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有甚麼特徵?(急)

2010-03-28 8:46 pm
請介紹火山的特微!!!!!!
最好詳盡一點!!
快......吾該

回答 (4)

2010-04-04 3:29 am
✔ 最佳答案
火山是地下深處的高溫岩漿及其有關的氣體、碎屑從地殼中噴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態的地質結構。火山可以分為死火山和活火山,一段時間內沒有噴發的活火山叫做睡火山(休眠火山)。另外還有一種泥火山,它在科學上嚴格來說不屬於火山,但是許多社會大眾也把它看作是火山的一種類型。火山爆發是一種很嚴重的自然災害,它常常伴有地震。因此火山噴發會對人類造成危害,但同時它也帶來一些好處。例如:可以促進寶石的形成;擴大陸地的面積(夏威夷群島就是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作為觀光旅遊考察景點,推動旅遊業,如日本的富士山。
專門研究火山活動的學科稱為火山學。

火山的成因及分佈


板塊構造學說主張板塊的運動,是由於地球內部軟流圈的熱對流造成的。而當板塊互相推擠,密度較高的一邊會下降到另一邊下方,稱作隱沒,而發生隱沒的帶狀地區稱為隱沒帶或聚合性板塊交界。地底的高溫會將隱沒的板塊熔融,形成岩漿。岩漿藉由浮力緩緩上升,最後聚集成為岩漿庫,就是火山底部儲存岩漿的場所。而當岩漿中的氣體壓力累積到一個程度,火山就爆發了。例如:環太平洋地區的火山,大多為此種火山。 有些火山分佈在板塊的張裂性交界上,也就是兩個板塊分離的帶狀地區。在這種地區,高溫的地函物質會上升,形成海底火山山脈,稱作中洋脊。


還有一些火山並不位於板塊的交接處,例如美國黃石複式破火山口及夏威夷群島。火山學家稱這些火山是坐落於「熱點」上。目前熱點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但科學家普遍認同熱點是由地函底部上升的「熱柱」造成。當板塊在熱點上做水平移動時,便有一連串的火山生成。這樣作用連續發生後,會造成一系列的火山島群,而離熱點越遠的火山其生成年代越老。

火山的構造


火山噴出物在岩漿通道口堆積而成的錐形山丘,稱為火山錐。火山錐上可能形成小型火山錐,其通道與主體火山錐的通道相連通但無獨立的岩漿源,稱為寄生錐。頂部的漏斗狀窪地(原岩漿噴出口)稱做火山口。岩漿噴出地表的通道,稱為火山喉管,而一旦該通道為冷凝的岩漿阻塞,稱火山頸。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9/97/Volcano_scheme.svg/200px-Volcano_scheme.svg.png





複式火山構造的橫切圖:

1. 主岩漿庫
2. 基岩
3. 主熔岩通道
4. 地面
5. 侵入性火成岩脈
6. 熔岩岔道
7. 火山灰堆積層
8. 側翼
9. 熔岩堆積層
10. 火山喉
11. 寄山火山錐
12. 熔岩流
13. 噴發口
14. 主火山口
15. 灰雲



2010-04-03 19:30:01 補充:
複式火山(Stratovolcano,又稱為成層火山),其外觀多為優美、對稱的錐形。它們是由無數熔岩流不斷堆積形成的。此種火山的熔岩黏滯性較高,通常為安山岩質。因其優美對稱的外型,多成為觀光勝地。許多著名的山都屬此類,例如:日本的富士山、台灣的七星山、菲律賓的馬榮火山、意大利的維蘇威火山、Stromboli火山等。

2010-04-03 19:30:52 補充:
盾狀火山

盾狀火山(Shield Volcano)具有寬廣緩和的斜坡,整體看來就像是一個盾牌。此種火山通常由玄武岩岩漿構成,流動性高,故能夠分佈在很大的區域,才能形成寬廣的山形。最著名的例子是夏威夷群島,這個群島的每個島嶼都是一座巨大的盾狀火山。

2010-04-03 19:30:57 補充:
火山穹丘

火山穹丘(lava dome,或稱為熔岩穹丘),常見於火山口內或火山的側翼,是一種圓頂狀的突起,看起來類似某些植物的球根。火山穹丘是由高黏度的熔岩形成的,由於其黏度太高,不能從火山口遠流,在火山口上及其附近冷卻凝固。火山穹丘會成長,這是由於地底岩漿庫的空間不足以容納所有岩漿,導致部分岩漿擠入穹丘下方。如果成長中的穹丘是位於陡峭的山坡上,其成長有可能導致重心的不穩定,最後導致山崩或火山碎屑流。

2010-04-03 19:31:22 補充:
火山渣錐

火山渣錐(Cinder cone)是指由火成岩屑或火山渣(火山的噴出物質)在火山口周圍堆積而成的山丘。大多數的火山渣錐都很耐侵蝕,因為落到錐上的降雨滲入到高滲水性的火山渣裡,較少對它們的表面進行侵蝕作用。由於火山碎屑物膠結鬆散,故無法形成較高的堆積,通常都小於500公尺。
2010-04-02 5:55 am
[编辑本段]火山喷发
  一、火山喷发的过程
  火山喷出地表前的过程归纳为三个阶段:岩浆形成与初始上升阶段、岩浆囊阶段和离开岩浆囊到地表阶段。
  1.岩浆形成与初始上升阶段
  岩浆的产生必须有两个过程:部分熔融和熔融体与母岩分离。实际上这两种过程不大可能互相独立,熔融体与母岩的分离可能在熔融开始产生时就有了。部分熔融是液体(即岩浆)和固体(结晶)的共存态,温度升高、压力降低和固相线降低均可产生部分熔融。当部分熔融物质随地幔流上升时,在流动中也会产生液体和固体的分离现象,从而产生液体的移动乃至聚集,称之为熔离。
  2. 岩浆囊阶段
  岩浆囊是火山底下充填着岩浆的区域,是地壳或上地幔岩石介质中岩浆相对富集的地方。一般视为与油藏类似的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高温流体,通常认为在地幔柱内,岩浆只占总体积的5%-30%。从局部看,可以视为内部相对流通的液态集合。岩浆是由岩浆熔融体、挥发物、以及结晶体组成的混合物。
  3. 从岩浆囊到地表阶段
  岩浆从岩浆源区一直到近地表的通路的上升,与岩浆囊的过剩压力、通道的形成与贯通、以及岩浆上升中的结晶、脱气过程有关。当地壳中引张或引张-剪切应力大于当地岩石破裂强度时,便可能形成张性或张-剪性破裂,如若这些裂隙互相连通,就可以作为岩浆喷发的通道。
  二,破火山口的形成
   1。破火山口型成时
  火山轻微爆发期间,岩浆升到火山主要裂口的顶部。
  2。下一阶段
   当喷发力量加强时,岩浆迅速回落到岩浆池的顶部。
   3。顶点
   在蒲林尼型或佩莱型火山喷发达到顶点后,岩浆回落到岩浆池顶部的下面,在过去支撑池顶的地方留下一个空间。
   4。塌陷
  一旦失去岩浆支撑,破火山口就陷入岩浆池,破火山口的底部会有更多喷发。
  三、火山喷发条件
  一个地方能否形成火山主要在于是否具备以下条件:
  1.部分熔融体的形成,必须有较高的地热(自身积累的或外边界条件产生的),或隆起减压过程,或脱水而减低固相线;
  2.岩浆在地壳中的富集,或岩浆囊形成的位置与中性浮力面的深度有关,而中性浮力面的深度又与地壳流变学间断面有关;
  3.岩浆囊中的物理化学过程,主要是结晶体、挥发物与流体的分额与相互作用,岩浆喷发起着促使、或抑制作用。地壳岩浆囊的存在起着拦截、改造地幔升上的岩浆的作用。它也是形成爆炸式火山喷发的重要条件。
  4.岩浆囊的存在对岩浆通道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构造活动产生的引张应力场是形成岩浆通道的主要原因。
  5.岩浆离开岩浆囊后的上升受到压力梯度与浮力的双重驱动。
2010-04-01 1:33 am
火山類型

(一)根據火山活動情況的分類

1、活火山(active volcano)

指現代尚在活動或周期性發生噴發活動的火山。這類火山正處於活動的旺盛時期。如爪吐島上的梅拉皮火山,本世紀以來,平均間隔兩二年就要持續噴發一個時期、我國近期火山活動以台灣島大屯火山群的主峰七星山最為有名。大陸上,僅6年在新疆昆崙山西段于田的卡爾達西火山群有過火山噴發記錄。火山噴發形成了一個平頂火山錐,錐頂海拔1000041米,錐高257461米,錐體底直徑656655米,錐頂直徑254688524米,火山口深9659885米。

2、死火山(extinct volcano)

指史前曾發生過噴發,但有史以來一直未活動過的火山。此類火山已喪失了活動能力。有的火山仍保持著完整的火山形態,有的則已遭受風化侵蝕,只剩下殘缺不全的火山遺跡、我國山西大同火山群在方圓約1230平方公里的範圍內,分布著99個孤立的火山錐,其中狼窩山火山錐高將近19000米。

3、休眠火山(dormant volcano)

指有史以來曾經噴發過‧但長期以來處於相對靜止狀態的火山。此類火山都保存有完好的火山雄形態,仍具有火山活動能力,或尚不能斷定其已喪失火山活動能力。如我國白頭山天池,曾于1327年和1658年兩度噴發,在此之前還有多次活 動。目前雖然沒有噴發活動,但從山坡上一些深不可測的噴氣孔中不斷噴出高溫氣體,可見該火山目前正處於休眠狀態。

應該說明的是,這三種類型的火山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休眠火山可以復蘇,死火山也可以“復活”相互間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過去一直認為義大利的維蘇威火山是一個死火山,在火山腳下,人們建築起許多的城鎮,在火山坡上開闢了葡萄園,但在公元26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高溫的火山噴發物襲佔了毫無防備的龐貝和赫拉古農姆兩座古城,兩座城市及居民全部毀滅和喪生。
2010-03-28 10:20 pm
火山是地下深處的高溫岩漿及其有關的氣體、碎屑從地殼中噴出而形成的,具有特殊形態的地質結構。火山可以分為死火山和活火山,一段時間內沒有噴發的活火山叫做睡火山(休眠火山)。另外還有一種泥火山,它在科學上嚴格來說不屬於火山,但是許多社會大眾也把它看作是火山的一種類型。火山爆發是一種很嚴重的自然災害,它常常伴有地震。因此火山噴發會對人類造成危害,但同時它也帶來一些好處。例如:可以促進寶石的形成;擴大陸地的面積(夏威夷群島就是由火山噴發而形成的);作為觀光旅遊考察景點,推動旅遊業,如日本的富士山。

火山的成因及分佈

板塊交界處火山的成因參見板塊、地震、中洋脊、熱點

板塊構造學說主張板塊的運動,是由於地球內部軟流圈的熱對流造成的。而當板塊互相推擠,密度較高的一邊會下降到另一邊下方,稱作隱沒,而發生隱沒的帶狀地區稱為隱沒帶或聚合性板塊交界。地底的高溫會將隱沒的板塊熔融,形成岩漿。岩漿藉由浮力緩緩上升,最後聚集成為岩漿庫,就是火山底部儲存岩漿的場所。而當岩漿中的氣體壓力累積到一個程度,火山就爆發了。例如:環太平洋地區的火山,大多為此種火山。 有些火山分佈在板塊的張裂性交界上,也就是兩個板塊分離的帶狀地區。在這種地區,高溫的地函物質會上升,形成海底火山山脈,稱作中洋脊。


熱點的移動形成火山島鏈還有一些火山並不位於板塊的交接處,例如美國黃石複式破火山口及夏威夷群島。火山學家稱這些火山是坐落於「熱點」上。目前熱點的作用機制尚不清楚,但科學家普遍認同熱點是由地函底部上升的「熱柱」造成。當板塊在熱點上做水平移動時,便有一連串的火山生成。這樣作用連續發生後,會造成一系列的火山島群,而離熱點越遠的火山其生成年代越老。


收錄日期: 2021-04-20 12:15:5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28000051KK004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