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長江中下游濕地是中國大陸最大的人工和自然复合的濕地生態系統,也是中國濕地資源最丰富的地區之一。長江中下游濕地是揚子鱷、白鰭豚等中國特有物种的故鄉,也是近百余种國際遷徙水鳥的中途停歇地和重要越冬地。
濕地是淡水資源的儲存地,是人類生活、生產用水的主要來源;濕地是 碳庫,是全球氣候變曖的緩衝器;濕地能增加周圍空氣的濕度, 是區域微氣 候的調節器;濕地降解有毒和污染物質。凈化水體,是污染處理器;濕地蓄 存水分、削減洪峰,調節河川徑流;濕地抵禦海浪、颱風和海嘯,防止海水 入侵,保護堤岸;濕地為各種生物提供棲息、繁殖以及庇護場所;濕地還是 人類休憩旅遊、怡情養性和欣賞自然風光的好去處。
長江中下游濕地區、東北濕地區、濱海濕地區等的功能效益主要以經濟價值和生態效益並重。由於這一區域工農業較為發達,人口稠密,存在著過度開發利用濕地資源的現象,普遍存在天然濕地面積減小、污染面積擴大、有毒物聚積量加劇、生態環境惡化、濕地生態功能減弱和生物系別多樣性劇減等等的令人痛心的局面。
政策上的失誤,更險些把所有濕地從此區域抹掉。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由地區政府發動,得中央政府大力支持的大規模「圍湖造田」、「與水爭地」、「開林闢地」等的政策,雖可增強其時的農業生產和改善經濟,但對區域的濕地則造成巨大的創傷,幾使至萬劫不復之境。其時,在長江中下游區域及濱海濕地區域等的濕地區的都大面積地劇減,以致土地生態崩壞、氣候失衡。 一些惡果在今天還可顯而易現。
要修復此區域的濕地除立即進行保護外,還須採取多方向的恢復措施才行。 在保護方面,一些地方政府對現有生態環境較好的濕地,已經加強保護和防治等的措施,包括遏制人口增加、控制一些工農業生產等的發展,免除其對濕地資源及功能效益等的威脅,實現濕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對生態環境惡化和生態功能退化的濕地,也已採取治理、恢復和修復等的種種方案,逐步恢復濕地的原有結構和功能。
除此外,中央政府也大力提倡「退田還湖」等的政策,促地方政府予以實施。 和中東部區域的過度開發,黃河中下游濕地區有著不同的病因,故採取的救護措施的重心自然不同。 黃河中下游濕地區的問題,主要在於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工農業生產用水和人民生活用水都嚴重地缺乏,故該些地區的工作,主要在於水資源的保護、調配和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