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4 中史問題 士族南朝衰落的問題/原因

2010-03-13 2:43 am
有人認為即使東晉南朝有各種制度維繫士族的地位.但他們的衰落仍無可避免的.你同意嗎?試援引實抒發己見!

請各位學兄幫忙^^ thx

請幫我解決問題~ thx

回答 (2)

2010-03-13 9:00 am
✔ 最佳答案

圖片參考:http://imgcld.yimg.com/8/n/HA00782940/o/701003120110313873426250.jpg
有人認為即使東晉南朝有各種制度維繫士族的地位.但他們的衰落仍無可避免的.在下絕對同意這觀點,因此情況直至南朝時更為明顯,在下撮要內容由這時間開始,如有遺漏,請多包涵!

南朝社會存在著士庶兩個不同等級和僑人南人兩個不同集團。士庶兩大集團內部,又各自劃分為不同階層。比起東晉,更明顯地呈現出錯綜複雜的景象。
士族
南朝在律令上並未“分別士庶”,但社會習慣和不成文法認為,“士庶區別,國之章也”。這種區別“實自天隔”,皇權也不能消滅它。士族的身分連同祖父兩代的官爵,都登記在戶口冊黃籍上。除非特殊情況,士族一般不服力役和兵役。同裏伍庶族犯罪,士族不連坐,某些罪行的處罰,士族較庶族為輕,一般不受鞭笞。不得以士族之女為妾,不得隨意黜士族為賤民。庶族只能入太學,而士族得入國學,因此在文化教育方面享受更好機會。南朝士族得以保持其優越門閥地位的經濟基礎,是佔有廣大田莊山澤和附屬於土地上的大量依附人口。雖然同一家族中個別支派由於種種原因沒落窮困,並不影響其士族身分。
士族通過仕宦途徑和婚姻關係網,來維護門閥制度,形成封閉性集團。南朝士族子弟很重視起家官,目為一種資格。他們青少年時從秘書郎、著作佐郎等官職進入仕途,不久即升遷他職。宋齊以來,尚書令與僕射、中書監與令、侍中、吏部尚書以至司徒左長史等官,全部或者絕大部分為士族所壟斷。刺史職位則宋代士族比例最大,南齊有所下降,梁陳時士族庶族大致各占一半。總的講,士族任中央官多於地方官。五等封爵也是士族維持其門閥地位世代不絕的一種保證。所以“爵位蟬聯,文才相繼”成為士族誇耀的口實,也是構成士族的主要條件。士族所居官都是被認為“清顯”職位,一般不理政事,只是優遊容與,享受崇高名位與優厚待遇。士族之間彼此結成婚姻關係,絕不與所謂“非類”的寒門庶族結親,目的是保持士族集團的凝固性和封閉性。宋時還規定,士族如與工商雜戶為婚,就喪失士族身分。士族之中,又有高低階層之分,兩者之間,一般也很少通婚。低級士族擔任的某些官位,高級士族不屑擔任。但低級士族往往在政治、軍事等方面表現出才能,宋齊梁三朝開國的君主,都出於這一階層。南朝盛行譜牒之學,各種族譜甚多。士族成員不但要熟悉自己家譜世系以避祖先名諱,而且要注意回避別人祖先名諱。對家族言,族譜是嫁娶結親時從世系識別士族的必要參考;對官府言,族譜是通過世系區分士庶,防止庶族冒充士族規避徭役的手段之一。
庶族
庶族的上層包括下列類型:
①雖然富有而非世代官宦,缺乏文化教養傳統的家族。
②長期居住在地方,宗族強盛的地方豪強著姓。
③商人。
④手工業者。
庶族一律要為政府服力役兵役。史書中所見的次門、單家、役門、三五門大致都屬於庶族中的這一階層。庶族上層的各門品,可以由地方官根據需要來“條次”(即調整),但“士大夫故非天子所命”,皇帝不能命令某姓家族為士族,地方官更不能把庶姓提升為“舊門”(士族)。但在地方上有很多通過改注戶籍冒充士族者。他們固然不為高門所承認,但也可享受高門士族的某些特權,至少可以免役。庶族裏的中層,是人身依附關係極強的半自由人,包括部曲、佃客、門生、吏戶、軍戶(亦稱兵戶、營戶)、工戶、樂戶等。部曲、佃客、門生等既從事農業生產,也隨同主人作戰。軍戶沿自三國時期,不但世襲為兵,而且老人小兒都從役,與三丁抽一、五丁抽二的三五門不同。吏戶也世構相襲,全家為官府機構或官吏服力役,從事生產、作戰或其他役使。但吏戶出身者可以賜爵,有與平民身分相同的一面,梁時貧民租種豪家富室所占公田,交納高額地租,實際成為佃戶。奴僮構成庶族的最下層,經過放免才能成為半自由的兵戶或上升為平民。南朝一百七十年間,曾九次下詔放免奴婢。
僑人與南人
東晉以來士族僑舊之間的界限,南朝前期不但未趨淡漠,反更突出。僑姓士族的社會勢力益加鞏固以後,對南人更公開排擠。宋時尚書令僕、中書監令無一南人;齊時尚書令無南人,僕射十六人中一南人。中書監令二十二人中一南人。南人任侍中者較多。宋齊兩朝刺史中,南人不足北人的百分之二。梁陳時有變化,南人比例有所增加。婚姻方面,皇帝後妃與公主女婿,皆以北人為主。士族中亦南人北人各自為婚,僑人與南人為婚者極罕見。來自北方的士族,渡江較晚者,也被目為傖荒受到歧視。
南朝士族盡心力於維護門閥制度及家族利益,對於改朝換代無動於衷。新朝皇帝也利用高門士族作裝飾點綴,只求其馴服配合,不借重任何實力。另方面,士族及代表其利益的政府,對於庶族冒充士族逃避徭役等負擔,逃亡農民、隱匿戶口等,都採取嚴厲手段加以制止。南齊朝廷檢定黃籍,查出冒充士族者,從戶籍上加以糾正,稱為卻籍,遣戍遠地。百姓怨嗟,多逃亡避罪。以此為導火線,永明三年(485)冬,以圖墓看風水為業的富陽庶族唐寓之利用人民怨恨,發動暴動。眾多逃亡農民與藏丁匿口之外,投附的還有三吳被卻籍者三萬人,其中不少是冒充士族的地主富人。
參考: 中國史通+me
2010-03-13 8:14 am
同意

东晋后期到南朝时期士族制度逐渐走向衰落。根本原因在于士族自身的腐朽,士族制度下的门阀士族特别是高级士族凭借门第就可做官,世代控制高级官职。特殊的社会环境使许多士族不思进取,沉溺于清闲放荡的生活,不屑于政务军务。加之士族是近亲联姻,身体素质极差,因此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以后,一些庶族出身的将领脱颖而出,显示出较高的政治、军事才能,声望与权力迅速上升,南朝宋、齐、梁、陈开国诸帝均为庶族将领。南朝帝王虽无法改变高级士族垄断高官的局面,但却引用庶族官吏委以品位不高却握有实权的职务,在实际执政中分享了士族的特权。这一时期士族制度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二是受到农民起义的打击;原因之三是士族在统治阶级内部矛盾中受到打击、削弱。上述三种原因相互作用,极大削弱了士族制度的阶级、经济基础。
到了南朝时期,由于门阀世族自身的腐朽。丧失了在政治上和军事上的统治能力;社会阶级矛盾的冲突和激化,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寒族地主乘机以军功崛起,在镇压农民起义的同时,进而典掌机要,控制地方,统帅军队,以武功称帝,如刘裕、萧道成等,打破了门阀地主一统天下的局面。世族地主此时虽据高位,却已无实权,走向必然的灭亡。后经候景之乱、隋灭陈等变化,门阀等级制已奄奄一息,庶族地主跃居政治舞台的主要地位。至隋唐两代,废止九品中正制,实行科举制,"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终于使产生于魏,盛行于晋的门阀士族制度在政治、法律制度上最终消亡。


收錄日期: 2021-04-16 15:52:03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12000051KK01103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