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各位大大關於中國政治歷史

2010-04-04 1:42 am
請問各位大大 為什麼清代知識分子與民眾利用組織群眾的方法,以集體的名義向皇帝及政府表示政治的意願,而不是用傳統中國以個人名義上書皇帝的方法,能夠使中國政治從傳統走向現代?!請說明之

我不太清處這題題目問的意思是什麼?!!

謝謝各位大大的幫忙~感謝

回答 (4)

2010-04-04 5:40 am
✔ 最佳答案
立憲運動的貢獻:立憲派利用組織群眾的方法,以集體的名義向皇帝及政府表示政治改革的意願,而不是用傳統中國以個人名義上書皇帝的方法,可以說是中國政治從傳統走向現代的一種趨勢。

一百年前(1910年),中國國內立憲派發動了“國會請願運動”,要求立即召開國會,當時在請願書上簽名的國民多達20余萬人。20世紀初的立憲派和君主立憲思潮是在日俄戰爭爆發後興起的。盧梭的“天賦人權”說是立憲派“國民立憲”的出發點,其中提到說:“人天生人而皆平等,人人可為權利義務之主體”,人應該有形成自己觀點的權利以及獨自地或在和平集會中表達這些觀點的權利,使人們能夠就各種問題交換意見。所有人應該有參與政府的權利。

之所以代表中國政治由傳統走向現代的原因是因為:中國的封建社會並沒有”主權在民”、”人生而平等”的觀念,能夠向皇帝表達意見的只有當官的人。群眾運動的出現是表示中國由封建走向民主的一個過程。

明末清初之際,中國的封建社會已經開始走向衰敗,君主專制的弊端日益暴露,人們日益要求推翻君主專制統治,各種思想討論異常活躍,這種情形與盧梭所處的18世紀的法國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18世紀大革命前的法國,封建專制制度已經到了消亡的地步,整個社會處於由封建專制制度向資本主義制度過渡的社會變革期。

立憲派還認為,“國民的立憲”,必須由國民來推動,推動民選議院盡快建立的手段就是國民請願運動。國會請願運動不僅僅動員了一定的群眾,宣傳了民主思想,因而成為一次愛國的民主的群眾運動。更重要的是,它以國會作為立憲的中心,以“協定憲法”作為立憲的形式,採取了自下而上的國民運動方式,它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一次資產階級民權運動。

以上淺見僅供參考,有問題歡迎發問~


參考: Google大神*維基百科
2010-04-04 7:25 am
此題是學院題目,遺憾的是,此題不太好寫,很難深入

此題的題意是這樣的
:
中國古代政治文化裡,最忌朝臣或士人,或是百姓搞一個小組織,小集團意圖參與政事,單一的人物直言,敢放砲,不至於會掉腦袋,有些君主還會獎賞直言,例如唐太宗與魏徵,同時,宋代以後,大致上確立了言官無罪和士大夫不殺這兩條不成文的規範因此,個人性的放砲是安全的,在清代,也有很多敢放砲的言官,這當然也是因為放砲是名利雙收的事情

然而,搞小團體(結黨)就是另外的性質了,宋歐陽修做朋黨論,清世宗又做了一篇朋黨論,內容都在勸阻士人朝臣結黨,在康雍乾三朝,結黨極有可能掉腦袋,即使到了毛澤東時代,毛澤東亦最忌諱黨內幹部搞集體進諫,1955年的高饒反黨集團,1959年的彭黃張周反黨集團,都敗在搞集體進諫,而非反黨(主要人物都參與過革命,誰會反黨?)

那麼,在這樣的氣氛下,理應不會有政黨的出現,不過,何以在清代後期出現了多數的政治會社?先有康梁一黨的保國會,康梁事敗後,逃往海外組織保皇黨,然後,湯覺頓組織政聞社,孫中山組織革命黨,後擴大為同盟會,這些不同出身的人物,何以於不同時間地點,先後組織了政治組織?原因要寫得深入是很難的

不過,大致可由中上階層社會分子中自我意識的覺醒來闡述
2010-04-04 6:16 am
如果以個人名義的話
皇上只會虛心接受
且成功率不高
拿"一根筷子折不斷的道理"你應該就懂了
而且皇上如果不爽的話
還可能會將那一個人殺了
但如果是上千人
皇上去殺掉
絕對會造成民眾不滿
了解吧!
2010-04-04 2:27 am



你說的是公車上書吧!!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敗於日本。1895年春,參加乙未科科考的各省舉人正在北京考完會試,等待發榜。李鴻章與伊藤博文簽訂的《馬關條約》內割讓台灣及遼東,賠款銀二萬萬兩的突然消息傳至,在北京應試的舉人群情激憤。籍貫台灣省籍的舉人們更是痛哭流涕。4月22日,康有為、梁啟超寫成一萬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書》,內地十八省與中國東北、臺灣舉人接連響應,共一千二百多人連署。5月2日,由康、梁二人帶領,十八省舉人與數千市民集「都察院」門前請代奏。

進京參加會試的舉人是由各省派送,依漢代孝廉,皆乘公家車輛赴京師慣例,對進京參加會試的舉人又稱為「公車」。

主要內容

公車上書內容反對簽訂《馬關條約》,提出 1.拒和應戰 2.遷都西安 3.練兵 4.維新變法 等主張。


結果及影響

上書被清朝官方拒絕,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康有為等以「變法圖強」為號召,組織強學會,在北京、上海等地發行報紙,宣傳維新思想。嚴復、譚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傳維新思想。之後,光緒帝啟用康有為等,史稱戊戌變法(或百日維新)。

雖然,公車上書和戊戌變法都先後失敗,但是維新思想從此喚醒、激勵了愈來愈多的中國人,思考中國如何救亡圖存於歐日列強帝國主義,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參考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zh-tw/%E5%85%AC%E8%BB%8A%E4%B8%8A%E6%9B%B8



原因:

1.那時的民族主義跟愛國思想!!

2.西方思想的傳入(跟日本人一樣!!)

3.振興中國,對抗入侵的帝國主義(聽到甲午戰的消息全國激憤)

2010-04-05 23:42:44 補充:
我之前忘了!!還有一點

4.我個人認為,清末的局勢是中國前所未有的,列強侵略(自宋、明的亡國先例)
被東瀛原本是蕃屬小國打個大敗(指日本),天朝地位式微,資產市民階級的覺醒(跟法國大革命的前夕很像),被列強半殖民化,割讓中國最先進的省份(台灣)~~~滿清政府失去人民的信任!! 都是其中的原因(歷史事件是交互影響的!!)

2010-04-05 23:43:25 補充:
希望幫的上你的忙!!

加油!!呵呵!!

2010-04-06 00:01:25 補充:
我在加個第五點:
5.清代知識分子與民眾利用組織群眾的方法,最後形成立憲派與革命派,孫文也是在甲午戰後決定革命,而立憲派在最後被皇族愚弄(皇族內閣)最後加入革命潮流。

皇族內閣: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A%87%E6%97%8F%E5%86%85%E9%98%81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40: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03000010KK0652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