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經此句怎解 ?

2010-04-01 9:01 pm
金剛經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若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此句怎解 ?
.

回答 (6)

2010-04-02 7:06 am
✔ 最佳答案
1.http://www.chinese-sutra.url.tw/jgj.htm

白話佛經 Chinese Sutra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金剛經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訴須菩提說:「諸菩薩、摩訶薩等應按照我下面所說的方法,降伏其妄念心,方可常住菩提心。降伏妄心的方法,就是要不著一切眾生相。我把一切眾生歸分為九類:如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如有色、無色,如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等眾生。我要為所有眾生滅他們的業障,度他們超脫輪迴六道,以至於不生不死入於清淨無為之鄉。話又說回來,我雖然這樣滅度,但是一切眾生實在沒有得我的滅度。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眾生與菩薩,同具此菩提心,現在滅他們的妄心而度歸清淨,不過還其所本有,也就是他們自性自度,並非是我所度的。須菩提!若他們有得我滅度的念頭,即是還執著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還是執著自性的眾生,尚未滅度無餘,自然不是菩薩。」

2.http://wave.prohosting.com/hautejl/ancient14.htm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觀照無生無得之理,乃真實無,非假想無也。古德以五義作觀甚妙。(一)緣生。一切眾生,莫非四大五蘊之假合,當體即空,安有眾生。(二)同體。我與眾生,相雖別而性實同,所謂一法界是也。然則見有眾生,便是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也。(三)本寂。所謂眾生者,乃是緣合假現生相,其性則本無生。本無生則本無滅,安有所謂得涅槃乎。(四)無念。如上三義觀之,可知見有眾生,見有眾生得涅槃,全是妄念分別。若無有念,則眾生無,得亦無。(五)平等。如上所說,可見一切眾生,本來是佛,平等平等。故曰平等真法界,佛不度眾生也。若見有眾生得滅度者,便違平等法界矣。總之,性真實,相虛妄。欲成無上覺,當證真實性。則於一切境界,當不著相而歸於性。歸之於性,乃為真實。故約性而言,則眾生得涅槃之為真實無,非假想無也,明矣。○或曰,上文云應如是降伏其心,如是二字,正指此科。然讀之實不解所謂降伏者,降伏何物乎。但發離相之廣大心,便足以降伏乎。曰,此義甚精,當為分析言之。○所謂降伏者,降伏妄心也。妄心者,分別心是。而分別起於執我,故我見為分別之根。今故向根本上遣除,我見除則分別妄想自化矣。又本科之文,著重在最後一句。前文皆為引起此句來。因欲說實無眾生得度,故先說度無邊眾生入無餘涅槃。欲說令入無餘涅槃,故先說眾生之類不外識色欲。然則知所以成眾生,則知所以度眾生。知無邊眾生無非識色欲幻成之虛相,則知滅其識色欲生滅之相,令入不生滅。且與我同體,何所謂眾生,何所謂得耶。如是觀照純熟,則執我之見,不覺自化。何以故。知我亦眾生故。知當體即空故。知起念則有,若無於念,一切皆無故。知本來平等故。此大乘所以善巧,乃不降伏之降伏也。○此中猶有要義,當更為言之。(一)妄想根深,今初發覺,道力微薄,豈能敵之。且真心妄心,原是同體。起心動念,則全真成妄。心開念息,則全妄即真。又何必除。以此兩種原因,所謂除妄,假名曰除耳。實無可除。所謂降伏,乃善巧轉移,使之歸化。并非敵對而除之之謂也。今令發離相心者,正是善巧分便,大化之耳。(二)何故發大心便能化。須知凡夫心量狹隘,所以執我,愈執愈隘。若發廣度無邊之心,久久觀純,不知不覺,執情消泯矣。(三)凡夫只知有我。若令就自身上以觀無我,必不能入。今令從對面向寬廣處觀無眾生。則心量既擴,一對照間,而我之亦為緣生,為本寂,便洞然易曉。此皆大化之之善巧法門也。(四)見思惑之根本為我見。今以轉移默化之法,斷之於不自覺。真至堅至利之金剛也。(五)執我是末那識。有我,便有人眾生壽者等分別。分別是第六識。今一切不著,是轉六七識也。六七識轉,前五第八皆隨轉而成智矣。此之謂般若波羅密。(六)度所有眾生成佛以遮空,實無眾生滅度以遮有,是為雙遮。雖廣度而實無,雖實無而廣度,是為雙照。觀遮照同時以為因,則得寂照同時之果也。(七)發廣度心,大悲也。觀實無理,大智也。悲智具足,又不住生死,不住涅槃之因也。(八)約上所說大悲邊言,即是修福。約大智邊言,即是修慧。福慧雙修,又是成兩足尊之因。可知一切大乘法,盡在裡許。且皆是直趨寶所之法。故本經曰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也。(九)未能度己,先欲度他,菩薩發心。所謂大悲也。今觀此科之義,始知度他即是度己。則大悲中便有大智,真善巧也。(十)此科是令發願。從來學人每苦大卡,可依上來(一)至(九)所說者觀之,悲智具足之大,當油然生矣。○ 又上科所言降伏,亦含有別義。蓋令發大願者當立志堅強,勿生怯弱,即此便是降伏其心矣。○此標示,正明,兩科中,是的示吾人修功處,極其親切,極其緊要。約言之,要義有八。......

願閣下與一切眾生修持諸佛正法無礙。^_^
南無阿彌陀佛......嗡 嗎 呢 叭 美 吽......



2010-04-02 00:25:50 補充: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但是一切眾生實在沒有得我(佛)的滅度。

願閣下與一切眾生修持諸佛正法無礙。^_^
南無阿彌陀佛......嗡 嗎 呢 叭 美 吽......

2010-04-03 13:16:44 補充:
請各位參考:

《評論》蕭平實及其【整腳同羞會】絕非「正統佛教」啊!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article?qid=6909010501930

為什麼偽教整腳同餿會的三皈依是皈依魔、婬、邪???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10022700241

請蕭平實及其同修會眾趕快回頭是岸、懺悔罪業,以免人身一失,墮入三惡道求出無期!

願眾生修持諸佛正法無礙,勿被被附佛外道之誹謗正法言論所迷惑而退心啊!

南無大悲觀世音菩薩......嗡 嗎 呢 叭 美 吽....
2010-04-07 10:37 pm
「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因為:

1.「所謂眾生,即非眾生」

2.「若有眾生得滅度,即有我相、人相、眾生相......」




圖片參考:http://budda99.myweb.hinet.net/picture/small-picture/blebul2a.gif
禪的修行

圖片參考:http://budda99.myweb.hinet.net/picture/small-picture/blebul2a.gif
生活中的修行與逆境應對

圖片參考:http://budda99.myweb.hinet.net/picture/small-picture/blebul2a.gif
打坐會遇到的現象
相關連結
◆聖嚴法師教禪坐
◆六妙門修證全書
◆金剛經相關文章
(許多大德講述金剛經的連結站)
◆楞嚴經相關文章
(許多大德講述愣嚴經的連結站)
◆六祖壇經相關文章
(許多大德講述六祖壇經的連結站)
2010-04-04 8:37 pm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

這句意思是例如我度我朋友..令我朋友得到解脫...但實際情況是每一個人本性是佛性.只是凡人就好像太陽被烏雲遮蓋一樣..太陽就是佛性...烏雲就是執著忘想..
即是說表面是我幫我朋友解脫 實際上是我朋友自己回歸佛性..我根本無度到任何人 全部都是我朋友自己的功勞..
參考: 佛教書
2010-04-04 5:09 pm
因為菩薩無論在任何時間都在自住的正定中,在這正定中所見及所做的東西都知道如“空中的花”虛幻不實的,所以在菩薩眼中還會個實實在在的眾生?還有眾生可度嗎?度化眾生不過就像是水裡的月影的事情。
2010-04-02 7:21 am
因為眾生都有佛性, 眾生原與佛無異. 分別心是你我以你我狀態觀察他於妄念生命的狀態和作用.
因為眾生一體, 眾生原是你我. 分別心是我渡他, 我渡他她牠.
2010-04-01 11:03 pm
先了解個心,心特性愛抓取,好似八爪魚一樣,抓喜歡和不喜歡,了解十二因緣其實不是太明「實無眾生得滅度者」,眾生因無明( " 業 "同" 色 ")組合,只要無明一斷眾生就脫離苦道,要知道無明是眾生的心(3業結合,身,口,意 )淨化到心,無明就斷掉,心不再抓取心自己走向涅盤,當心知身體不是真的,只是因緣和合(時間和物質,因為自然結合而生),說話再回來菩薩因為知道眾生其他只是 " 愛 "而貪樂受,不去了斷生死輪迴,不明苦才是聖諦真理,意思就一旦執著[我的我] 不去見清楚無常是變遷,而心自然生出一個苦來,心自己清楚明白了他就不再執,不再執身體(色) 不再執受(感受) 不再想( 想蘊自己記取身體觸摸過心生出情感,喜歡不喜歡,無苦無樂) 不再執行(鼻子聞,耳聽,眼睇,皮膚受,舌頭嘗,意思考) 不再執識(記憶,收藏身體和想所有記錄),當然所有物和眾生回到虛空,根本就沒有一個眾生滅渡,涅盤就沒有苦,只有樂,外界只是自然變遷無常,不需要跟蹤變化,自然在一個定境,無苦不需要短暫樂,就會是大快樂

介紹一本書阿迦曼傳,超值得一看,一看就明很多佛經,一本通多本
http://home.pchome.com.tw/online/yuanteng/02_books/c_acharnmun/c.htm











收錄日期: 2021-04-24 09:37:2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401000051KK0065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