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要切入「如來」必先學佛理。「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刼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金剛經》離相寂滅分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其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靜、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實相者、則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受持、不足為難、若當來世、後五百年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則有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是、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
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人相、眾生相、壽相相。
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無有住、則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
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則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邊無量功德。
甚深,是謂: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
從聞思修入戒定慧。多聞是修慧,持戒是修福。他真的在修慧、修福,但是有傲
慢心,而且放逸。這種嫉妒傲慢,將來生到阿修羅、羅剎、鬼道享福。修羅道就是這類業因而生的。阿修羅福報很大,嗔恚嫉妒心更增長,造業就更重,死後墮落地
獄。這是佛家講的「三世怨」,第一世修行,修福修慧,第二世享福造惡,第三世墮落。人天福報尚且墮落,何況修羅、羅剎,墮落魔道。我們好心來學佛,最後學
成了魔,冤枉不冤枉!佛與魔的區別,佛心清淨慈悲,魔心傲慢嫉妒。兩者都是多聞,都是持戒,都是修苦行,都是少欲知足,果報一是成佛,一是成魔。失之毫釐,差以千里。以上是:上淨下空法師之開示!
世論是世間的言說,可以用,不能貪著,否則道業就產生障礙。淨宗第一代祖師慧遠大師,生
於東晉時代,與中國的兩大文學家,陶淵明、謝靈運同時代。他在廬山建蓮社,歡迎陶淵明,而不歡迎謝靈運。因為謝靈運貪著世論,喜歡詩詞歌賦,這與道業相妨
礙。詩詞歌賦都是生於感情,佛法是要將感情轉成智慧。謝是很重情感的人,慧遠大師很尊重他,但是不歡迎到道場共修,免得擾亂別人。
「菩提」是正覺,真正幫助我們覺悟的典籍、言論,我們肯定它。儒家的「經」是幫助我
們開智慧的,「史」是幫助我們長見識的,所以經史是正說。四庫的「集部」就是世間言說,屬於文藝,抒發感情的、欣賞的。佛法重智慧,而不重感情。
欲證得如來,先要了明菩薩行,再契入如來.....>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淨空法師宣講"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諸佛教。
2010-03-25 02:57:13 補充: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
淨空法師講述
這十種心非常重要,即是發菩提心的具體落實。於是我就將《大寶積經》的這段經文查出。全經共有兩卷,經文很長,我仔細看了兩遍,覺得非常重要,世尊將現代學佛的四眾弟子在日常生活中所犯的毛病,一一指出,的確是現代修學救命的一部經典。‧‧‧
彌勒菩薩所問經要義......般若文海........彌勒菩薩
2010-03-25 16:46:36 補充: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序
佛以無上妙智慧,觀一切眾生,知其器大小不同,故以方便智說方便法,八萬四千法門,對治八萬四千煩惱,可知如來說法,是應機而說,對症投藥,並無一定言說也!道本無言,非言丕顯,言有不達,道無以明。佛說金剛經,是說如來心法,以斷疑生信為主,以離相為宗,以無住為體。真空之妙,並不在言語形跡間,實不得已而言也!
學佛須從根本做起,要做一個完人,必先明白做人道理,從實踐中,行功培德。慈悲起捨!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不要著功德相。無為自化,點點滴滴都是功德!感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