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唐開元年間,中國的封建王朝到達了她的極盛期,為了彰顯華夏的文治武功,唐玄宗追封孔子為文宣王,姜子牙為武成王(一說是在唐肅宗年間),命各地立文武二廟,以官方的名義進行定時的祭祀,就此確立了兩人文聖與武聖的地位。文廟中有“孔門十哲”配享,為了相呼應唐政府也選擇了十位古代名將配享武廟,而在這最初配享的十人中並沒有我們熟悉的關二爺的名字。
五代、宋、元皆承唐制,雖然這時候關羽已漸漸地在嶄露頭角,但在國家的正式祀典中,武廟的主人一直是姜太公,凡任命將領、率兵出征,都要於出發之日祭告武廟。各州的武舉人進京考武狀元,也都要拜謁武廟。武成王廟與文宣王廟一起成為國家文治武功的象徵。
《宋史·禮志八》記載與“文聖”孔子相對的“武聖”是“昭烈武成王”姜太公,這是唐代武則天時期確立下來的。關羽的發跡是從宋代開始的,從史料上來看,關羽最早得到官方的認可是宋徽宗時期,被封為忠惠公,宋徽宗封其為“義勇武安王”, “武安王”的封號已隱含與“武成王”抗衡的趨勢了。
為什麼在北宋中葉關羽的地位逐步得到重視提高?其中通俗文藝的興起對社會潮流和意識的影響是最主要的因素。到了明代,由於《三國演義》對關羽事蹟的大肆渲染,加上佛教《佛祖統紀》、道教《歷代神仙通鑑》對關羽的神化,關羽日益受到國家最高統治者的青睞。明神宗將其神位晉級為“協天護國忠義大帝”、“天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由王為帝,已經超過了姜太公的王爵。到了清順治時,關羽的封號已達26個字―――“忠義神武靈佑仕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
明太祖一舉廢除了唐以來文宣武成並列的傳統,不立武廟,無形中剝奪了姜太公的“武聖”地位,從此,關羽就逐漸取代了姜太公,成為人們心目中的新武聖,武安王廟也就成了新的“武廟”。
下面列出部份以供参考:
‧北宋宋徽宗崇寧元年(1102年)忠惠公
‧北宋宋徽宗崇寧三年(1104年)崇寧真君
‧北宋宋徽宗大觀二年(1107年)武安王
‧北宋宋徽宗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年)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宋孝宗淳熙十四年(1187年)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泰定帝天曆八年(1335年)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明神宗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明思宗崇禎三年(1630年)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清世祖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清世宗雍正三年(1725年)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清高宗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清高宗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清仁宗嘉慶十八年(1813年)仁勇二字
‧清清宣宗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關羽是忠君的代表,才會被帝王追崇利用,代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關羽當做“忠義”的化身,關羽的地位被抬得越來越高,“由侯而王”,“旋而進帝”,最後被尊為“武聖人”。
宋代以後,關羽便被帶上“武聖”的桂冠。默默無聞了800年的關羽,被宋徽宗連升三級: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之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把關羽廟長格為“武廟”,與文廟—孔廟並列。
雖然取得了武聖的地位,但關羽仍有一個強勁的對手對他構成威脅,那就是宋朝偉大的民族英雄——岳飛,在當時的中國岳王廟也非常的多,而岳飛身上的“精忠報國”精神一點也不遜於關羽,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官方和民間對他也是很信奉。但是岳飛注定是個時運不濟的人,歷史偏偏讓他痛擊過的女真人的後代滿清奪了漢人的天下。作為曾經痛打過自己祖先的人,清王朝是絕對不會推崇岳飛的,他們一邊打壓岳王崇拜,一邊更加抬高關羽的地位,滿洲離奇的關羽崇拜,這一事實本身已從反面表明它的薩滿信仰。
皇太極、多爾袞兄弟,據漢人策士範文程的指點,將描述權力爭奪遊戲的通俗講史小說《三國演義》譯成滿文,當作未脫野蠻心智的八旗軍事貴族的啟蒙教材,無疑對於滿洲接受晚明官方已抬為天尊的關帝神話,進而將關帝奉為專顯威靈護佑滿洲的至上神,起了催化作用,於是武聖的至上地位與時俱退,正與滿洲與漢回蒙各族走向共同文明的過程相應。
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為“萬世人極”,封之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清史稿·禮樂志》),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 清代一朝,僅北京一地,關廟就有116座。而且,有些關廟的建築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精神,以因此在中國以至海外有這樣多的關公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