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世紀末,荷蘭人在城市的經營管理上有何重大變革

2010-04-05 7:48 am
1.十五世紀末,荷蘭人在城市的經營管理上有何重大變革?
2.荷蘭獨立戰爭與奮鬥的經過及歷史意義為何?獨立後建立什麼型態的國家?
更新1:

3.身為同屬小國的我們有何感想?應該如何自我期許?

回答 (1)

2010-04-10 9:22 am
✔ 最佳答案
荷蘭位於歐洲主要的三角洲地帶,然而荷蘭近2/ 3 面積的國土低於海平面,國土面積近1/ 4 是花了幾個世紀用人工圍海所形成。國土狹小,地勢偏低,所以荷蘭人採取了不同的措施來改造並維持這片土地的宜居住性。從一開始與肆虐的大海鬥爭,到通過填海圍湖來獲取土地,後天開發的土地資源使荷蘭人懂得如何利用好每一寸土地。

16世紀末,大海威脅著荷蘭省艾瑟灣以北的砂土地區,土地不斷縮小。此時恰逢荷蘭創造航海傳奇的黃金時代,人口迅速增長,對耕地的需求不斷增加,而大城市裡那些通過海上貿易富裕起來的商人們又積極購房買地以達到資產保值的目的,同時技術的發展讓使用風車為湖泊窪地排水也成為了可能。於是,一些商人開始計劃抽乾貝姆斯特湖的湖水來獲取耕地。

最終由一些阿姆斯特丹的商人和海牙的官員一起負責籌集資金,工程在得到荷蘭法庭的批准後於1607動工,整個工程歷時8年,於1612年順利完工。一片低於海平面3.5米的萬頃良田由此而生,這就是貝姆斯特圩田地區。如今荷蘭近三分之一的國土都是這種依靠修建堤壩、抽乾湖(海)水而得來的圩田(Polder) ,而"圩田模式"(Polder Model)也已成為荷蘭歷史上最有代表性的成就之一。

199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將北荷蘭省最老的圩田-貝姆斯特(Beemster)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理由是:貝姆斯特圩田代表了人類創造力的優秀成果,將古典和文藝復興的理念融入到圩田的設計中;獨特的優美的圩田景緻對歐洲及世界其他地區的圩田建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貝姆斯特圩田的建成標誌著在一個重要的社會經濟發展歷史時期內,人類在治水實踐上所邁出的一大步。

荷蘭獨立戰爭發生於1568年-1648年,是荷蘭(即尼德蘭聯邦,荷蘭只是聯邦七省之一,不過多數以荷蘭稱呼之)清教徒反抗西班牙統治所展開。該戰爭也是荷蘭的獨立戰爭。與西班牙不同,荷蘭所屬尼德蘭本為鬆散聯邦,為了此戰爭,聯邦出現前所未有的團結。 經過多次海戰後,荷蘭與西班牙於1609年簽訂12年的停戰協定,不過,雙方在海上競爭仍未停止。1621年,停戰協定屆滿,兩國戰爭又起,直到1648年,尼德蘭聯邦共和國才真正脫離西班牙統治而正式獨立。荷蘭獨立戰爭對後來的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和美國獨立,都產生了重要影響。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西班牙的專制統治,爭取民族獨立,摧毀封建勢力,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道路。

在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獨立戰爭中,尼德蘭並沒有製定一個像樣的軍事戰略和軍事政策,它的最後勝利歸功於以下幾點:
1.尼德蘭進行的戰爭是正義的、進步力量對落後的、非正義力量的殊死搏鬥,人民群眾發揮了無比的創造力和英勇的革命精神,作出了巨大的犧牲。
2.尼德蘭革命有一個複雜但可以爭取的有利於自己的國際環境,特別是西班牙同歐洲大陸各國矛盾重重,衝突不斷,無形之中給了尼德蘭革命一個可以迴旋、能夠持久鬥爭的有利條件。
3.荷蘭獨立戰爭,就其所進行的大部分戰役而言,是一場要塞和城市攻守之戰。尼德蘭人民利用自己熟悉地形、天候的有利條件,創造了不少城市攻防戰術和措施,雖然不是每戰必勝甚至是敗多勝少,但仍然為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石。

荷蘭獨立戰爭勝利後,荷蘭在17世紀中期迅速崛起。它的資本主義的大發展有三大支柱,即東印度公司、阿姆斯特丹銀行和一支強大的商船隊。憑藉這三大支柱,荷蘭成為東方貿易的霸主、歐洲金融的中心和世界性的“海上馬車夫尼德蘭資產階級革命仍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馬克思對此給予應有的評價,稱它是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原型”。

荷蘭跟台灣是如此的相像,同樣為國土少國民少,同樣沒有什麼資源,同樣也是原本不被世人看好的小國,但如今荷蘭卻一步步地從當初的地理小國成了經濟大國,台灣卻從幾十年前經濟繁榮的盛況漸漸地走下坡,從當初的亞洲四小國到如今失業率年年激增、人民生活水準年年下降,經濟發展已不見起色,荷蘭人的危機感向芒刺一樣不斷提醒他們要持續找活路、找出口,不輕易向命運低頭,而台灣呢?

台灣應該要痛定思痛,借鏡荷蘭成功的歷程,讓經濟再度起死回生,讓我們的寶島再度創造經濟奇蹟,讓全世界刮目相看! 我們不一定要完全複製荷蘭成功的方程式,但我們必須從他人的經驗中反觀自己,做好妥善的規劃,如此一來我們才能讓台灣循序漸進地邁向高峰!
參考: Google大神*維基百科*從荷蘭看台灣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38:4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04000016KK10745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