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砵仔糕
白色的砵仔糕,以鋁箔容器盛載砵仔糕是一種傳統廣東小吃糕點,源自廣東台山,在清朝咸豐年間的台山縣誌已有記載。
傳統的砵仔糕以黃糖、粘米粉等造成後,放在一個瓦製的小砵內蒸熟,故名;但現在的製法已多數改用小瓷碗。吃的時候才把砵仔糕從小砵倒出來,以竹籤穿起來吃。有的砵仔糕加入紅豆;亦有砵仔糕改以白砂糖製造,因而是白色的。剛蒸好的砵仔糕,暖、滑、香、爽。
砵仔糕在八丶九十年代的時候,只有一丶兩種的口味。但到了現在,砵仔糕的口味增加了很多種。只要是你想出來的口味都可以嘗到。以前的砵仔糕通常都是以黃糖製造的,但現在有的是以砂糖,有的是以冰糖,還有的是以蔗糖製造的,這些都適合不同人的口味。這些口味不但有創意,而且還很健康。例如:綠茶砵仔糕,南瓜砵仔糕,這些都是一些健康小食。在深水步找到這檔碩果僅存的瓦砵頭砵仔糕。說砵仔糕是四邑地道街頭小食,酬神祭祖也必備此糕點。
在老廣州西關也有售賣,一般一小半碗算單位,每個晶瑩剔透,咬下去的口感很彈牙,裡面還有一小堆的口味的餡料,多種多樣,有綠豆、紅豆、巧克力、菠蘿、椰子、香橙、芒果、馬蹄、西米、香芋等……
缽仔糕一般都是用一個小缽仔裝著,吃的時候用根竹籤劃開方格狀.
雞仔餅
雞仔餅,是廣州特產,源於廣州河南(海珠區)成珠樓所產的「小鳳餅」,其歷史悠久,遠近馳名。因它是成珠樓原主人伍紫垣之婢女小鳳創製而得名。因人們美稱「雞」為「鳳」,而它的商標是以「小雞」為記(「小雞」廣州人俗稱「雞仔」),故此餅一物兩稱:既叫做「雞仔餅」又叫做「小鳳餅」。
「小鳳餅」被認為是梁氏的祖傳,而「小鳳」一名來自於其酷似小雞的外形。在後來成珠樓將「小雞」註冊為「小鳳餅」的商標時,其意在附和將「雞」雅稱作「鳳」的民間習俗。
小鳳餅成為名餅是在半個世紀之後。成珠茶樓當時因中秋月餅滯銷,制餅師傅突然想到把制月餅的原料按小鳳餅的方法製作。雞仔餅用料不下十種,糖的重量佔了三成,加上少量精鹽、胡椒粉和五香粉,又摻和冰肉(肥豬肉)和欖仁,使餅身脆化,咸中帶甜,可茶可酒,受到顧客的一致好評。就這樣,新品種的「成珠小鳳餅」誕生了。
臭豆腐:
臭豆腐是一項流傳於全中國及世界其他地方的豆腐發酵製品,但在各地的製作方式、食用方法均有相當大的差異。臭豆腐分臭豆腐乾和臭豆腐乳兩種,都是相當流行的小吃。臭豆腐乳曾作為御膳小菜送往宮廷,受到慈禧太后的喜愛,親賜名御青方。臭豆腐在上海、台灣是頗具代表性的小吃。
油炸臭豆腐
台北的油炸臭豆腐台灣,香港或上海常使用油炸的方式食用。台灣的攤販所販賣的臭豆腐,常習慣搭配酸甜不辣的台式泡菜,舒解臭豆腐的油炸膩感,香港的則習慣以甜醬搭配。油炸方式又分2大類,
較嫩的吃法,臭豆腐炸至外皮酥脆,撈起瀝乾油後,切塊裝盤或裝袋。
較酥的吃法,臭豆腐炸至外皮酥脆,撈起後對角切4塊後,再回鍋繼續炸,直到看起來都呈現金黃色後,再撈起瀝乾油後,裝盤或裝袋。但這種吃法比較油膩。
炸臭豆腐是台灣傳統中常見的料理,不管是夜市還是部分餐廳中,都可以看到。1990年代前甚至有些攤販會沿街叫賣。烹飪方法通常是把醃漬好的豆腐,用高溫油炸,酥酥脆脆的外皮,配上酸酸甜甜的台灣泡菜。
其他
長沙和紹興的臭豆腐乾相當聞名,但其製作以及味道均差異甚大。長沙的臭豆腐以火宮殿為官方代表,毛澤東、朱鎔基等曾光臨並誇獎,美國《食品》雜誌也親臨採訪。火宮殿選用上等黃豆做成豆腐,然後把豆腐浸入放有冬筍、香菇、曲酒、瀏陽豆豉的滷水中浸透,表面會生出白毛,顏色變灰。初聞臭氣撲鼻,用油鍋慢慢炸,直到顏色變黑,表面膨脹以後,就可以撈上來,濃香誘人,澆上蒜汁、辣椒、香油,即成芳香鬆脆、外焦里嫩的臭豆腐。長沙街頭也有很多民間製作臭豆腐的能手,深受民眾的喜愛。紹興油炸臭豆腐是用壓板豆腐切成2.5厘米見方的塊,放入霉覓菜梗配製鹵中浸泡,一般夏季浸泡約6小時,冬季浸泡約2天,然後撈起,用清水洗淨,晾乾水分,投入五成熱油鍋中炸至外脆裡鬆即可,顏色為黃色,可蘸辣醬吃。武漢街頭的臭豆腐多以「長沙臭豆腐」為招牌,但製作方式並不相同,是用鐵板澆油煎,中不空並且為淡黃色。天津街頭多為南京臭豆腐,為灰白豆腐塊油炸成金黃色,臭味很淡。
製作過程
故稱為「臭豆腐」的原因,是因為它的氣味非常的臭,對於很多外國人來說,那種特殊的氣味,像足了排泄物,臭豆腐其實是一種發酵製品, 把原本無色無味的豆腐,讓他自然的發酵,台灣常見的浸泡液,就是把較老部份的莧菜,浸泡在洗米水中,再加入腐壞的蛋、食鹽和死魚,放在常溫下,讓他吸收那特殊的氣味。但隨著地區、食用方法的不同,製作方法及成品也有相當大的差異。
2010-03-14 08:47:28 補充:
生煎饅頭
生煎饅頭是流行於蘇州與上海的一種著名小吃,簡稱為生煎,生煎包,也稱「水煎包」,為煎熟了的有餡饅頭。主題生煎饅頭的餡料分「清水」、「混水」兩派,區別在是否使用肉皮凍。盛行的「混水」派以鮮豬肉加肉皮凍為主,不同種類的生煎也有用雞肉作原料,在一些考究的店家還能吃到蝦肉,蟹肉味的生煎。 面料用半酵麵皮包餡,然後排放在平底鍋內,鍋內放油,邊煎邊噴水數次,直至至底面色黃硬而脆出鍋。
生煎得成品色白,軟而鬆,肉餡鮮嫩,有滷汁,咬嚼時有芝麻及蔥香味,配以雞鴨血湯或牛肉湯或油豆腐粉絲湯,是上海人最喜愛的早餐食品之一。
蘸料
生煎饅頭的蘸料通常是鎮江醋或是上海米醋,也有人喜歡配以辣椒醬或辣醬油。
2010-03-14 08:48:47 補充:
油條
油條是一種長條形中空的油炸麵食,口感鬆脆有韌勁,是中國傳統早點之一。在廣東、福建又稱油炸鬼或炸面,潮汕等地的方言又稱油炸果,而北方亦稱果子。
油條的製作
油條製作時,通常是在普通麵粉中混入適量的膨鬆劑和食鹽,加入溫水攪拌均勻。然後反覆揉搓使其成為光滑柔軟有筋力的麵糰,醒發20~30分鐘,再摺疊揉搓,然後醒發,如此反覆兩三次。接下來在案板上抹上食用油,將揉好的麵糰拖拉成長條,再用刀剁成1.5厘米寬的長條,每兩條疊在一起,將中部捏緊。用手輕輕捏住一塊疊好的小麵糰的兩頭,拉成30厘米左右的長條,放入八成熱的油鍋中,邊炸邊翻動,待其完全膨脹,色呈金黃即可取出。
2010-03-14 08:49:16 補充:
豆花
豆花,全名豆腐花,又稱豆腐腦或豆凍,晉語稱作老豆腐,是由黃豆漿凝固後形成的中式食品。不過豆花比豆腐更加嫩軟,在嶺南通常加入糖水食用。中國北方稱豆花為豆腐腦,但北方豆腐腦多半為鹹辛味,使用鹽鹵凝固,南方則多使用石膏。
2010-03-14 08:49:35 補充:
種類
豆花主要分為甜、鹹兩種吃法。一般來說,甜食主要分佈於中國南方、香港及臺灣,後者則為中國北方。
甜
廣東、福建、香港、台灣、澳門等地區通常加入糖水或黑糖水食用,或者黃糖都可以。夏天通常將豆花放涼了吃,冬天則加入熱糖水食用,有人為了驅寒還會在糖水中加入薑汁或是為了口感加入綠豆、紅豆、各色水果或是湯圓一起食用。
比較特別的有豆漿豆花-將糖水改成豆漿。更新穎的食法會加上巧克力糖漿、滿天星製成的「巧克力豆花」、配以芝麻糊的「黑白」或加入水果汁例如芒果汁的「芒果豆腐花」。除了從湯汁下手外,臺灣亦有將豆花本體摻入其他口味如雞蛋、巧克力等的豆花,加上原本白淨的黃豆花,就成了三色豆花。
2010-03-14 08:49:49 補充:
鹹
將豆花加入鹵或佐料,各地略有不同,一般用黃花菜、毛木耳等。中國北方有加入肉餡,亦有中國沿海地帶就近使用海產如海帶絲、紫菜、蝦皮。甚有放入麻醬、辣椒油、香菜、醬油、醋、韭菜花、蒜泥、蔥花等,不勝枚舉。各地的口味不同主要取決於鹵或佐料。
原料
豆花原料很容易得到,僅有黃豆、水及凝固劑三種。又由於臺灣產黃豆汁液較少,故臺灣豆花用豆多半由美國及巴西進口。
水的多寡是影響濃淡要素;而凝固劑常為石膏、鹽鹵,還有人使用海菜粉。通常中國南方及臺灣使用石膏故豆花較軟,北方則相反。
2010-03-14 08:49:53 補充:
製作
豆花製作須先將黃豆浸泡,依品種或個人喜好約4至8小時不等,俟黃豆吸飽水份後再加以打漿、濾渣、煮滾,復降溫至90℃。
最後步驟稱為「沖豆花」,意即需沖入凝固劑豆漿後再靜置5至15分鐘才能完成。而豆花美味的技巧就出於豆漿與凝固劑融合的溫度控制,以及沖豆花的速度與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