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糖蔥餅
在香港至少有八十年歷史,它之所以叫糖蔥餅,因夾在薄餅的糖 有如一段段蔥白,是幾十年前小孩子的平價零食。
炒栗
炒栗子本是天津的街頭小食,五六十年代許多北方人南來香港,炒栗子便傳到香港來。今時今日的炒栗子已慢慢被機器取替。
馬仔
香港六十年代賭馬已大盛,馬迷流行一句「食馬仔,贏馬仔」的意頭口號,馬仔更成普羅大眾的至愛零食之一。其實馬仔叫「薩其馬」,本是喇嘛點心,在清朝時傳入中國。
麥芽糖夾餅
五六十年代的香港,貧窮小孩的家庭零食是用筷子往手掌般大的小瓦缸挑一圈麥芽糖,夾 兩塊餅乾來吃。近十多年都不見有小朋友吃這種小吃。
豆腐花
有一千年歷史的豆腐花很可能是中國最古老的甜品之一。由從前用籮吊 嗌賣,到後來有豆品廠自己製造,再發展到涼茶鋪、糖水鋪都有得食。
龍鬚糖
原名銀絲糖,傳說是宋代皇帝喜愛吃的其中一款甜點。因為龍代表皇帝,而糖表面又有一層層似龍鬚鬢的糖絲,所以亦有龍鬚糖的稱號。
白糖糕
話說明朝時順德倫教有個小販姓梁,蒸鬆糕時失手,粉質下墜,鬆糕不鬆。但人人皆食後都覺清爽膩滑,結果很快售罄。梁將錯就錯改以白糖炮製,蒸出晶瑩潔白的「白糖倫教糕」,後稱白糖糕
蛋散
傳統的糖蛋散是以麵粉、筋粉、雞蛋和豬油搓成,扭成蛋散狀落油鑊炸,攤凍蘸開過水的麥糖便可吃。
丁丁糖
舊時成都走街串巷賣白麻糖的小商販都有一種特制的行頭—小鐵錘一把,外加一塊J型小鐵板,既是分割麻糖的專用工具,又是招攬顧客的特殊道具。成都人以它們敲打出來的“叮叮當”的諧音,將白麻糖起名為“丁丁糖”
蝦多士
蝦多士是以蝦為餡料的炸多士,是香港化的英式下午茶常見食品,用作代替三明治。於日本、越南、泰國、美國等地亦可見到,但製法略有不同。
老婆餅
老婆餅又稱冬蓉酥,老婆餅呈圓形,表面是一層酥皮,裡面則是冬瓜蓉,外面香脆,餡料香滑而不膩,新鮮出爐更佳。
花占餅
花占餅又名肚臍餅。小小的一粒,圓圓的有如一隻小飛碟。花佔餅分為兩層,下層是鬆脆可口的餅乾,上層是甜糖。上面的甜糖呈圓錐塔狀,色彩繽紛,有白、綠、紅、黃等顏色。
菠蘿油
菠蘿油是從菠蘿包發展而來的食品,是將菠蘿包橫向切開夾着一塊厚切的牛油或奶油所組成。最美味的菠蘿油吃法是將新鮮出爐的菠蘿包夾上既冰凍、又厚切的牛油,這樣,牛油會被菠蘿包的熱力影響而溶化,令包身變成金黃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