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看法

2010-03-23 2:10 am
你對愚公移山有甚麼看法?(250字)

回答 (6)

2010-03-29 11:36 am
✔ 最佳答案
愚公移山實為比喻之手法!!!!!!
証明凡事只要恒之而久皆能成事!!! 但相對要付出極大代價呢!!!!好像愚公移山的理論的確是真的! 但老實說愚公要多少代才能移到座山呢? 總共最少10餘代而那10餘代人要世世代代都要一邊糊口一邊幹粗活,但這種精神很適合做一些大事情正所謂前人捱苦後人享福也! 但真的那前十代人都要有大無畏之犧性精神。就變成付出和結果的比例是否正常就因人而異,其中還包含了家族精神。在古代家族傳承本是否常事,但近代來說愚公移山就係一件難事了,因為近代年青人都以自我和夢想為主所以愚公之志多少後人能為之,則不想而知也!!但在一個國家來說實該有愚公移山之志!好像香港咁都經歷數代政府移山填海才有今天的新土地面貌也。
2010-04-04 5:56 am
-愚者心態
:愚人為了行進的便利,發奮移山,後來與智者爭執,不惜花費自己的活力移山,剛開始確是充滿自信。
-智者心態
:智者向愚人發表自己的意見,是心靈上參與的做法,即使行動上沒有一起移山,內容上沒有完全贊同,但這次交流,充分表現出智者批評愚公移山的善意。
-愚者的成功
:也許愚者不是親身移山,那麼我是靠電腦、其他工具給你資訊的,不是我給你資訊。理論上,愚公的做法是成功移山的。愚者與智者有著平等機會去成功。
2010-04-03 2:13 am
門前有山,搬屋咪得囉!
搬屋點都比搬山易:p
2010-03-30 7:03 am
愚公移山,是《列子·湯問》里的一篇文章,作者為戰國的列禦寇,敘述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
原文: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結論:神話傳說中欲移太形、王屋二山的老人(愚公)。用以比喻看似愚笨,實則具有堅忍毅力,不怕挫折的人。做人如是,修學亦如是,才有成功之日。
(宋)˙辛棄疾˙玉樓春˙青山不會乘雲去詞:「青山不會乘雲去,怕有愚公驚著汝。」
(清)˙黃宗羲˙張蒼水墓誌:「愚公移山,精衛填海,常人藐為說鈴,聖賢指為血路也。」
參考: 愚公移山/ 鐵柱成針/ 維基百科
2010-03-25 9:11 am
禺公移山,不自量力,不務正業,不知變通,禍及子孫,破壞自然,權威惡習,荒誕神話
2010-03-23 7:42 am
原應是禺公移山.
夸父, 又名禺公, 意為猴王, 山海經中之巨人, 有不屈不撓逐日之故事. 有人稱其為不自量力者.
而陶淵明對他的讚歌:
夸父誕宏志,乃與日競走。俱至虞淵下,似若無勝負。
神力既殊妙,傾河焉足有。餘跡寄鄧林,功竟在身後!
禺公移山可能是夸父其他事件之民間世俗化寓言.
世俗人和 陶淵明 對夸父的兩種評語, 就正如民間故事中對愚公一樣.

*
古印史詩 羅摩衍那 記載, 有猴王 哈努曼 移山建橋戰魔王的傳說.
此橋傳說就是現今斯里蘭卡通往印度, 不明來歷之海底巨橋.
羅摩橋 ( 內含衛星照片 ) http://zh.wikipedia.org/zh-hk/%E7%BE%85%E6%91%A9%E6%A9%8B


2010-03-23 13:35:31 補充:
本人認為禺公移山的故事來源是印度的哈努曼. 一個不屈不朽, 與惡勢力作戰的英雄.


收錄日期: 2021-04-29 19:27:2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22000051KK0095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