中共稱作金門戰役。經過三天搶灘激戰後,結果共軍渡海攻台的三個團全軍覆沒,不是陣亡就是被俘!自此共軍再不敢發動攻台戰役。
古寧頭戰役後接近九年,金門炮戰(1958年8月23日─1958年10月5日),又稱八二三炮戰、八二三金門炮戰。這次共軍學乖了,企圖先以炮火摧毀金門的防禦工程及封鎖台灣本島與金門聯系後,才再進軍登陸。
1958年8月23日,福建沿海解放軍萬炮齊發,掀起金門炮戰序幕。金門受突襲兩小時內落彈達四萬餘發,是日落彈數更達五萬七千餘發,重點集中指揮所、觀測所、交通中心、要點工事及砲兵陣地。由於當時正值晚餐時間,突發砲火造成死傷440餘人,金門防衛司令部三位副司令死亡。
8月24日美國第七艦隊進駐台灣海峽支援中華民國,金門的補給因而並未被有效封鎖。第七艦隊並且與台灣海、陸、空三軍舉行一連串防空兩棲作戰聯合演習。
9月中旬,美軍支援台灣的203公釐口徑的M55自走砲,俗稱八吋砲開始投入作戰,八吋砲一個多小時的射擊中,徹底殲滅解放軍40幾處目標。金防部司令胡璉記錄:「只是一百多發的奇襲射擊,眼看到敵岸上砲毀人亡、煙幕沖天。我軍官兵久處敵人彈幕壓抑,至此歡聲雷動。」自此共軍砲火再並無優勢,延至10月5日,共方國防部長彭德懷宣布「基於人道立場,對金門停止砲擊七天」。自此放棄密集砲火砲轟金門。
金門砲戰後國共雙方仍有小規模的互相開砲,共軍實行「單打雙停(逢單日砲擊,雙日不砲擊;單打雙不打)」,但雙方都接近是向對方象徵式發砲,一直維持到1976年中美建交後,中國得到美方承認只有一個中國後才停止隔天砲轟金門的行為。
古寧頭戰役並無外國勢力直接介入,勝負關鍵可能是因為共軍長期戰勝而沖昏了頭腦,沒有認真考慮自己的海軍的能力,而國軍方面雖曾婁戰婁敗,但已到了退無可退的地步,負隅頑抗,再加以國民黨退守台灣是經過周詳部署,早建設好防禦工事,孫立人將軍親自督戰,國軍在將士用命,加上地理優,能獲勝是合理的。
金門砲戰時美國有直接介入,共軍連渡海出擊的能力都沒有,憑甚麼"解放"台灣呢?只要《中美共同防禦條約》(這裡的中是指中華民國)仍有效,中共是沒有能力進犯台灣。
文革時期正處於東西方冷戰時期,中國有穌聯作盟友。之前美國麥克阿瑟將軍曾表示過在消滅北韓後盟軍會渡過鴨綠江攻擊紅色中國幫助盟友中華民國光復大陸。可是韓戰上甘嶺一役,美軍受到空前挫敗。西方陣營自此僱慮到與東方共產陣營全面開戰沒有必勝把握,韓戰都要談判結束,要攻擊紅色中國的計劃自然也宣布擱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