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級樂理內容

2010-03-27 7:27 am
如題

想知道關於五級樂理的內容
仲想要有模擬試題

詳情d
我要考試
thxxxxx

回答 (2)

2010-03-27 11:58 pm
✔ 最佳答案
Q,五級樂理內容
答 :當你學習樂理知識時,D Miss/Sir時不時都會提供模擬試題給學生試做的,其實那些資料已足夠,五級樂理不是很難。
還有琴行都有不同年份的樂理模擬試題參考試題賣的,你想加強知識唯有去琴行買更實用。
以下有五級大致內容↓
在樂理一級至四級考試內容的基礎上,英皇樂理五級考試增加以下內容:
一、5/4、7/4、5/8、7/8等不規則拍子記號,和在這些節奏中的音符、休止符組合。還有在單拍子中的不規則分拍。
二、次中音譜號(以第四線為中央C的C譜號)。在四種譜號及本級課程範圍內的各種調號的樂譜中辨認音符,和把一段簡單旋律在不同譜號之間作八度移調。把一段為降B,A,或F調樂器創作的旋律在記譜音高和實際演奏音高之間作改寫(移調的方向和音程會在題目中說明)。把一段為SATB混聲組合創作的音樂在開列總譜和縮編譜之間作改寫。
三、直至六個升/降號的所有大調和小調,這些調的音階和調號。在任何音符之間構成的單、複音程。
四、在任何一個調之中辨認主、上主、下屬、屬等四個和絃中的53和63組合。在任何一個調之中辨認在屬音上面的64 53進行,和在其中的64和絃。用任何可行的記譜方法,為一段C,G,D或F調簡單旋律的終止式選擇適當和絃。
五、使用一個指定的開端、為一件指定的樂器(題目會提供幾個選擇)創作一段不超過八小節的簡短旋律,或(由考生自己決定)為一段指定詩句譜寫旋律。在旋律中須加上有關速度、力度、發音法等的適當演奏指示。
六、更多的技術用語和符號。辨認裝飾音,包括用正確的裝飾音符號代替在樂譜中實際寫出來的相關音符(但不會有反過來的題目)。至於有關一段為人聲或樂器創作的樂曲的題目則會包括:各種聲部和樂器的名稱、所使用的譜號、不同的樂器種類和它們的基本發聲原理;和一些在樂譜中觀察得到的特點,以測驗考生把理論知識應用在實際音樂中的能力。

提供的資料~僅作參考~
參考: yazhenxia體驗分享
2010-03-29 10:16 pm
如果想報考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六級或以上任何一樣樂器,那麼必須要完成「五級樂理」考試,並且考試及格,那麼,樂理是甚麼來的?簡單來說,樂理就是音樂的道理或理論。
為甚麼要學樂理?因為彈奏者所詮釋的是已化為符號的樂譜,在彈奏前必須懂得分析樂曲,這需要樂理知識輔助,熟悉樂理中各個符號、方式的流變,也有助於充分明瞭曲子的來龍去脈。
五級樂理學甚麼
先說五級樂理考甚麼,大致有以下內容:




i
計算拍子、補回小節線


ii
找寫混聲樂譜


iii
計算音程


iv
移調


v
基本音樂理論知識


vi
樂器認識


vii
基本和聲


viii
音階


ix
旋律創作


x
終止式
這些完全是最基本的音樂知識,這些知識是可以在詮釋樂曲時發揮,就像欣賞一件雕塑品,若能了解藝術家的創作過程、理念、材質、製法,所能領會的層次必和不知詳情的觀賞者不同。
五級樂理在香港
五級樂理,由於要考試及格才可報考高級樂器考試,在香港學習五級樂理可說是出現很怪的現象,因為香港社會風氣過份功利,部份學生不是為尋求更多音樂知識,而只是為了考試及格,結果為市面製造商機,出現大量「五級樂理課程」,甚至「五級樂理速成班」,完全只為了令學生考試及格,更甚的有家長想著「愈平愈好」,從不考慮質素,考試過後,學過的東西就完全忘記得一乾二淨。
筆者經常都會教學生五級樂理,但是給筆者看到現象,有些學生連音樂最基本的音階和調號,完全不懂得寫,上課態度不認真,回家又不溫習,有問題又不尋求原因,學習目的就只是為了考試及格。試問這樣就算考到五級樂理,對日後面對更深一層學習有幫助嗎?也許這就是香港教育制度帶來的禍害,對事情只懂生吞活剝,不但常常碰壁,其智慧也定必每況愈下。至於音階和調號難不難呢?其實不怎困難,在日常練習鋼琴或其他樂器,都有機會接觸的。
那麼,學五級樂理需要多長時間呢?以筆者的經驗,大約半年左右,每星期上課四十五分鐘已經很足夠,學習每樣課題都需要時間吸收,有問題要對症下藥,亦要了解運行的規律。至於何時開始會較適合呢?大約樂器程度達四級以上,就可以學習五級樂理。每年每逢二月、六月、十月將會舉行樂理考試,以多年所見,十月是最多考生的,是因為七月及八月是暑假,不少學生趁著暑假的空閒學習,九月開學學校功課未至最繁重階段,所以五級樂理舊試題在暑假隨時搶購一空;六月則是最少考生的,原因是六月接近學校期終試,一般情況下,筆者都會事先詢問家長及學生是否能夠兼顧,才決定報考六月。


收錄日期: 2021-04-16 23:30:0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26000051KK0165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