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文運動的始末

2010-03-15 1:18 am
我要多一點的資料

謝謝

回答 (4)

2010-03-15 4:40 am
✔ 最佳答案
新文化運動為20世紀早期中國文化界中,由一群受過西方教育(當時稱為新式教育)的人發起的一次革新運動。1919年5月4日前夕,陳獨秀在其主編的《新青年》刊載文章,提倡民主與科學(德先生與賽先生),批判傳統純正的中國文化,並傳播馬克思主義思想;一方面,以胡適為代表的溫和派,則反對馬克思主義,支持白話文運動,主張以實用主義代替儒家學說,即為新文化運動濫觴。在這一時期,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成為新文化運動的核心人物,這一運動並成為五四運動的先導。

起因與背景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thumb/b/b7/%E8%A2%81%E4%B8%96%E5%87%AF%E7%A5%AD%E5%AD%94.jpg/200px-%E8%A2%81%E4%B8%96%E5%87%AF%E7%A5%AD%E5%AD%94.jpg


1914年9月28日,袁世凱率領百官在孔廟祭孔。
1911年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體制,以服侍帝王為己任的儒家集團也土崩瓦解。面臨這一危機,以康有為、嚴復、陳煥章為首的一部分保守知識分子儘力保護國粹,併發送了一場請定孔教為國教的請願活動。從清朝舊官僚搖身變為中華民國大總統的袁世凱,也意欲稱帝,他在文化方面實行的一個步驟,就是抬出「尊孔復古」的口號,為自己製造洪憲帝制的輿論、文化基礎。由於1911年的辛亥革命不僅成功地推翻了君主專制,也將「民主」、「共和」這一思想深入人心。因此袁世凱此一舉動遭到了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狙擊。
新文化運動能夠發生,有賴於言論自由的大環境。從1912年民國建立,到國民黨1927年開始「訓政」,中國言論空前自由。1927年之後,國民黨實行以黨治國,黨辦教育的政策,中國言論自由受到許多限制。1949年中共建政之後,中國大陸言論自由更是受到殘酷地摧殘,直到近年改革開放,才有少量的放鬆;而在台灣的中華民國,在解除戒嚴後,恢復了言論自由。
前期經過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5/La_Jeunesse.jpg/180px-La_Jeunesse.jpg


《新青年》
1915年9月15日,陳獨秀在上海創辦了《青年雜誌》(自第二卷改成《新青年(La Jeunesse)》,研究這段歷史的人們也普遍以《新青年》作為該雜誌的總稱,指出「德先生」(指「民主」Democracy)和「賽先生」(指「科學」Science)並在該刊物上大量發表抨擊尊孔復古思想的文章。標誌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這一時期中國的著名思想家、文學家們也紛紛在該刊物上發表文章,如胡適、魯迅、李大釗、周作人、吳虞等。這些撰稿人普遍接受了西方民主和科學的思想,使之成為新文化運動前期的指導思想。當時,《新青年》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教育家蔡元培任校長的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基地。
主要內容
在中國的教材中,以「四個反對」和「四個提倡」概括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

提倡民主,反對專制、獨裁。
提倡科學,反對愚昧、迷信。
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
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 胡適在「文學改良芻議」中也提出著名的八大主張:
一曰:需言之有物
二曰:不模仿古人
三曰:需講求文法
四曰:不做無病之呻吟
五曰:務去爛調套語
六曰:不用典
七曰:不講對仗
八曰:不避俗字俗語

後期變化
1916年3月,「護國運動」粉碎了袁世凱的皇帝夢,新文化運動的直接產生因素,就這樣被消除了。從此新文化運動開始逐漸淡去強烈的政治色彩,成為一般性的文化運動。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勝利,一部分在新文化運動中思想激進的知識分子,如李大釗、陳獨秀等,接受了馬列主義,轉變為「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認為共產主義才是能夠令中國獨立富強的方式,開始極力宣傳十月革命,成為共產主義在中國被廣泛瞭解的契機。[來源請求]
[編輯] 歷史意義
中國共產黨認為新文化運動全方位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中國人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解除了思想禁錮的知識分子們,開始投身更多的政治活動,成為「五四運動」的導火索;知識分子在此運動中所宣揚的社會主義思想,確立中國共產黨統治的根基。
另有人認為「新文化運動」是部分青年自由主義者和左翼激進文人之間的不穩定組合,主要成員都相信必需用現代西方文化替代中國傳統文化,但彼此對西方文化和中國現實的理解大相逕庭,所以這個運動迅速分解並依照各種政治意識形態重新組合。中國現代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潮都可以在這個運動中找到源頭。還有一些人認為新文化運動是左右兩派文人聯合起來反對文言文提倡白話文的運動。主要戰場在蔡元培主持的北京大學內,主要對象是一批老古董國學教授,結果大獲全勝,中國幾千年來積累的真正國學從此逐漸走向滅亡,1946年抗戰勝利後蔣介石在全國明文取消國文,代之以語文。到今日,全國已沒人會真正的古文朗誦了。1949年後中共推出了簡體字,新文化運動才告完成。

2010-03-14 20:41:11 補充:
影響
由於新文化運動提倡打倒孔家店,全盤否定了中國傳統文化,導致了後來對國學的忽視,國學開始衰落。

此外,由於五四時期對新的西方事物和觀念的大量引入,活剝生吞,因此出現了很多今日看來頗有趣的音譯外詞語:

柏理璽天德:President,總統
德謨克拉西:democracy,民主
賽恩斯:science,科學

2010-03-14 20:41:51 補充:
安那其:anarchism,無政府主義
康敏尼:communism,共產主義
尖頭鰻:gentlemen,紳士
費厄潑賴:fair play,公平忍讓
蜜司脫:Mr.,先生
愛斯不難讀:Esperanto,世界語,1887年由波蘭眼科醫生柴門霍夫所創
布爾什維克:Bolshevik(俄文)多數派
奧伏赫變:Aufheben(德文),揚棄
普羅列塔利亞特:proletariat,無產階級
意德沃羅基:ideology,意識形態
小布爾喬亞:petite bourgeoisie(法文),小資產階級

2010-03-14 20:41:59 補充:
印貼利更追亞:intelligentsia(俄文),知識分子
生的門脫兒:sentimental,傷感情調
生風尼:symphony,交響樂
朔拿大:sonata,奏鳴曲
煙士披裡純:inspiration,靈感
商籟:sonnet,十四行詩
英德耐雄納爾:Internationale,無產階級
英特納雄奈:International,國際
德律風:Telephone,電話

2010-03-14 20:42:25 補充:
這類過度期詞彙,今日大都被「奧伏赫變」了,不過也有些沿用至今:

「迷思」(myth)
「杯葛」(boycott)
「沙發」(sofa)
「咖啡」(coffee)
http://zh.wikipedia.org/wiki/%E7%99%BD%E8%AF%9D%E6%96%87%E8%BF%90%E5%8A%A8
2014-10-04 3:11 pm
您期待已久的 8891遊戲館 熱烈開幕囉!

8891娛樂館以優質的服務領先業界

多位美女客服24小時即時線上為您服務!

8891投注站有優於市面所有運彩遊戲的 賠 ~ 率

以及免下載專業美女 百家樂、21點、骰寶、各國賓果、餐廳賓果、彩球遊戲

另有數百位真人視訊聊天辣妹與您進行互動聊天還有"精彩"電影喔!

心動了嗎!! 快來體驗市面上最完質最高品質的服務

現在有開放免費試玩喔! 官網 : 8891.NET
2010-03-15 1:49 am
白话文运动
[编辑本段]兴起

  
白话文运动
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
  1917年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六号上发表《文学革命论》,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
  胡适、陈独秀在《新青年》打出文学革命的旗帜后,得到了钱玄同、刘半农(刘复)等人响应。
  钱玄同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一号发表《寄陈独秀》,表示赞同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1918年5月,《新青年》从第四卷第五号起,完全改用白话文,白话诗作也增多了,并出现了以鲁迅的白话小说为代表的彻底反封建的新作品。
  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5月15日发表于《新青年》杂志。
[编辑本段]高潮

  1919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开第一次大会。刘复、周作人、胡适、朱希祖、钱玄同、马裕藻等提出《国语统一进

從白話文運動談到簡體字
2005/11/18 03:17:07 瀏覽1118|回應1|推薦8

所有的文字都在變,中國文字從先秦到現在,已經變過很多次了。文字變化當然是要付出代價的,而其主要代價,體現在文化傳承上。當年古羅馬帝國解體,當時歐洲各地的[蠻夷]們拿著拉丁字母去搞本土化,拼自己的文字。弄到今天已經沒人知道當年拉丁文是怎麽發音的,也只剩下幾個專家才能看懂拉丁文。這就是說沒有人知道像Aeneid這樣的史詩應該怎樣發音。現在除了拉丁文專家外,大家也只能看Aeneid的譯文。大家知道,詩簡直是不可翻譯的。這就是當年歐洲放棄拉丁文所付出的代價。想想看,如果有一天沒人能看懂紅樓夢的原文,那是多大的損失。

中國近代文字改革主要是白話文運動和簡體字。兩者都在文化傳承上付出了代價,而尤以白話文運動的代價為最。近來在讀柏楊先生的[資治通鑑]的白話文譯本。我的中文程度不怎麽樣,只能看懂白話[資治通鑑],但譯本既然能出版,而且據説銷路很好,就説明大部分臺灣民衆也都不能看懂原文。這就是當年廢科舉和傳統教育,行白話文所付出的大代價。這還只是在[承]的方面. 在[傳]的方面, 白話文運動後, 古文和線裝書進了博物館. 古文創作停止, 再也不會有[資治通鑑]這樣的作品誕生了.

相對應的中文字簡體化,付出的代價就小得多。[資治通鑑]完全可用簡體字出版,而不失原意。這點我問過大陸中文學者。他們都同意這點。對他們而言,讀簡體字版[資治通鑑]和讀繁體字版的[資治通鑑],無論在内容敍述,文字意境都沒有區別,而柏楊的譯文最多只能做到内容敍述準確。

我當然認爲白話文運動是正確的。但從上面的例子可看出,相對而言,白話文運動付出的代價是巨大的,而簡體字付出的代價卻很小。白話文運動是當年胡适和國民黨政府推動的。所以國民黨的遺老遺少們就認爲是對的。

其實簡體字運動當年也是國民政府發起的,後來因為政治原因而反對。那些遺老遺少們就跟著反,説是簡體字破壞中國傳統文化,卻完全不想想白話文運動才是真正的[破壞]。當然如果閣下是前清遺老,連白話文都反,那又自做別論。但如果一個人只說簡體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小破壞,卻不說白話文對中國文化傳承的大破坏,那我們只能說他有意識形態的問題。

那些反對簡體字的理由都是不成立的。這些爭論在網上到處都能找到。有一說,簡體字對外國人學中文造成了混亂。其實沒什麽混亂的。我這個自封的毛裏塔尼亞人學的就是白話文加簡體字加漢語拼音。現在世界上掀起了中文熱的主要原因,不是什麽嚮往中華文化,而是中國二十多年來每年8%左右的經濟成長率。在此勸勸那些遺老遺少,還是把簡體字學一學,將來無論經商還是交流,這都大有好處。再説這不是個難事。也正因爲不是難事,更説明簡體字在文化上付出的代價不大。

還有人說贊成簡體字的人就應該在此用簡體字寫作。用簡體字寫作當然可以。就是用拉丁文寫作也可以。但文字是交流工具。現在臺灣大部分人學的都是繁體字,而聯網的大多數讀者都是臺灣人。用繁體字在此寫作是爲了方便交流,和簡體字/拉丁文的好壞無關。大陸簡體字一共有兩套,結果大陸民衆發現第一套好用,而第二套不好用。所以保留了第一套,廢止了第二套。這是務實的態度。
政府推動文字改革的例子比比皆是。遠的是秦王朝統一文字。近代韓國文字改革,越南文字拉丁化,都是成功的例子。中國文化大一點,文字拉丁化損失可能會太大,所以妥協一下簡體化,是十分合理的做法。

歐洲各國對文字採不同政策。英美對英語的政策是[無爲]。結果是字的拼法和發音脫節。每年美國小學生最大的比賽就是 Spelling Bee. 一幫學生排排站,然後每人拼一個罕見的字,拼錯的被淘汰。最後剩下的就是冠軍,好像還由總統接見,獎勵。這種事在德國就沒有。因爲德文怎麽念就怎麽拼。我德文字認得的不超過五十個,但看到德文字絕不會念錯。法文介於德文和英文之間,我基本上看到一個字就能念,但反過來不行。這就是政府嚴格控制語言的好處。
2010-03-15 1:29 am
http://tw.myblog.yahoo.com/jw!Hhqx3COeFRgs7D2R3IfK/article?mid=25


我覺得這裡面還蠻多的~
你參考看看!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09:07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14000015KK0656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