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一切從九龍開始
早在20年代,香港已有巴士行駛。當時在香港島已有電車行駛,市民可以乘搭電車來往港島北岸各區。但在九龍方面並無電車行駛,所以來往九龍各區,只能靠步行,富裕人家就可以乘搭人力車代步。商人認為在九龍投資巴士服務應有利可圖,於是便向英國的Thornycroft公司購買了一輛Bodicea型巴士在九龍行駛。這間巴士公司的股東全是中國人,於是便命名為「中華汽車公司」。公司的巴士行走於尖沙咀到深水步之間。
由於大多數人以前都未曾乘過「呠呠車」,所以許多市民都去一嘗「呠呠車」的滋味,於是生意大好,也吸引了新的投資者。九龍汽車公司於1921年成立,也是來往尖沙咀至深水步之間,不過路線與中巴不同。另外,還有一間啟德巴士公司,顧名思義,該公司是行走啟德機場附近與油麻地和尖沙咀之間。
專利權的開始--1933
1933年,英國政府開始實行專利權制度,而作為英國殖民地的香港亦要隨之而行。香港政府把香港島的專利權交給中華巴士,而九龍及新界的專利權便交給九龍巴士。於是「九龍汽車(1933)有限公司」及「中華汽車有限公司」便自此成立,接手兩個地域的公共巴士服務。
1973年,政府又把大嶼山的公共巴士專利權交與「新大嶼山巴士(1973)有限公司」,成為香港第三間專利巴士公司,經營大嶼山島上的巴士服務。
步進雙層巴士時代--1949
1949年,大量新移民從中國湧入,使原有的單層巴士不敷應用,九龍巴士便決定買雙層巴士。第一輛雙層巴士就是這時引入的Daimler CVG5,它在當時負責行走1號巴士線。當時為了讓雙層巴士在路上行駛,有關當局需要修剪街道上的樹木及提升招牌至離地4.8米高。
由於香港島的道路狹窄曲折,一直要到1963年,才有第一輛雙層巴士行走,它就是一輛Dennis Loline III。當這輛 Loline成功行走後,中華巴士便決定大量採用雙層巴士。一人控制一部巴士
70年代初,一人控制(One-Man-Operated/OMO)概念出現,將巴士帶進一個全新的時代。 OMO的概念,是取消售票員,乘客上車後便把車資放進錢箱裡,不設找贖。雖然OMO為巴士公司節省人手,但並非所有巴士都適合OMO的運作。縱使兩巴於70年代初已開始實行OMO,但要直到80年代初才可全面實行。
超級雙層巴士
70年代後期,人口急速膨脹起來,香港需要一些更大型的巴士去應付需求。於是便趨生了三軸的12m超級雙層巴士。首部三軸超級雙層巴士是在1982年由中巴引入,是一部Ailsa Volvo 12 M。由於反應良好,其他如MCW Metrobus 12M,Dennis Dragons 等相繼投入服務。從此巴士的載客量比原來多出近五成。現時,三軸巴士已經成為香港巴士的中流砥柱。
冷氣巴士
隨著科技進步及市民要求日漸提高,九龍巴士於70年代中開始研究冷氣巴士。在1980年,全球首兩部雙層冷氣巴士也首先在香港出現,就是Dennis Jubilant及Leyland Victory Mk2,但由于冷氣巴士票價昂貴,本港的巴士到了九十年代才真正步入冷氣年代。時至今日,香港已有超過一千五百多輛各式各樣的冷氣巴士行走。
大時代 新里程
1992年,因為中華巴士的服務未能乎合公眾的要求,政府決定將原屬中華巴士的廿六條巴士線交給一個新的經營者:「城巴有限公司」經營。是自1933年實行專利權制度以來,首次在同一地區,有兩間專利巴士公司服務。城巴於1993年9月1日正式接管中華巴士的廿六條路線。1995年9月1日,城巴再接辦十四條中華巴士的路線,為香港巴士服務帶來新景象。到了1998年中,港府更改變專利權制度,把巴士專利權由區域性改為以路線為單位,並不再與中巴的專利權續約,把中巴原有的路線重新招標。結果全部為城巴及新成立的新世界第一巴士瓜分,香港的巴士服務從此步入新里程。
2010-03-31 16:52:01 補充:
新巴、城巴直接競爭帶來前所未見的巴士過多、浪費資源等問題,政府開始意識到這帶來擠塞、污染等社會成本。踏入二千年,政府開始採取多項補救措施,包括減少巴士停站次數、限制開辦新路線、研究設立轉車站、八達通轉車等設施,使資源更充份運用。政府又為避免壟斷,決定開放新界新市鎮及九龍新發展區的巴士線公開競投。
二零零三年六月,新巴母公司周大褔企業有限公司旗下之 Delta Pearl Limited 從 Stagecoach Group 手上收購城巴。令分裂十年的香港島巴士服務,再次回歸於一個財團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