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您好,關於您的問題,大強提供資料給您參考:
您所問: 「無為有處有還無」 整句個字是什麼意思?
您所問的是出自紅樓夢.第一回:「與道人竟過一大石牌坊,上書四個大字乃是『太虛幻境』,兩邊又有一副對聯,道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書中第一回說,當年姑蘇(現在蘇州)城閶門外十里街仁清巷葫蘆廟旁住著一位鄉宦甄士隱。此人擺脫名韁利索的員絆,在家裡過著與世無爭、逍遙自在的小康生活。一日午睡,在夢中遇見一僧一道(即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有幸在他們手中見到那塊頑石(通靈寶玉),又不知不覺地隨著僧道到了「太虛幻境」,見到了石牌坊上這副對聯。
佛教和道教是來歷不同的兩種宗教。曹雪芹有意讓和尚與道士同行,明顯地帶有調侃的意味,以增加小說的幽默感。況且用了「太虛」、「茫茫」、「渺渺」字樣,就明明告訴讀者這是憑空虛擬的「假語村言」。
但是這種虛擬有它的根據,就是佛道兩教都對社會人生抱著虛無否定的態度,認為世人對物質、精神生活的追求,以及由此導致的擾攘紛爭,全是虛幻無意義的,只有清淨無為,靠精神力量去尋求精神的解脫——成仙成佛,才是有意義的。這副對聯就反映了這種崇尚虛無的理論。
佛家的觀點認為,世上萬事萬物,就其現象說似乎是真,是有;就其本質說是假,是無。前者是世俗人的看法,所以稱為「俗諦」;後者才是真理,所以稱為「真話」。這副對聯就是本著這種唯心的理論來嘲笑世俗人的。它隱含的意思是:社會上的人們慕富厭貧,為名為利,勞力勞心,強爭苦奪,就是把假的誤認為是真的,把真的反而當成了假的;把虛無誤認為是實有,把實有反而當成虛無。
曹雪芹要批判否定他所厭惡的那個社會現實,不可能有更先進的理論,而佛道兩家也是否定現實社會的,就自然成了曹雪芹現成的理論武器。須要辨明的是,作者並不是要通過其著作來宣揚宗教教義,而是根據他的需要把某些宗教觀念拿來為我所用。
《紅樓夢》中的真與假,是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話題,作者頻頻用直述和諧音的方式提示讀者注意。小說開篇作者自云,「因曾經歷一番夢幻之後,故將真事隱去……用假語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來」,然後便引出甄士隱(諧「真事隱」)、賈雨村(諧「假語村」)兩個人物。太虛幻境門口的一副對聯寫的是「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作者一再提及的真與假,涉及了創作中故事情節與生活素材的關係,但更重要的是,反映了作者對社會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人生世事,真真假假,瞬息萬變,無常變幻,確實令人難於捉摸。同時,曹雪芹的個人遭際,更加深了他在這方面的思考,他經歷了抄家慘禍,一下子由富貴跌入貧賤,在這種沉重打擊之下,曹雪芹不禁會產生禍福莫測、命運難以把握的感慨。「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正是作者這種深深的人生喟歎與感傷的曲折表達。
http://www.neogame.com.tw/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3409
http://www.chiculture.net/0420/html/b07/0420b07.html
資料整理與個人淺見提供,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