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特色

2010-03-13 6:43 am
中國文化的特色有哪些?我要的是如:食 衣 住 行這方面的建築拉服裝文化生活之類的請幫我找多一點!!感謝><

回答 (3)

2010-03-13 7:56 am
✔ 最佳答案
中國文化的特色

食:
「南人食米,北人食麵」
由於米飯需要搭配菜餚,因此南方人在菜餚上花了很多巧思。
中華料理的八大菜系中,有七種來自南方。相較之下,北方人
則直接在麵食上做變化,發展出以包子、餃子、饅頭、餡餅、
油條為主食的文化。


衣:
旗袍為中國最具代表的服飾。


住:
南方的地形較為崎嶇、河湖眾多,因此房屋順應地勢的變化,
多為依山傍水,這也使得南方的聚落,擁有曲折蜿蜒的街道。
北方的氣候寒冷,房屋重視「坐北朝南」的方位,也迎接南邊
的暖陽、隔絕北邊的寒風,這使得北方的聚落,呈現方方正正
的格局。
在南方,人們坐在椅子上、睡在床上,以隔離地面的溼氣。北
方人為了避寒,則在房間裡設置「炕」(音ㄎㄤˋ),冬季時將
燒柴煮飯的熱煙導入炕洞,人們吃飯睡覺時都待在炕上。目前
北方城市大多設有供應暖器的管線,冬季時集體供應暖氣,以
取代炕的功能。


行:
過去,南方的陸運受限於地形,河流常成為主要的交通孔道;
而北方則擁有一望無際的大平原,有利於馬匹的快速奔馳。因
此,「南船北馬」曾被用來描述南北文化的差異。也由於南方
的交通較為阻隔,使得語言非常分歧,往往隔一座山、一條河
,人們便不能通話。南方「十里不同音」的特色,使得文化呈
現多元的風貌。相較之下,北方的交通暢行無阻,促進語言的
融合,文化也顯得較為齊一。
參考: 翰林出版
2010-03-14 6:21 am
中華文化,亦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即是指中華民族從上古起一直演化繼承而來的中國傳統文化。
中華意識

主條目:中華思想和小中華思想
中華思想指的是傳統上中國內部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繼承的思想模式,或可稱之為一種擁護中華文化的意識型態,其亦包含了對待異族、異國的態度和思想。中華文化和思想具有最高的價值,不承認漢民族以外的異族的獨自文化的價值,「化外之民」是教化的對象。也被稱為「華夷思想」。
小中華思想是一種由中華思想派生而來的,在日本、朝鮮、越南等中國以外的儒教文化圈(漢字文化圈,東亞文化圈)的國家和地區內存在的「文化認同」和「文明繼承者」的思想。
[編輯]「中華」的定義

中華文明亦稱華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中華文明史源遠流長,若從黃帝時代算起,已有5000年。有學者指出,中華民族有「三十萬年的民族根系、一萬年的文明史、五千年的國家史」。舉世公認,中國是歷史最悠久的文明古國之一。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兩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中華文明是兩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
中華人民共和國將中華文化定義為中國所有民族(即56個民族)的文化總匯。但以漢族為首所發起的辛亥革命的口號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可見在眾多人的心目中認為漢文化才是正統的中華文化。而在17世紀,滿族的清朝代替漢族的明朝取得了中原支配地位,朝鮮的儒者們認為滿族沒有正統性來繼承中華文明,中原的中華文明隨著明朝一起滅亡了(參照中國中心主義)。可知朝鮮也認為「漢文化才是中華文化,滿文化不是中華文化」。而清朝統治中國後,越南認為中原的中華文明分別由北方的清朝和南方的越南阮朝對等繼承,而阮朝有在東南亞傳播中華文明的責任,此想法則視滿族文化為中華文化之一。
判斷其文化是否中華文明的一部分,主要是依照依照漢字文化傳播而定,一般而言,受繼漢字文化國家,多半也繼承「中華思想」,所以日本、朝鮮、越南可視為中華民族。而非使用漢字文化民族如蒙古,西藏,新疆,滿族,則大多不具備中華思想,並非中華民族之一。但明清以後,中國執政強權卻主張可依照朝代的關係而定,如該國與天朝中國有附屬關係以及其漢化程度有很大關聯,例如元朝時蒙古文化也被當權者認為是中國文化、滿清皇帝也認為自己是中國天子而繼承中華文化(然而今日許多漢人仍對清朝實行的「剃發易服」反感;且1871年,中日兩國談判《中日修好條規》中,日本曾抗議,不准清政府自稱中華。[1]。最終使馬關條約中漢日文的國家名詞產生不同)、李氏朝鮮作為中國附屬國也常自稱其屬於中華文化。直到外蒙古、朝鮮半島獨立,民族主義興起後,才不再稱為中華文化,然而中國國內的民族卻仍認同其為中華文化。
[編輯]早期文化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區發現的裴李崗文化、賈湖文化等,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經進入以原始農業、畜禽飼養業和手工業生產為主,以漁獵業為輔的原始氏族社會,其中出土的龜甲契刻符號與約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類同和相似之處,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發現最早與文字起源有關的實物資料。當華夏文明在中原發展的時候,現在的中國疆域內還分佈著其他各種文化。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來考古發現的金陵北陰陽營文化、高郵龍虯庄文化、嘉興馬家浜文化、餘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灘文化、潛山薛家崗文化、天門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佈於長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遺址發現的古蜀文明,更是達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編輯]地域文化

中國地域遼闊,各地文化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並且具有中華文化的共性。除了主體民族漢族外,藏族、滿族、蒙古族、羌族等少數民族也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華文化主要可分為幾個地區:河南、山西、陝西、河北、山東一帶的黃河流域;四川、雲南、貴州一帶的長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帶的長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蘇一帶的長江下游;東北地區;內蒙古地區;新疆地區;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區;廣東、廣西一帶的珠江流域,潮汕平原一帶的韓江流域;福建的閩江流域等。
符號圖騰

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中國的帝王自稱「真龍天子」,具有權威的象徵。龍是一種在中國傳說中虛構的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龍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龍與鳳凰、麒麟、龜一起並稱「四瑞獸」。(也有許多典籍和史書著作中提到「四瑞獸」分別為:猰貐、居、貔、狻猊。)青龍與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國天文的四象。
宗教信仰

華夏文明的文化邏輯與「天圓地方」說存在密切關係。 當然,如果我們認識到井田制度的文化來源——「疆理」農業和「疆理」規劃對土地產權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義。那麼,從「天圓地方」和「疆理」農業的角度來看,中國文化與文明起源的歷史脈絡是非常清晰的
2010-03-13 7:27 am
地域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藏族、满族、蒙古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也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
中华文化主要可分为几个地区: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的黄河流域;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长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带的长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苏一带的长江下游;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区;广东、广西一带的珠江流域,潮汕平原一带的韩江流域;福建的闽江流域等。



宗教信仰
华夏文明的文化逻辑与“天圆地方”说存在密切关系。 当然,如果我们认识到井田制度的文化来源——“疆理”农业和“疆理”规划对土地产权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义。那么,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與文明的起源問題。春秋战國之時,思想進步,人文理性精神勃發,上古嬗變而來之宗教觀念革新。季梁曰:「民,神之主也,是以聖人先成民而後致力於神。」神為人創,民為神主,則前古神秘觀念漸消。上古「上帝」之概念漸由自然之「天」取代,天為道德民意之化身,這構成了後世中國文化信仰的一個基礎。「敬天祭祖」是中國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形式,佛教自从汉代传入中国后,在不断和中华文化交流中融合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儒家不是纯粹的宗教形式,儒家学者关心的是现实世界。中国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主体,宗教信仰上以祖先信仰、道教、佛教信仰为主,此外还有其他各种中国本土及各地地方性信仰,比如关公信仰、妈祖信仰、三山国王信仰、以岳王崇拜为代表的忠烈信仰等等。祭祀祖先轩辕黄帝、祭孔都是代表性的具有信仰色彩的活动。
薩滿教是一類涉及到診斷、治療與引發疾病等能力的傳統信仰及實踐,有時因為與靈魂的特殊的關係、或對靈魂的控制而造成人們的苦難。薩滿(珊蠻)(Shaman,巫師)曾被認為有控制天氣、預言、解夢、占星以及旅行到天堂或者地獄的能力。薩滿教傳統始於史前時代並且遍布世界。最崇拜薩滿教的地方是伏爾加河流域,芬蘭人種居住的地區,東西伯利亞與西西伯利亞。朝鮮人也是薩滿教的信徒,他們的東學黨據說是由此而來。
藏傳佛教,或稱藏語系佛教,又稱為喇嘛教,是指傳入西藏的佛教分支。藏傳佛教,與漢傳佛教、南傳佛教並稱佛教三大體系。藏傳佛教是以大乘佛教為主,其下又可分成密教與顯教傳承。雖然藏傳佛教中並沒有小乘佛教傳承,但是說一切有部及經量部對藏傳佛教的形成,仍有很深遠的影響。藏傳佛教始於松贊干布時期,自寂護論師傳入大乘佛教及隨瑜伽行自續派,蓮花生大師來到西藏,制服了外道(苯教),逐漸建立了密教的基礎,此一時期稱為前弘期。此後經過朗達瑪滅佛的波折,佛教經過滅佛運動的破壞後重新振興,並逐漸形成了寧瑪、噶舉、噶當、薩迦、格魯、覺囊等各派的傳承,此一時期稱為後弘期。
漢字文化圈


主条目:漢字文化圈
漢字文化圈是指中國以及受中國皇帝冊封的周邊國家或民族。這些中國周邊的國家或民族以文言文作為交流的媒體,從中國歷代王朝引進國家制度、政治思想並發展出相似的文化和價值觀。在政治方面,上述的國家或民族與中國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漢字文化圈的覆蓋地域與現代地域區分所指的的東亞地區有的很大的重合部分,包括了中國(漢族)、越南(京族)、南北韓(朝鮮族)、日本(和族、琉球族)等。日本的歷史學者西嶋定生提出的「東亞世界論(冊封體制論)」,成為了有關歷史學的「文化圈」概念形成的模型之一,並且大部分繼承漢字民族者,受中華文化意識影響甚大。
漢字
汉字不仅在華人地區中存在,也被日本、韩国、越南等非華人国家使用,是傳承中華文化主要特徵。汉字是在图形符号的简化过程中形成的。在山東省昌樂縣發現「昌樂骨刻文」距今約四千五百年(約為龍山文化晚期),比殷墟甲骨文要早一千年左右。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动物甲骨上的甲骨文为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同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先秦的文字颇不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将汉字发展分化,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秦国的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分化的历史。
小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形声会意字出现,让文字记载更为准确精密。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的一大进步,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今天人们书写方式有隶书、楷书、宋书、行书等等。由于現代中国大陸进行简化字改革,如今的华人社会里存在正體中文和简体中文两种主要书写系统。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08:29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12000015KK08419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