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來」甚深。應如何切入?

2010-03-16 11:23 pm
「如來」甚深。應如何切入?
求教高明。

回答 (4)

2010-03-25 10:48 am
✔ 最佳答案
要切入「如來」必先學佛理。「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刼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經》離相寂滅分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其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靜、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年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有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是、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相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無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邊無量功德。

甚深,是謂: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從聞思修入戒定慧。多聞是修慧,持戒是修福。他真的在修慧、修福,但是有傲
慢心,而且放逸。這種嫉妒傲慢,將來生到阿修羅、羅剎、鬼道享福。修羅道就是這類業因而生的。阿修羅福報很大,嗔恚嫉妒心更增長,造業就更重,死後墮落地
獄。這是佛家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行,修福修慧,第二世享福造惡,第三世墮落。人天福報尚且墮落,何況修羅、羅剎,墮落魔道。我們好心來學佛,最後學
成了魔,冤枉不冤枉!佛與魔的區別,佛心清淨慈悲,魔心傲慢嫉妒。兩者都是多聞,都是持戒,都是修苦行,都是少欲知足,果報一是成佛,一是成魔。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以上是:上淨下空法師之開示!

世論是世間的言說,可以用,不能貪著,否則道業就產生障礙。淨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生
於東晉時代,與中國的兩大文學家,陶淵明、謝靈運同時代。他在廬山建蓮社,歡迎陶淵明,而不歡迎謝靈運。因為謝靈運貪著世論,喜歡詩詞歌賦,這與道業相妨
礙。詩詞歌賦都是生於感情,佛法是要將感情轉成智慧。謝是很重情感的人,慧遠大師很尊重他,但是不歡迎到道場共修,免得擾亂別人。

「菩提」是正覺,真正幫助我們覺悟的典籍、言論,我們肯定它。儒家的「經」是幫助我
們開智慧的,「史」是幫助我們長見識的,所以經史是正說。四庫的「集部」就是世間言說,屬於文藝,抒發感情的、欣賞的。佛法重智慧,而不重感情。

欲證得如來,先要了明菩薩行,再契入如來.....>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淨空法師宣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諸佛教。




2010-03-25 02:57:13 補充: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
淨空法師講述

這十種心非常重要,即是發菩提心的具體落實。於是我就將《大寶積經》的這段經文查出。全經共有兩卷,經文很長,我仔細看了兩遍,覺得非常重要,世尊將現代學佛的四眾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毛病,一一指出,的確是現代修學救命的一部經典。‧‧‧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般若文海........彌勒菩薩

2010-03-25 16:46:36 補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
佛以無上妙智慧,觀一切眾生,知其器大小不同,故以方便智說方便法,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可知如來說法,是應機而說,對症投藥,並無一定言說也!道本無言,非言丕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佛說金剛經,是說如來心法,以斷疑生信為主,以離相為宗,以無住為體。真空之妙,並不在言語形跡間,實不得已而言也!
學佛須從根本做起,要做一個完人,必先明白做人道理,從實踐中,行功培德。慈悲起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要著功德相。無為自化,點點滴滴都是功德!感謝~! ~~!
參考: 信受奉行/信願行證
2010-03-22 6:13 pm
如就是有如好似
有來似無來
無來似有來
無來無去
有來有去
變化萬千
顧名如來甚深
如來同如去
2010-03-21 8:28 pm
老實如法修行,一點、一點地切入。(本有之性。以歲月磨之。無不悟者。)

參考:

宗統編年卷之二十四

靈隱遠召對宣德殿。

正月二十日。遠召對於宣德殿。賜坐。問如何免得生死。曰不悟大乘道。終不能免。曰如何得悟。曰本有之性。以歲月磨之。無不悟者。......

祝君修持諸佛正法順利。^_^

南無阿彌陀佛......唵 嘛 呢 唄 咩 吽......

2010-03-21 12:28:48 補充:
建議閣下以般若智切入!
願閣下與一切眾生修持諸佛正法無礙。^_^
南無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南無阿彌陀佛......


參考:
六祖法寶壇經淺釋
宣化上人講述

善知識。迷人口說。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善知識。心量廣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應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來自由心體無滯。即是般若。

迷人但知口說,而不實行。有智慧的人就真正躬行實踐,而不作口頭禪的把戲。又迷人空心靜坐,什麼也不想,就說這就是「大」了。這一等人落於頑空,不可與之交談,因他是邪知邪見,而非正知正見,故不要理會他。

大師又說:「各位都是很有智慧的人!心量的廣大是周遍法界,而法界是無所不包。心的用是了了分明,如鏡子照物,物來則照,物去則空;它的應用便知一切,知一切即是一,一即是一切,它知自性能生萬法,萬法返歸自性。自性是去來自由,心的本體是沒有滯塞不通。沒有不通就是明瞭一切,而不愚癡,這就是般若。」

善知識。一切般若智。皆從自性而生。不從外入。莫錯用意名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心量大事不行小道。口莫終日說空心中不修此行。恰似凡人自稱國王。終不可得。非吾弟子。

善知識!一切般若都是從自性而生,並非從外而來,莫向外馳求,故不要錯用你的心意,這就叫做自己會用真心了。一樣若真了,則樣樣都真。心量是廣大的事情,它不走小路的。

六祖大師恐怕人著到空上,故又說:「你不要整天說空!空!般若!般若!而心裡不修此般若行。這就像普通老百姓自封為國王一樣。這種人始終是得不到自性的,也不是我的徒弟,因不聽教。教他不要著空,他偏要著空;教他不要著有,他偏要著有;教他不要有淫慾心,他仍不斷淫慾心。他說:『沒關係,慢慢來。』這種人不是我的弟子!」

善知識。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處所一切時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絕。一念智即般若生。世人愚迷不見般若。口說般若心中去常愚。常白言。我修般若。念念說空不識真空。般若無形相。智慧心即是。若作如是解。即名般若智。

究竟什麼叫「般若」呢?「般若」是梵語,在唐朝中國話就叫智慧。在所有的地方,任何時候,念念明明瞭瞭,念念不迷,念念沒有無明,常用智慧處理一切事,這就是修智慧行門。你若一念愚癡,般若就斷絕。這斷絕是個比喻,並非真正的智慧斷絕了,因為真正智慧是不生不滅,那怎會斷絕呢?意謂在愚癡時,般若不現前。若是不迷不愚癡,這時就般若生。例如人說喝酒抽煙是不好的,吃迷魂藥是不應該的,但你不相信,這就叫般若絕。有智慧的人怎會這樣呢?若有人告訴你喝酒抽煙、吃毒藥是不好的,就趕快改,這就是般若生。愚癡的人,就是明知不對,但還要試一試。

世間的人都愚癡得不得了,不只一個人,而是多數人都愚癡,他自己不知般若,往往口裡說智慧,而心常做愚癡事。這就是不該做的,而他去做了。他常自己說我修行智慧,念念說空,就是般若。在般若有二十種的空門,要空一切。可是他不知真正的空,雖經教懂一點,咒會持幾句,經會念幾句,但自己毛病仍不改,這就是口頭禪。天天說空,而不知改自己毛病。真空是要把無明、毛病習氣完全空了,要把你不明白,儘做糊塗事的行為都空了。

般若是沒有形相,它無長短方圓,或青黃赤白黑。心生智慧而沒有無明,智慧是明明瞭瞭,能知是法非法。你若是能有這樣的見解,這就是般若智。

何名波羅蜜。此是西國語。唐言到彼岸。解義離生滅。著境生滅起。如水有波浪。即名為此岸。離境無生滅。如水常通流。即名為彼岸。故號波羅蜜。

「波羅蜜」是印度語,中國話就叫「到彼岸」。若解釋明白就是離開生、離開滅,沒有生滅了。何謂「彼岸」?它是對此岸而說的,此岸就是生死,彼岸是涅槃。在生死涅槃中間經過些什麼呢?經過煩惱的大海。煩惱似海,因有煩惱,故有生死。若斷煩惱,那麼,生死就是涅槃,涅槃就是生死。若無煩惱,有生死也就沒有生死了。我們為何在這裡受生死?就因有煩惱。為何有煩惱,就因有無明。但何謂無明呢?就是你不明白的事,若你知道,你有所明白了,此即是般若。

若著到境上,就有生滅。涅槃像水,本無波浪,但風一來就有波浪。風即無明,波浪就是煩惱。若不著境就像水無波浪,沒有波浪就絕生死;我們應該在此地用功夫。你說我心裡有很多雜念,那雜念就是波浪。若沒有波浪,生滅就了了。生滅沒有,生死也就了了。有生滅就名此岸。離開境界就無生滅,就像水常運行不息,「通流」即智慧光明遍照,這就叫彼岸,所以叫波羅蜜。

這一段經文很有用,你若能用些功夫研究明白,一生可受用無窮。

善知識。迷人口念。當念之時有妄有非。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



2010-03-21 12:46:06 補充:
請再參考:《禪關策進》

楚山琦禪師解制

[1104a27] 諸大德九十日中。還曾證悟也無。如其未悟。則此一冬。又是虛喪了也。若是本色道流。以十方法界為箇圓覺期。莫論長期短期。百日千日。結制解制。但以舉起話頭為始。若一年不悟。參一年。十年不悟。參十年。二十年不悟。參二十年。盡平生不悟。決定不移此志。直須要見箇真實究竟處。方是放參之日也○如未能言前契旨。但將一句阿彌陀佛。置之懷抱。默默體究。常時鞭起疑情。這念佛的是誰。念念相續。心心無間。如人行路到水窮山盡處。自然有箇轉身的道理。[囗@力]地一聲。契入心體。

[1104b11] 評曰。舉起話頭為進期。真實究竟為出期。當牢記取。
2010-03-17 6:01 am
如者實也,要學如來,就是要學習觀世上的事事物物的真實相,真實相就是夢幻泡影。

切入者即是切斷我們的己見,而進入實相。學習者,或者先來多讀經及聽經。


收錄日期: 2021-04-11 16:08:4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16000051KK00748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