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四條宋朝的中史評論題(最佳者40分)

2010-03-14 10:54 pm
根據宋朝的資料解答題目,100-150字左右。
答得愈多題目者會提升被選最佳解答的機會率;
字數過多/過少可能會減少被選最佳解答的機會率。

1.你認為是內在因素還是外在因素導致北宋滅亡?
  試抒己見。

*內在因素包括:中央集權、重文輕武、變法>黨爭等
 外在因素包括:外患(遼、西廈、金)等

2.如果上下一心,南宋有機會成功北伐嗎?為什麼?
  為什麼最後還是以失敗告終呢?

3.北宋因採取「以夷制夷」政策而亡國,你認為南宋
  在外交上有沒有重犯北宋的錯誤?為什麼?

4.若說聯金滅遼的政策是導致北宋滅亡的主因,你會
  同意嗎??試抒發你的意見。

回答 (2)

2010-03-18 10:15 pm
✔ 最佳答案
1.
內在因素,這是無庸置疑的。北宋有三冗,分別是冗員、冗兵、冗費,而造成這積弱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因為宋重文輕武、強幹弱枝的方針矯枉過正所致。由於重文輕武,因此大量擴充文職官員,出現冗員問題,而且俸祿開支龐大,又產生冗費問題。另外,因強幹弱枝,更戍法使軍隊戰鬥力低下,對外屢次戰敗,巨額歲貢亦由此而來。因此外在因素實際亦因內在因素而起,北宋滅亡是根源於自身的治國方針出錯。

2.
這個"上下一心"如果還包括積極改善南宋內治,那麼北伐是有可能成功的。當時北伐失敗,不單是皇帝及部份官員妥協態度強硬的問題,實際上南宋的經濟、軍事實力也過於低下,難以成功擊敗金人。從北宋而來的三冗問題基本上並無改善,在國用不足、軍力衰弱的情況下北伐自然失敗。

3.
有。北宋南宋其實同樣採取議和的外交態度,而正因這種態度,使外族看破宋無論在軍事、政治、經濟上也是相當的不堪。多條的和約使宋國威盡失,這些外族(金、遼、蒙古)自然屢次對宋進犯,最終由金滅北宋、蒙古滅南宋了。

4.
不同意。北宋會滅亡,主因是政治腐敗,即使有遼夾在宋與金之間,北宋也必定亡於外族。北宋政治腐敗的程度非常嚴重,當時哲宗即位後,朝中的黨爭加劇惡化,手握大權的章惇、蔡京,無所不用其極地掛斥異己,對國事豪無建樹,積弱之局無法紐轉,以致最後金南下攻入汴京時,欽宗降而北宋亦告滅亡。
2010-03-16 2:05 am
1.朝廷架構膨脹和軍人數目龐大,形成財政上非常拮据,同時因以經濟手段解決邊患,常要向外族贈送,消耗了大量財富。

黨項人李元昊於大慶三年(1038年)獨立稱帝,建立西夏後,宋夏之間爆發了數年的戰爭,宋軍屢戰屢敗,導致了重熙增幣。爾後仁宗任用范仲淹、呂夷簡、富弼、包拯、韓琦等能臣推行慶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國家進入建國以來最繁榮的階段。但是一些守舊派人物指稱這些改革派官吏拉幫結夥,互相吹捧,是為朋黨。由於仁宗一向最厭惡結黨營私,這些改革派官僚後來多被貶為地方官。短暫的慶曆新政就此結束。

英宗死後,他的長子神宗即位。神宗在位期間,宋朝初期制訂的制度已經產生諸多流弊,民生狀況開始倒退,而邊境上遼和夏又虎視眈眈。神宗因此銳意改革。神宗啟用著名改革派名臣王安石進行朝政改革,將其任命為參知政事。王安石推行的新法包括均輸、青苗、免役、市易、保甲、保馬、方田均稅等。但是,新法的實行遭到了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對新法強烈反彈。加上全國天災不斷,神宗的新法實行的決心也有所動搖。熙寧七年,華北大旱,一名名叫鄭俠的官員向神宗上呈一幅流民圖,圖中景象慘不忍睹,神宗因此受到極大震撼。第二天神宗就下令暫罷青苗、方田、免役等十八項法令。儘管這些法令不久之後得到恢復,但神宗與王安石之間已經開始不信任。熙寧七年四月,王安石第一次被罷相,出知江寧府。後來變法派中的官員呂惠卿肆意妄為。王安石因此回京複職,但是他依然受到保守派的堅決阻撓。熙寧九年六月,王安石長子去世,王安石借機堅決求退,神宗於十月再次罷免王安石的相位,此後王安石便不問世事。

高太后信用以司馬光為首的舊黨,並冷落哲宗,結果引發嚴重的新舊黨爭,是為元祐黨爭。哲宗親政後,貶斥舊黨,信用新黨,變法事業因此得到了持續。

徽宗不理朝政,政務都交給以蔡京為首的六人。蔡京以恢復新法為名大興黨禁,排斥異己。蔡京即位次日,就下達了一個禁止元祐法的詔書。此即謂元祐奸黨案。正直的大臣因此全被排斥出政治中心。

因此北宋因內在因素導致滅亡。

2.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08:45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14000051KK00844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