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恐龍??

2010-03-10 3:01 am
What is 恐龍?My friend wants to know what is 恐龍.THANK YOU!!!!!!!!!!!!!!!!!!!!!

回答 (2)

2010-03-16 6:08 am
✔ 最佳答案
恐龍(學名:Dinosauria)是群中生代的多樣化優勢陸棲脊椎動物,支配全球陸地生態系超過1億6千萬年之久。恐龍最早出現在2億3千萬年前的三疊紀,滅亡於約6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所發生的白堊紀末滅絕事件。
在1861年發現的始祖鳥化石,與美頜龍化石極度相似,差別在於始祖鳥化石有著羽毛痕跡,這顯示恐龍與鳥類可能是近親。自從1970年代以來,許多研究指出現代鳥類極可能是獸腳亞目恐龍的直系後代[1]。大部分科學家視鳥類為惟一倖存發展至今的恐龍[2],而少數科學家甚至主張牠們應該分類於同一綱之內[3]。鱷魚則是另一群恐龍的現代近親,但兩者關係較恐龍與鳥類遠。恐龍、鳥類、鱷魚都屬於爬行動物的主龍類演化支,該演化支首次出現於二疊紀晚期,並在三疊紀中期成為優勢陸棲動物群。
在20世紀前半期,科學家與大眾媒體都視恐龍為行動緩慢、慵懶的冷血動物。但是1970年代開始的恐龍文藝復興,提出恐龍也許是群活躍的溫血動物,並可能有社會行為。近期發現的眾多恐龍與鳥類之間關係的證據,支持了恐龍溫血動物的假設。
自從19世紀早期,第一批恐龍化石被科學方法鑑定後,重建的恐龍骨架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品。恐龍已是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兒童或者成年人均對恐龍有很高的興緻。恐龍往往是熱門書籍與電影的題材,如:《侏羅紀公園》,各類媒體也常報導恐龍的科學研究進展與新發現。
所有的恐龍皆為陸地動物。許多史前爬行動物常被一般大眾非正式地認定是恐龍,例如:翼手龍、魚龍、蛇頸龍、滄龍、盤龍類(異齒龍與基龍)等,但從科學角度來看,這些都不是恐龍。

恐龍(不包含鳥類)是群生存於陸地上的主龍類爬行動物,四肢直立於身體之下,而非往兩旁撐開,牠們出現於晚三疊紀卡尼階,各種恐龍快速地演化出不同的特化特徵,並發展出不同的體型大小,佔據者不同的生態位,並持續生存到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4]。有許多型態的爬行動物與恐龍生存在同一時期,例如:魚龍目、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盤龍目,許多大眾媒體常將牠們也歸類於恐龍,但牠們在科學分類上並不屬於恐龍。魚龍類、滄龍類、蛇頸龍類都是海生爬行動物,並不生存於陸地上,也不屬於主龍類;翼龍類屬於主龍類,是在三疊紀時期與恐龍分開演化,但並非陸棲動物:盤龍類生存於二疊紀,親緣關係較接近於哺乳類[5]。
恐龍是中生代的優勢陸棲脊椎動物,尤其是在侏儸紀與白堊紀。在恐龍佔優勢的侏儸紀與白堊紀期間,幾乎所有身長超過1公尺的陸地動物皆為恐龍,同時代的其他動物因此受到體型發展與生態位上的限制。舉哺乳類為例,牠們的體型多接近現代的齧齒動物,不超過貓的大小,食性為肉食性,以小型動物為生[6]。生存在白堊紀的三椎齒獸目(Triconodonta)的巨型爬獸(Repenomamus giganticus)是個少數例外,巨型爬獸體重12到14公斤,已知會以幼年鸚鵡嘴龍等小型恐龍為食[7]。
恐龍家族極為龐大、多樣性。截止到2006年的學術研究,已確定有超過500個屬;根據估計,化石記錄中曾出現的屬總數約為1850個,當中有75%已被發現化石[8]。一個早期的研究推測恐龍有將近3,400個屬,但大部分無法在化石記錄中保存下來[9]。截至2008年9月17日為止,恐龍記有1,047個種[10]。恐龍有草食性動物,也有肉食性、雜食性動物。有些恐龍以雙足行走,或四足行走,或如砂龍和禽龍可以在雙足和四足間自由轉換。許多恐龍的身上具有鱗甲,或是頭部長有角或頭冠。儘管恐龍以其巨大體型而著稱,但許多恐龍的體型只有人類大小,甚至更小。目前已在全球各大洲發現恐龍化石,包含南極洲在內[11]。無論體型大小,恐龍對陸地生活的適應性堪稱卓越,但牠們無法佔據海生以及飛行動物的生態位。
2010-03-10 3:36 am
what is 恐龍??

恐龍,是對一些史前爬行動物的統稱。最早出現於大約2億2千萬年以前,生活於三疊紀、侏羅紀和白堊紀,存在了1億5千萬年。在大約六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晚期,幾乎所有種類的恐龍都滅絕了,但是有一種觀點認為,現代鳥類與某種恐龍有血緣關係。

恐龍(Dinosauria)這名字最早為英國科學家理察·歐文(Richard Owen)在1842年提出。它由希臘辭彙deinos(意為「恐怖的」或「極其巨大的」)和sauros(意為「蜥蜴」)組成。恐龍一詞為日本翻譯,後為中國引用。

恐龍的體型差異很大。已知最小的恐龍只有雞那麼大(鼠龍(Mussaurus),其幼體僅有20公分),但大多數都體型巨大。最大的是蜥腳亞目恐龍(戈壁卡拉麥裡龍(Klamelisaurus gobiensis),體長超過30公尺,高10公尺),為曾經存在過的最大的陸生生物,在所有生物中,僅次於鯨。

許多其他種類的爬行生物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某些種類同樣體型巨大,外形奇異,但它們不是恐龍。如蛇頸龍。

恐龍消失於六千5百萬年前的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Cretaceous-Tertiary extinction event)。通常的解釋是一顆巨大的隕石撞擊地球造成了滅絕(最早為Walter Alvarez提出)。但這一理論尚有爭議。

一般隕石的說法乃指隕石撞擊地球後,大量的灰塵暴淹沒大地及大氣,造成陽光無法直接照射到地球表面,各地氣溫逐漸寒冷,恐龍因無法在冷酷的氣候中生存及覓食,而死亡變成化石。另有一說法,指當時地球兩極因氣溫的急劇變化,造成海面水位上升,造成大陸與大陸間有河流阻隔,造成恐龍覓食困難而死亡。

恐龍(不包含鳥類)是群生存於陸地上的主龍類爬行動物,四肢直立於身體之下,而非往兩旁撐開,牠們出現於晚三疊紀卡尼階,各種恐龍快速地演化出不同的特化特徵,並發展出不同的體型大小,佔據者不同的生態位,並持續生存到晚白堊紀馬斯垂克階[4]。有許多型態的爬行動物與恐龍生存在同一時期,例如:魚龍目、滄龍科、蛇頸龍目、翼龍目、以及盤龍目,許多大眾媒體常將牠們也歸類於恐龍,但牠們在科學分類上並不屬於恐龍。魚龍類、滄龍類、蛇頸龍類都是海生爬行動物,並不生存於陸地上,也不屬於主龍類;翼龍類屬於主龍類,是在三疊紀時期與恐龍分開演化,但並非陸棲動物:盤龍類生存於二疊紀,親緣關係較接近於哺乳類[5]。

恐龍是中生代的優勢陸棲脊椎動物,尤其是在侏儸紀與白堊紀。在恐龍佔優勢的侏儸紀與白堊紀期間,幾乎所有身長超過1公尺的陸地動物皆為恐龍,同時代的其他動物因此受到體型發展與生態位上的限制。舉哺乳類為例,牠們的體型多接近現代的齧齒動物,不超過貓的大小,食性為肉食性,以小型動物為生[6]。生存在白堊紀的三椎齒獸目(Triconodonta)的巨型爬獸(Repenomamus giganticus)是個少數例外,巨型爬獸體重12到14公斤,已知會以幼年鸚鵡嘴龍等小型恐龍為食[7]。

恐龍家族極為龐大、多樣性。截止到2006年的學術研究,已確定有超過500個屬;根據估計,化石記錄中曾出現的屬總數約為1850個,當中有75%已被發現化石[8]。一個早期的研究推測恐龍有將近3,400個屬,但大部分無法在化石記錄中保存下來[9]。截至2008年9月17日為止,恐龍記有1,047個種[10]。恐龍有草食性動物,也有肉食性、雜食性動物。有些恐龍以雙足行走,或四足行走,或如砂龍和禽龍可以在雙足和四足間自由轉換。許多恐龍的身上具有鱗甲,或是頭部長有角或頭冠。儘管恐龍以其巨大體型而著稱,但許多恐龍的體型只有人類大小,甚至更小。目前已在全球各大洲發現恐龍化石,包含南極洲在內[11]。無論體型大小,恐龍對陸地生活的適應性堪稱卓越,但牠們無法佔據海生以及飛行動物的生態位。

2010-03-09 19:37:25 補充:
恐龍(Dinosauria)是在1842年由英國古生物學家理查·歐文(Richard Owen)正式提出,歐文把恐龍總目定義為蜥形綱(Sauropsida)的一個獨特部族或亞目,包含當時在英國與世界各地發現的恐龍[12]。Dinosauria這名詞衍化自古希臘文,deinos/δεινός意為「恐怖的」或「極其巨大的」,sauros/σαύρα意為「蜥蜴」[13]。歐文在命名時,考量到牠們的牙齒、利爪、巨大體型、以及其他令人印象深刻的恐怖特徵,因此命名牠們為「恐怖的蜥蜴」[14]。中文的恐龍一詞,源自日本的翻譯「恐龍(恐竜)」,後來在中文地區廣泛使用。

2010-03-09 19:38:20 補充:
恐龍分為兩大類:

蜥臀目和鳥臀目,以骨盆結構區分。
參考: , =]


收錄日期: 2021-04-13 17:08:1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09000051KK0099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