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1841 年 1 月 25 日
英軍在港島西北部佔領峰登陸。次日,艦隊司令官伯麥率海軍陸戰隊舉行儀式,
正式佔領該島。
1841 年 6 月 7 日
英國駐華商務監督義律宣布香港為自由港。
1842 年 8 月 29 日
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正式割讓香港島。
1843 年 4 月 5 日
維多利亞女王頒布了《英王制誥》,宣布設置「香港殖民地」。
1847 年 5 月 31 日
九龍城工程竣工。
1860 年 10 月 24 日
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割讓九龍。
1863 年
薄扶林水塘第 1 期工程竣工。
1865 年 3 月
匯豐銀行在香港成立。
1868 年
華商南北行公所成立。
1872 年 2 月 14 日
華人慈善團體東華醫院落成啟用。
1874 年 2 月 4 日
《循環日報》創刊。
1874 年
甲戌風災,死亡數千人。
1878 年
華人慈善團體保良局成立。
1882 年
香港電話公司設立。
1887 年 10 月 1 日
香港西醫書院建立。
1888 年 5 月
山頂纜車通車。
1890 年 12 月 1 日
電力公司開始向港島供電。
1894 年
大瘟疫,死亡 2,000 餘人。
1895 年 2 月 21 日
香港興中會成立。
1895 年 10 月
孫中山以香港為基地,發動廣州之役。
1896 年 1 月
華人商會中華會館成立。
1898 年 6 月 9 日
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了沙頭角海至深圳灣最短距離直
線以南、界限街以北廣大地區、附近大小島嶼 235 個以及大鵬灣、深圳灣水域,
為期 99 年。
1900 年
香港華商公局成立。
1904 年
筲萁灣至堅尼地城電車通車。
1905 年 10 月
中國同盟會香港分會建立。
1906 年
丙午風災,漁船、貨艇被毀 1,052 艘,47 艘輪船受損,從海中撈出屍體 1,088 具。
1911 年
九廣鐵路全線通車。
1913年
黎民偉與美國人聯合創辦了香港第一間電影製片公司--華美製片公司。
1918 年
馬場大火,死亡 600 餘人。
1922 年 1 月
香港海員舉行大罷工。
1925 年 6 月
省港大罷工爆發。
1927 年 2 月
魯迅赴港講演。
1938 年 6 月
保衛中國同盟在香港成立。
1941 年 12 月 8 日
日軍進攻香港。
1941 年 12 月 25 日
港督楊慕琦與日軍簽訂《停戰協定》,英軍投降。
1945 年 8 月 30 日
英軍從日軍手中接收香港。
1948 年 1 月
港府強行拆除九龍城民房,釀成九龍城事件。
1949 年 11 月 9 日
中國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員工在香港起義。
1953 年 12 月 24 日
石硤尾大火,一夜之間,六條村木屋化為灰燼,五萬災民無家可歸。
1955 年 8 月
九龍李鄭屋村發現東漢古墓。
1956 年 10 月
台灣特務分子發動九龍暴亂。
1959 年
港產品在香港出口貿易的比例上升到 70 %,超過轉口貨物的比重。
1960 年 11 月 15 日
寶安縣與港府簽訂供水協定。
1962 年
內地向港澳供應鮮活冷凍商品的三趟快車開行。
1962年
颶風溫黛造成 130 人死亡,600餘 人受傷,75,000 人無家可歸。
1963 年
香港出現 60 年來最嚴重的水荒,全港水塘存水僅夠 43 天食用。 從 1 月起,每天供水 4 小時。 6 月 13 日起,改為每隔 4 天供水一次,每次 4 小時。
1965 年 3 月 1 日
東江-深圳供水首期工程竣工,當年向香港供水 6,000 萬立方米
1967 年 3 - 7月
在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潮影響下,香港左派組織「反英抗暴」活動,遭港府鎮壓。
1967 年
香港電視廣播公司開業。
1972 年 8 月 3 日
香港海底隧道通車。
1980 年 2 月
香港地下鐵路正式通車。
1980 年 7 月 7 日
香港聯合交易所註冊成立。
1983 年 10 月 17 日
香港開始實施聯繫匯率制度。
1984 年 12 月 19 日
中英兩國政府首腦在北京正式簽署中英兩國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
1985 年 7 月
匯豐銀行總部新廈啟用。
1989 年
中銀大廈落成。
1994 年 5 月
中國銀行開始發行港幣鈔票。
1990 年 4 月 4 日
全國人大七屆三次會議審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
1997 年 6 月 30 日午夜
中英兩國香港交接儀式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
1997 年 7 月 1 日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宣告成立。董建華出任首任行政長官。
2002 年 7 月
政府推行「高官問責制」。政府將原來 16 個政策局合併為 11 個,亦將最高層的官員: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律政司司長和所有政策局局長等,改以合約聘用形式,列入「問責制」範圍。除統領所轄部門外,問責官員須要為政策作出推介,並進入行政會議直接參與政策的制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