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台灣遠古時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在中國古代文獻裡,台灣被稱為“蓬萊”、“貸輿”、“員嶠”、“瀛洲”、“島夷”、“夷州”、“琉求”等。
中國史書,包括《三國志·吳志》、《隋書·流求傳》及《文獻通考》中,有疑似臺灣的記載出現。秦朝時國土還沒到台灣,只是“東鄰大海”而已。台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前後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隋、唐以後稱“流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灣”的名稱。中國大陸軍民東渡台灣,墾拓、經營台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
公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水軍渡海到達台灣。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大陸和台灣的接觸增多。《隋書·流求傳》記載:「流求國在海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台灣,從事墾拓。
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台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繫日漸頻繁。中華人民共和國及部分學者主張這是臺灣與中國早期聯繫的證據,不過一些學者主張並無法證明這些文獻中描述的就是臺灣,部分人認為史書所記載的是琉球群島。
流求國,或稱「流求」,係中國唐代史家魏徵和令狐德棻等在《隋書·流求國》和《隋書·陳稜傳》中所提到的一個在東方海上的島國。根據該史料的記載,《隋書》〈東夷列傳〉記載隋朝曾入侵台灣隋煬帝曾於大業三年(607年),派朱寬、何蠻前往流求(一說即現在的台灣,但亦有其它說法)。
隋世祖大業四年(608年),再次命朱寬前往。隋世祖大業六年(610年),又派陳稜、張鎮州率兵萬人前往攻打流求。在公元7世紀初(大業年間),隋煬帝派遣二名武將,數次到達流求國,征討流求住民並把數千名不馴服的男女捕回中國。
有學者相信,這個流求國就是今天的台灣,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是今天的琉球群島,此外也有學者認為,當時隋代的流求應該是泛指琉球群島、台灣等,中國大陸東方海中的一連串島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