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川秀樹的獲獎事蹟為何+評論及感想

2010-04-04 7:13 pm
請問湯川秀樹的獲獎事蹟有哪些??

還有對他的評論+感想~~~~~~~~~~~~~

回答 (4)

2010-04-18 7:05 pm
✔ 最佳答案
各位大大您好!

一、生平簡介:
1907年1月23日生於東京
1929年畢業於京都大學物理系
1932年任京都大學講師
1933年–1939年在大阪大學任教,研究原子核和量子場論
1935年發表核力的介子場理論,預言作為核力及β衰變的媒介存在新粒子即介子
1938年獲大阪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1939年回京都大學任物理學教授
1943~1945年兼任東京大學教授
1948年受聘為美國普林斯頓高級研究院客座教授
194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1949~1951年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
1953~1970年任京都大學基礎物理學研究所第一任所長
1975年以後長期患病
1981年9月8日在京都逝世

二.研究介紹:
原子核是英國的查德威(James Chadwick, 1891~1974)在1932年以高速a粒子撞擊原子核的實驗中所發現的。原子核大小約10-13cm,由帶正電的質子和電子中性的「中子」所構成的。不帶電的中子為什麼會和正電的質子結合在一起而組成原子核呢?

海森堡認為是電子把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的;中子放出電子而形成質子,質子吸收電子而成為中子,在這個過程中,除了交換電子外,同時也交換能量,於是把質子和中子結合在一起。

但是往後的實驗顯示,中子並非電子和質子的複合體,而且質子群也會結合在一起。

1935年,湯川秀樹提出「介子論,對質子和中子的結合做了很圓滿的解釋。湯川秀樹假設質子和質子間,質子和中子間,中子和中子間,都另有一種交互吸引的作用力,在近距離時,遠比電荷間的庫侖作用力為強,但在稍大距離時即減弱為零。這種新作用稱為核子作用或強作用。它是由於交換一種粒子稱為介子而生的交互作用。

他說,質子(為費米子)和中子會扭曲周圍的空間(核力場),為了抵消此一扭曲,遂產生了虛介子(介子為玻色子),藉著介子的交換,質子和中子才能結合在一起。結合相對論和量子理論以質子和中子間新粒子的交換(介子叫"π介子")描述原子核的交互作用,湯川秀樹推測粒子的質量(介子)大約是電子質量的200倍,這是原子核力介子理論的開端。質量為電子200倍的粒子在宇宙射線中被發現,那時物理學家最先想到的是,它就是湯川秀樹的π介子,後來才發現它是μ介子。

湯川秀樹正確地預言介子的質量,他發現力所抵達的距離和傳達力的粒子之質量,有反比的關係。例如,傳達磁力的光子之質量為零,所以電磁力的傳達距離為無限大。在質子和中子之間作用的力(核力)傳達的距離約十兆分之一公分(10-13cm),因此他預言介子的質量為電子的兩百多倍,1947年「兀介子」被發現,證實了這項預言。也因此,後來拿了諾貝爾獎,為日本第一個拿到諾貝爾獎的人,也為日本的科學界開啟了一片天空。

希望您會喜歡!!

2010-04-18 11:07:41 補充:
西元2007年是日本第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的百歲誕辰,在國際物理學界引起許多注意,六月間在日本也有盛大的紀念研討會。日本被認為是亞洲學習近代科學最成功的一個國家,湯川秀樹則是一個標誌性的人物,而且特別的是,他一九四九年得到諾貝爾獎的研究工作,都是在日本國內做的。

日本從一八六八年開始明治維新,但是在學習緣起自歐洲的近代科學,並不是沒有遭遇心理的困難。在西方的物理學界,頭一個闖出名號的日本物理學家長岡半太郎,就一度懷疑東方人根本沒有能力真正學會西方的科學。他自己說,後來花時間研讀中國的老莊哲學,發現東方也有很深刻科學哲學思想,才慢慢建立起東方人也有能力研究西方近代科學的信心。

2010-04-18 11:07:50 補充:
比長岡半太郎晚了半個世紀的湯川秀樹,是長岡半太郎的學生,湯川秀樹代表日本科學成就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因為不像長岡半太郎曾經到歐洲訪問研究,湯川秀樹近代科學的一流工作,完全是在日本完成。一九三四年湯川秀樹提出理論,預測質量為電子兩百倍的一種介子的存在,那時候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才提出了中子存在的理論,而原子結構正是當時最重要的問題,湯川秀樹的介子理論後來得到實驗證實,也使他一九四九年成為第一個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物理學家。

2010-04-18 11:07:58 補充:
在得諾貝爾獎的前一年,湯川秀樹在美國傑出物理學家歐本海默的邀請下,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後來到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幾年,然後回到日本的京都大學,並在那裏終老。

和他的老師一樣,湯川秀樹也受到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這或與他的母親是中國人有些關係。在他寫的書中就說,在思索粒子物理的過程中,《莊子》的一些思維給他一些啟示。日本的物理學家這種與中國文化的關聯性,也引起過討論,因為這兩個亞洲國家在面對西方科學的發展上,確有一些差異。
參考: 我+網路
2010-04-10 2:12 am
格物觀心」形容的客觀宇宙現實和主觀哲學思維的微妙關聯性,展現出京都哲學傳統對於宇宙思維的一種文化透視性。

--
今年是日本第一個諾貝爾獎得主湯川秀樹的百歲誕辰,在國際物理學界引起許多注意,六月間在日本也有盛大的紀念研討會。日本被認為是亞洲學習近代科學最成功的一個國家,湯川秀樹則是一個標誌性的人物,而且特別的是,他一九四九年得到諾貝爾獎的研究工作,都是在日本國內做的。

日本從一八六八年開始明治維新,但是在學習緣起自歐洲的近代科學,並不是沒有遭遇心理的困難。在西方的物理學界,頭一個闖出名號的日本物理學家長岡半太郎,就一度懷疑東方人根本沒有能力真正學會西方的科學。他自己說,後來花時間研讀中國的老莊哲學,發現東方也有很深刻科學哲學思想,才慢慢建立起東方人也有能力研究西方近代科學的信心。

比長岡半太郎晚了半個世紀的湯川秀樹,是長岡半太郎的學生,湯川秀樹代表日本科學成就的一個新的里程碑,因為不像長岡半太郎曾經到歐洲訪問研究,湯川秀樹近代科學的一流工作,完全是在日本完成。一九三四年湯川秀樹提出理論,預測質量為電子兩百倍的一種介子的存在,那時候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James Chadwick)才提出了中子存在的理論,而原子結構正是當時最重要的問題,湯川秀樹的介子理論後來得到實驗證實,也使他一九四九年成為第一個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物理學家。

在得諾貝爾獎的前一年,湯川秀樹在美國傑出物理學家歐本海默的邀請下,到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訪問,後來到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幾年,然後回到日本的京都大學,並在那裏終老。

和他的老師一樣,湯川秀樹也受到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這或與他的母親是中國人有些關係。在他寫的書中就說,在思索粒子物理的過程中,《莊子》的一些思維給他一些啟示。日本的物理學家這種與中國文化的關聯性,也引起過討論,因為這兩個亞洲國家在面對西方科學的發展上,確有一些差異。

中國最早得到諾貝爾獎的楊振寧,也認識湯川秀樹。位列當今理論物理學家當中,貢獻最大幾人之一的楊振寧認為,中國和日本理論物理的成就,可以說在伯仲之間,但是在理論數學方面,日本更勝一籌。

在中國的傑出物理學家當中,楊振寧較多有討論近代科學與中國傳統哲學思維的關係,他曾經在一些演講和文章中,提出相關的想法,但相對來說,不如日本科學家談得那樣深入。譬如長岡半太郎說他從中國老莊哲學得到啟示,才打破過去認為東方人不能學習西方科學的想法。湯川秀樹對於中國的傳統孔孟老莊哲學,都有濃厚的興趣,他寫過好幾本書,談論其中的相關問題,並說自己在思考介子理論時,受到老莊哲學的影響。

湯川秀樹在京都大學耽了很長的時間,而日本的京都大學在日本的哲學傳統中,有著代表的地位。已經去世的中國最傑出女性實驗物理學家吳健雄也說,她一九七○年代到日本京都大學訪問,看到京都大學科學家用書法寫下「格物觀心」四個漢字,特別的印象深刻。

「格物觀心」形容的客觀宇宙現實和主觀哲學思維的微妙關聯性,展現出京都哲學傳統對於宇宙思維的一種文化透視性。這也使人想起愛因斯坦一九三三年在斯賓塞(Herbert Spencer)講座的演講中的一句話,「因此,在某種意義上我認為,單純的思考能夠把握現實,就像古代思想家所夢想的那樣。」

相對來說,日本在接受西方科學的同時,似乎並沒有揚棄過去文化中的傳統,甚至還能夠直言受到中國哲學傳統的影響。反倒是中國在接受近代科學的過程中,往往把近代科學和傳統文化對立起來,描述成進步和迷信的對比,這或許與中國在面對近代科學,是先經歷過一長段抗拒過程,然後在屈辱中接受的歷程有關。

但面對緣起於歐洲的近代科學,日本和中國都是後起的跟隨者,對於追求客觀現實的近代科學,「格物觀心」提供了相當深刻的啟示,因為實證存在的客觀現實世界,皆先驗存在於主觀的心念之中。
2010-04-07 9:33 am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en/thumb/c/c8/Hideki_Yukawa.jpg/200px-Hideki_Yukawa.jpg


湯川秀樹(1907年1月23日-1981年9月8日),1907年生於日本東京。22歲京都大學畢業,26歲擔任大阪帝國大學(現今的大阪大學)講師。1934年提出推測,以核作用力和B衰變為媒介的場(field),有「介子」存在。日本理論物理學家, 偉大貢獻:1934年提出推測,以核作用力和B衰變為媒介的場(field),提出質子與中子之間有「介子」存在,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第一位得到諾貝爾獎的日本人。指導教授為台灣人李淇。1981年去世。

★獲得獎項:
‧1940年 - 帝國獎
‧1941年 - 學術野間獎
‧1943年 - 文化勲章
‧1949年 - 諾貝爾物理獎
‧1964年 - 羅蒙諾索夫金獎
‧1967年 - 德國 榮譽勳章樂池
‧1967年 - 梵蒂岡科學院獎章
‧1977年 - 勲一等旭日大綬章
‧1981年 - 従二位

湯川秀樹在一九四九年理論性地預言「兀介子」的存在,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

首先簡單說明一下湯川思考出來的原理。原子的中心是由質子和中子所組成的原子核,過去已經知道原子核含有巨大的能量。質子與中子藉由某種力量而緊密結合,這種力量稱為「核作用力」。那時候在歐洲,發現這種核作用力的湯川秀樹,產生出一個革命性地想法:「所謂兩個粒子之間的作用力」。那時候在歐洲,這種核作用力的研究盛極一時,但是並沒有科學家能夠利用數學等理論,來說明這種力量如何產生,以及力量有多大。

大約同時,在大阪帝國大學擔任講師,致力研究最尖端量子力學核作用力的湯川秀樹,產生出一個革命性的想法:「所謂兩個粒子之間的作用力,是靠另一個粒子扮演傳遞的角色,像接傳球般交換兩個粒子的力量。」這個相互傳遞的球,不是「電子」或「中微子」,而是比它們質量更重的新粒子「介子」。

這種接傳球的方式,並非湯川應用數學或其他原理導出的,而只是他腦子裡產生的想法。這種創造力似乎與藝術家創作一件作品時的構思如出一轍。湯川說過:「我希望以自己的方式來研究物理。即使與別人有很大不同,我也希望依自己的方式進行。」對他自己而言,介子的發現或許是一種自我發現或自我存在的證明,顯示他自己是什麼、自己能夠做什麼等。 要有無人能比的豐富創造力,以及貫徹自己信念的意志力與行動力。不論自己再哪一個領域,這些力量的結合都能產生偉大的發現。

湯川秀樹不僅在科學研究上貢獻良多,並發表了多篇重要的文章,鼓吹創造性的思考。而且,他更關注人類的和平,他和多位諾貝爾獎得主,共同簽署了愛因斯坦-羅塞爾宣言,反對使用核武器。他不願科學被誤用於戰爭的殺戮,乃運用其影響力請求各國尊重世界和平。1955年,湯川成為著名的科學家 11日1誰把他們的名字上了一份文件,後來被稱為羅素,愛因斯坦宣言。

它是由美國科學家愛因斯坦及英國哲學家,數學家羅素。羅素,愛因斯坦宣言呼籲全世界的科學家,不管他們的政治遊說,以滿足和討論文明構成威脅的核武器。美國已經放棄了第一次原子彈在廣島和長崎在1945年和1952年,已測試了第一顆氫彈在比基尼環礁在太平洋。到1955年,人們擔心日益擔心這些武器的破壞力和長期影響的核輻射。其他簽名者是德國物理學家馬克斯玻恩,珀西威廉斯布里奇曼和利奧波德英費爾德的美國,弗雷德里克約里奧居里法國,塞西爾鮑威爾和約瑟夫羅特布拉特對英國和化學家保羅赫爾曼繆勒瑞士和萊納斯鮑林的卡爾美國。湯川也成為活躍在國際會議上,科學家討論裁軍。

湯川他贏得了日本帝國學院獎在1940年,文化功績勳章,1943年,日本政府的命令的太陽升起在1977年。京都大學設立了基礎物理研究所,即現在的湯川基礎物理研究所,為紀念湯川的收到了諾貝爾獎。他也是一個外籍院士的美國國家科學院,美國物理學會,倫敦皇家學會,俄羅斯科學院。湯川還收到幾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他贏得了金牌國立羅蒙諾索夫,俄羅斯科學院和榮譽勳章的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於 1964年。

湯川秀樹是一位沒有到過歐美留學,而是在日本國土生土長起來的理論物理學家。湯川秀樹自謙地說:「我不是非凡的人,而是在深山叢林中尋找道路的人。」但是,他的成功告訴人們:在落後的條件下,勤奮探求,勇往直前,同樣可以到達光輝的頂點。他的成功,他的榮譽,成為激勵日本人民在戰後廢墟上進行建設的精神力量。

2010-04-04 11:41 pm





日語寫法

日語原文
湯川 秀樹

假名
ゆかわ ひでき

羅馬字
Yukawa Hideki



湯川 秀樹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a/ac/Yukawa_hideki_statue2.jpg/200px-Yukawa_hideki_statue2.jpg




出生
1907年1月23日

出生地
日本東京

逝世
1981年9月8日

逝世地
日本京都

研究領域
物理學

國籍
日本

研究機構
京都帝國大學
大阪大學
哥倫比亞大學

母校
京都帝國大學

獲獎
諾貝爾物理學獎(1949年)


湯川秀樹(1907年1月23日-1981年9月8日),日本理論物理學家,在194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是第一名獲得諾貝爾獎的日本人。
他的父親是地質學家小川琢治,湯川秀樹為第三子。小川琢治長子小川芳樹是冶金學者,次子貝塚茂樹是東方史學者,而四子小川環樹是中國文學研究者。後來因為入贅,改為妻家的姓湯川。
他於22歲畢業後,便從事理論物理學,尤其是基本粒子理論的研究。
在1935年,他在《日本數學和物理學會雜誌》發表「關於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論文,解釋了原子核之內質子與中子之間的相互作用,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論並預言介子的存在。
1947年,英國的鮑威爾等人在宇宙射線中發現了π介子,證實了湯川的核子理論。湯川在1949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而鮑威爾也在1950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除此之外,他還發表了多篇科學論文及講義,包括《量子力學入門》(1946年)及《基本粒子理論入門》(1948年)等著作。
履歷

1907年 - (0歲) 在東京出生。
1929年 - (22歲) 京都帝國大學理學院畢業。
1932年 - (25歲) 擔任京都帝國大學講師。與澄子結婚。
1933年 - (26歲) 兼任大阪帝國大學講師。
1935年 - (28歲) 發表「關於基本粒子的相互作用」論文,提出核子的介子理論並預言介子的存在。
1936年 - (29歲) 擔任大阪帝國大學助理教授。
1939年 - (32歲) 擔任京都帝國大學教授。
1940年 - (33歲) 獲得日本學士院獎。
1943年 - (36歲) 授獲文化勳章。
1949年 - (42歲) 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客席教授。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53年 - (46歲) 擔任京都大學基礎物理學研究所首任所長。
1981年 - (74歲) 在京都逝世。 著作

目に見えないもの (講談社學術文庫, ISBN 4061580949)
物理講義 (講談社學術文庫, ISBN 4061581953)
旅人 ある物理学者の回想 (角川ソフィア文庫, ISBN 4041238013)
本の中の世界 (岩波新書, ISBN 4004150906)
物理の世界 (山田英二、片山泰久共著, 講談社現代新書, ISBN 4061154079)
人間にとって科学とはなにか (中公新書, ISBN 412100132X)
物理の世界 数理の世界 (北川敏男共著,中公新書, ISBN 4121002504)
參考: 賽諸葛BOSS智慧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38:10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04000010KK0286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