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句子語譯 - 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藝術》

2010-03-19 1:16 am
試語譯以下的句子,若能附以解釋則更好。

1. 孔子說:「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

2. 孟子說:「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謂聖。」

3. 《荀子》裡有一段記載:「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大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洸洸乎不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百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必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絜,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

4. 「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

5. 清人張潮說:「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蓮令人淡,牡丹令人豪,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以上句子出現於韋政通《中國文化概論.藝術》。

回答 (1)

2010-03-20 3:28 am
✔ 最佳答案
1)孔子說:"志向在道,根據在德,憑籍在仁,活動在禮\樂\射\禦\書\數六藝之中.孔子說 的“道”就可理解為天道和人道,教我們立志,也是最高的目的。思想志於道,行為要依據德行,是為人處世的行為.道與德如何發揮,在於對人對物有沒有愛心。這是仁的發揮。“依於仁”然後才能“遊於藝”。 人生把道、德、仁、藝這四種文化思想作為生活處世的準繩.

2)孟子在《盡心下》一文談到:“可欲之謂善,有諸已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之謂神。”
孟子說:“值得喜愛的叫'善',自己確實具有'善'就叫'信','善'充實在身上就叫'美',既充實又有光輝就叫'大',既'大'又能感化萬物就叫'聖','聖'到妙不可知就叫'神'。
孟子認為美的人必須具有仁義道德的內在品質,並表現充盈於外在形式。所謂“充實”,指的是個體通過自覺的努力,把其固有的善良之本性“擴而充之”,使之貫注滿盈於人體之中。 “充實”之所以能成為美,在於它能使人的外在形體“生色”,給人以美感。在這裡孟子把人格的美看作是個體人格中實現了的善,即人格的美包含著善,又超過了善,從而深刻地發展了孔子的關於美與善的內在一致性的思想。

3)孔子觀賞東流之水。子貢向孔子發問說:“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賞,是為什麼?”孔子說:“流水浩大,普遍地施與各種生物而彷彿無為,好像德;它流動起來向著低下的地方,彎彎曲曲一定遵循流動的規律,好像義;它浩浩蕩盪無窮盡,好像道;如果掘開堵塞使它通行,它迴聲應和原來的聲響,奔赴百丈深谷也不怕,好像勇;注入量器時一定很平,好像法;它注滿量量器後不需要刮平,好像正;它溫軟地可以到達所有細微的地方,好象(明)察;各種東西在水里出來進去,便鮮美潔淨,好像善於教化;它經歷萬千曲折也一定向東流去,好像志。所以君子看見大水一定要觀賞它。”

2010-03-19 19:33:42 補充:
4)斯,這樣;夫,語氣助詞,沒有實際意義這句話的意思是:過去的就像這樣過去了,不管白天黑夜(都不會停留感嘆時間流逝,不會為任何事物停留,也永不會再回來

5)梅令人高,蘭令人幽,菊令人野,蓮令人淡,春海棠令人艷,牡丹令人豪,
蕉與竹令人韻,秋海棠令人媚,松令人逸,桐令人清,柳令人感。

1高:高潔不俗。2幽:幽雅文靜。3野:野趣橫生。4韻:情趣韻味。5清:清純高遠。6感:情思感動。7淡:澹泊。8豪:豪情。

愛梅的代表人物,如梅妻鶴子的林逋(林和靖),象徵品格清高的隱士;
愛菊的代表人物,如採菊東籬下的陶潛,象徵人格的高潔;
愛蓮的代表人物,如北宋五子之一的周敦頤,象徵出淤泥而不染的節操。
參考: 不能盡錄


收錄日期: 2021-04-28 23:38:41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18000051KK00980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