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意思SOS!!~~(10)

2010-03-28 6:04 pm
求題西林壁(蘇軾)和絕句(杜甫)的古詩意思

回答 (3)

2010-03-28 10:44 pm
✔ 最佳答案
以前答過,所以Copy番

解釋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 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裡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元豐七年(1084)春末夏初,蘇軾暢遊廬山十餘日,被廬山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揮毫寫下十餘首讚美廬山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郁郁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峰巒起伏,奇峰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中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這兩句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並成為人們廣為傳誦的警句。

在這裡,詩人透過雲霧的迷紗打算直接體認廬山本體。你看,他從橫裡看觀察,所得到的印象是道道山嶺;再從側面端詳,則是座座奇峰。無論是從遠處望,近處看,還是高處俯視,低處仰觀,所見景象全然不同。然而蘇軾並沒有象其他詩人那樣僅僅止於驚歎和迷惘,而是進一步地思索:人們所看到的萬千異態畢竟是局部景致,而並非廬山的本來面目。原因就在於遊人未能超然廬山之外統觀全貌,一味山間留連,“見木不見林”,自然難見其本象。

結尾二句,奇思妙發,整個意境渾然托出,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回味經驗、馳騁想像的空間。難道僅僅是遊歷山水才有這種理性認識嗎?小而言之,我們研討某個問題時,不是也有因為鑽牛角尖而陷入困境的嗎?我們從事某項工作時,不是有時也由於糾纏一些枝節而難以自拔嗎?大而言之,人們在認識客觀世界時,不是常常也有限於某一局部或某一方面的偏見而未能著眼於全局,把握不住客觀事物本質嗎?…… 這一切不都是由於當事者“身在此山中”,因而“不得廬山真面目”的結果嗎?這種種人生境遇與遊人看山不得其法何其相似啊!
【寫作背景】:
元豐七年 (1084) 蘇軾黃州往汝州,路出九江,遊廬山,在西林寺題壁。西林寺,是晉時僧人竺曇禪室,後建寺,名西林,宋太平興國年間改稱乾明寺。現存有一棟宇。
蘇軾寫廬山,不用他慣於縱橫馳騁的七古,卻將奇姿異態的廬山納入二十多字的絕句中,他沒沒有寫廬山的景色,只總括了遊山的觀感:它是多態的,還沒有認識它的真面目。詩人從認識廬山的面這一層上,提出了一個關於認識事物的帶有哲理性的問題,即是說,離開了客觀全面,凡是主觀片面,都不能認識事物的真面目。這首詩歷來被認為是哲理詩。

評析:
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好詩,是東坡第一次到杭州任通判時作的。東坡與西湖有緣,一生中曾兩度居此。第二度來杭州作太守的時候,曾美化西湖,將淤泥清除,在西湖當中築了一道長堤,堤上遍植桃花、楊柳。這道「蘇堤」不但解決了西湖淤泥之患,也增添了西湖的美感,真是這位大詩人神來之筆!單憑「若把西湖比西子,淡粧濃抹總相宜」的名句,東坡已夠資格作西湖的知音,何況他還是西湖的大功臣呢!題目是「初晴後雨」,著重的自然在前兩句,作者對於氣氛的轉變與控制把握得很好,尤其是虛字的運用,乃是七絕精髓所在。

2010-03-28 14:45:31 補充:
注釋

1.題西林壁:題詩在西林寺的牆壁上。
題:書寫。題壁,即寫在牆上。
西林:即西林寺,在廬山西北麓,始建於東晉,宋代改名乾明寺,是廬山著名 的古剎之一。
2. 橫看:正面看。視線在平面兩邊張望謂之橫看。
3. 嶺:沿一定方向橫向伸延的山體。
4. 峰:山的尖頂。
參考: me
2010-03-29 12:47 am
絕句 杜甫

兩個黃鸝1鳴翠柳2,一行白鷺3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4,門泊5東吳6萬里船。

注釋
1.黃鸝:即黃鶯,黃羽紅嘴,鳴聲婉轉動聽。鸝:○粵[黎],[lei4];○漢[lí]。
2.翠柳:翠綠的柳枝。
3.白鷺:水鳥名,白羽長足尖嘴,遷徙時列隊群飛。
4.窗含西嶺千秋雪:表示從窗口可以遠眺西邊的雪山。
含:容納。
西嶺:指岷山,座落在成都的西邊,故稱為西嶺。
千秋:千載,千年,年代久遠的意思。
千秋雪:指岷山海拔在冰點以上,故終年積雪。
5.泊:停船靠岸。
6.東吳:此泛指三國時代吳國的屬地,大約相當於今江蘇、浙江兩省東部地區。



兩隻黃鶯在翠綠的柳樹上鳴叫,成行的白鷺一直往青天飛去。

推窗遠望,可看到西嶺的千秋積雪。在門外,一艘遠從東吳駛來的船,

正好停泊在萬里橋頭。

http://hk.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7007041003944

2010-03-28 16:48:06 補充:
Hope can help u!
2010-03-28 6:17 pm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意思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游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峰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游山的體會。為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為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為廬山的峰巒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峰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游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啟迪我們認識為人處事的一個哲理 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裡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收錄日期: 2021-05-04 02:11:5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28000051KK0029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