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台灣通史是從隋代開始寫?

2010-03-30 3:07 am
為何台灣通史是從隋代開始寫?
台灣從隋代就有記錄了嗎?


如果是的話
可以描述一下台灣在中國隋代是怎樣的呢?
謝謝唷! !

回答 (3)

2010-03-30 6:43 am
✔ 最佳答案
台灣遠古時代與大陸相連,後來因地殼運動,相連接的部分沉入海中,形成海峽,出現台灣島。在中國古代文獻裡,台灣被稱為“蓬萊”、“貸輿”、“員嶠”、“瀛洲”、“島夷”、“夷州”、“琉求”等。

中國史書,包括《三國志·吳志》、《隋書·流求傳》及《文獻通考》中,有疑似臺灣的記載出現。秦朝時國土還沒到台灣,只是“東鄰大海”而已。台灣在戰國時代稱為“島夷”,前後漢和三國時代稱“東鯤”、“夷洲”,隋、唐以後稱“流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灣”的名稱。中國大陸軍民東渡台灣,墾拓、經營台灣島,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

公元230年(三國吳黃龍二年),吳主孫權曾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領1萬水軍渡海到達台灣。這是中國大陸居民利用先進的文化知識開發台灣的開始。吳人沈瑩所著《臨海水土志》中,就曾詳細記載了當時台灣的生產和生活形態。到了6世紀末、7世紀初的隋代,大陸和台灣的接觸增多。《隋書·流求傳》記載:「流求國在海中,當建安郡東,水行五日而至。」此後由唐到宋的600年間,大陸沿海人民,特別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居民,為了躲避戰亂兵禍,紛紛流入澎湖或遷至台灣,從事墾拓。

至南宋時,澎湖劃歸福建泉州晉江縣管轄,並派有軍民屯戍。大陸和台灣之間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聯繫日漸頻繁。中華人民共和國及部分學者主張這是臺灣與中國早期聯繫的證據,不過一些學者主張並無法證明這些文獻中描述的就是臺灣,部分人認為史書所記載的是琉球群島。

流求國,或稱「流求」,係中國唐代史家魏徵和令狐德棻等在《隋書·流求國》和《隋書·陳稜傳》中所提到的一個在東方海上的島國。根據該史料的記載,《隋書》〈東夷列傳〉記載隋朝曾入侵台灣隋煬帝曾於大業三年(607年),派朱寬、何蠻前往流求(一說即現在的台灣,但亦有其它說法)。

隋世祖大業四年(608年),再次命朱寬前往。隋世祖大業六年(610年),又派陳稜、張鎮州率兵萬人前往攻打流求。在公元7世紀初(大業年間),隋煬帝派遣二名武將,數次到達流求國,征討流求住民並把數千名不馴服的男女捕回中國。

有學者相信,這個流求國就是今天的台灣,但是也有學者認為是今天的琉球群島,此外也有學者認為,當時隋代的流求應該是泛指琉球群島、台灣等,中國大陸東方海中的一連串島嶼。
參考: Google大神*維基百科
2010-03-31 7:53 am
歷史分『史前史』.『傳說』與『信史』
有經過考證的才是『信史』.。
連橫並沒有受過史學訓練.
他應該算是新聞記者.
寫文章總是帶『感情』
最有名的像『荷蘭人降書』等都與原資料出入甚多.
...................................
台灣通史會從隋代開始寫.
跟其他中國歷史號稱從『三皇五帝』開始.是同一個道理.
..........................
總之.
讀歷史.記得要考證與求證.
再高明嚴謹的學者也會有失察錯誤.
2010-03-30 7:15 am
為何台灣通史是從隋代開始寫?
答:應為清朝初年臺澎府志開始撰寫,而隋代歷史應是--隋唐宋元明的留傳。
台灣從隋代就有記錄了嗎?
答:詳見台灣通史卷一(開闢篇)其中一段內容。
可以描述一下台灣在中國隋代是怎樣的呢?
答:詳見台灣通史卷一(開闢篇)其中一段內容。

---以下部分臺灣通史內容做為證明---
臺灣通史--序--第一段內容:說明臺灣通史轉載自清朝臺、鳳、彰、淡諸府志。
臺灣固無史也,荷人啓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而舊志誤謬,文采不彰,其所記載,僅隷有清一朝,荷人鄭氏之事,闕而弗錄,竟以島夷海寇視之。烏呼,此非舊史氏之罪歟!且府志重脩於乾隆二十九年,臺、鳳、彰、淡諸志雖有續脩,侷促一隅,無關全局。而書又已舊,苟欲以二三陳編,而知臺灣大勢,是猶以管窺天,以蠡測海,其被囿也亦巨矣。
臺灣通史--序—最後一段內容:說明連橫雅堂重新整理編寫為日治大正七年前。
大正七年秋八月朔日,臺南連橫雅堂自序於劍花室。
臺灣通史—卷一(開闢篇)其中一段內容:
內容應是轉載自清朝臺府志臺澎開闢內文。煬帝令羽騎尉朱寬入海訪異俗,何蠻言之,遂與蠻俱往。因到流求國,言不相通,掠一人而返。明年,帝復令寬慰撫之,不從,寬取其布甲而還。時倭國使來朝,見之曰:「此夷邪久國人所用也」。帝遣虎賁陳稜、朝請大夫張鎮周率兵,自義安浮海至高華嶼,又東行二日至����鼊嶼,又一日便至流求。初,稜將南方諸國人從軍,有崑崙人頗解其語,遣人慰諭之,流求不從,拒逆官軍。稜擊走之,進至其都,焚其宮室,載軍實而還。自爾遂絕」。其陳稜傳曰:「大業三年拜虎賁中郎將,後三歲,與朝請大夫張鎮周發東陽兵萬餘人,自義安泛海擊流求國,月餘而至。流求人初見船艦,以為商旅,往往詣軍中貿易。稜率衆登岸,遣鎮周為先鋒。其主歡斯渴剌兜遣兵拒戰,鎮周頻擊破之。稜進至低沒檀洞,小王歡斯老模率兵拒戰,稜擊破之,斬老模。其日霧雨晦冥,將士皆懼。稜刑白馬祭海神,既而開霽。分為五軍,趨其都邑。渴剌兜率衆數千逆拒。稜又遣鎮周為先鋒,擊走之,乘勝逐北,至其柵。渴剌兜背柵而陣,稜盡銳擊之,從辰至未,苦鬥不息。渴剌兜自以軍疲,引入柵。稜遂填塹,攻破之,斬渴剌兜,獲其子島槌,虜男女數千而歸」。閩書亦曰:「福州之福盧山,當隋之時,曾掠琉球五千戶置此,尚有其裔」。是琉球者,臺灣之古名;今之琉球,古曰沖繩。蓉洲文稿曰:「臺灣、海中番島,考其源則琉球之餘種,自哈剌分支,近通日本,遠接呂宋,控南澳、阻銅山,以澎湖為外援」。哈喇之音似為渴剌,而波羅檀之地今在何處,或以為葫蘆墩,於音相近,或以為琅����之部落。當隋之時,大安、大甲兩溪匯合一流,濁水以北,猶巨海也,波羅檀為海濱高原,王都於是,以固險也。故自隋書以至宋、元所言之琉球,多屬臺灣。
參考: 臺灣通史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38:1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29000015KK0595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