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杭州市文化艺术概述
杭州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
民就创造了璀璨的良渚文化。
唐宋时期,杭州经济的发展带来文化的繁荣,特别是诗词艺术得到
蓬勃发展。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宋代诗词大家苏轼,曾先后任职杭州,写下大量吟咏西湖山水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留传至今。
吴越国时,杭州文化建设上以造像艺术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中烟霞
洞内的十六罗汉和慈云岭南坡石壁上的7尊造像,雕刻精美,尤为著名。其风格上袭唐代,下启宋代,是一个过渡时期的
产物,具有明显的江南特点。飞来峰造像也在杭州文化史上留下浓重的一笔。
宋室南渡,汴梁等地的艺人云集杭州等地,大大促进了艺术的繁
荣。南宋杭州的绘画艺术,名家辈出,高手如云。成立于绍兴年间的南宋画院,集北宋南渡画家江南绘画高手于一堂,宫廷绘画空前发展,造就了大批多才多艺的绘
画人才,创作了众多具有时代风格的绘画作品。在南宋150年的历史中,有姓名可考的画院画家近120人,其中李
唐、刘松年、马远、夏珪,号称南宋四大家。
南宋时期,杭州刻书业也十分繁荣,成为浙江乃至全国刻书和出版
业的中心。城区鼓楼至众安桥一带是书坊集中之地,亦是出版发行的主要场所。其时有国子监刻书,刻印精美,为全国之冠,曾刻有《周易传》、《十三经》、《史
记》等十七史,计1662卷。宋元间,中国戏曲两大体系的北曲和南曲,先后在杭州得到发展,有杂剧、院本、唱赚、
诸宫调、傀儡、影戏等,可谓百戏杂陈。专业性演出场所——瓦舍勾栏的大量出现,说明杭州戏剧演出的兴盛。
元代,杭州继大都(北
京)之后,成为全国杂剧盛行的又一个中心。元代至明初,杭州涌现了一大批杂剧作家和优秀演员。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郑光祖,所作杂剧18种,以《倩女离
魂》最有影响。曾任杭州路总管的杨梓,所作《霍光鬼谏》等3种均有传本。元曲大家关汉卿一度来杭,与杭州的书会才人广泛接触,进一步推动了南戏的发展。自
温州传入的南戏,在杭州盛行二百余年,在我国戏剧史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历时三年画成一幅二丈四尺长的《富春山居图》长卷,为中国绘画
史上的瑰宝。
明清时期,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成的传奇剧盛行,杭州人洪昇所作
《长生殿》与《牡丹亭》、《桃花扇》齐名。杭州还出现在宋代话本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通俗小说,包括长篇章回小说、白话短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放异彩。明
清杭州藏书业甚为发达,至清代达到了鼎盛时期,藏书家层出不穷。赵氏“二林”(兄谷林、弟意林)的小山堂,藏书数
万卷,其中多精品,人称“谷林小山堂图籍埒于秘省”。瓶花斋主吴焯,所藏之书宋、辽、金、元、明五代齐全。杭州八千卷楼主丁丙是清代全国四大藏书家之一,
藏书总数达二十万卷。杭州文澜阁是为珍藏《四库全书》而建的七大藏书楼之一,成于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现藏有《四库全书》3461
种,36,917册。这一时期广为流传的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均发生在杭州,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末,杭州城市人口增多,小市民阶层崛起,为杭州民族文化艺术
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当时地方戏曲遍地开花,杭州成为古运河畔戏曲流布、会集的中心。拱宸桥一带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畸形发展,继天仙茶园之后,又修建
了“荣华”、“阳春”等茶园。这些茶园大多演出京剧,汪桂芳、谭鑫培、周信芳、盖叫天等京剧名伶均曾在此演出。由于各剧种的彼此竞赛,相互交流,使杭州本
地剧种也得以博采众长,迅速形成并发展起来。民国12年(1923年),杭州的宣卷爱好者组织民乐社,排演西湖民
间故事剧,演出后深受群众欢迎,遂定为“武林班”,是为杭剧之雏形。到22年前后,杭州已有民乐社、同乐社、同民社等14个杭剧班社。
杭州的滑稽戏,初为说唱“小热昏”,逐渐发展成化妆表演,称为
“独脚戏”;后受文明戏影响,形成滑稽戏,进上海后又有很大发展。越剧源于嵊县一带的“落地唱书”调。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落地唱书艺人在杭州辖县於潜乐平乡、余杭陈家庄率先登上舞台,以后在杭州及辖县广为流传。30年代,杭州成为
女子越剧大本营。著名越剧演员姚水娟、袁雪芬、筱丹桂、徐玉兰、张桂凤等都曾在杭州登台演戏,并陆续从杭州进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