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所謂熱病 (Heat Illness) 其實泛指因高溫而引致的病症,而熱病中又以中暑最為嚴重,可在短時間內引致死亡。患者通常同時患有一種以上的徵狀,然而當發現有任何熱病徵狀時都應盡快補充水份及散熱。 身體脫水的後果就是令到血容量下降,供應肌肉的血流量亦因此而減少,肌肉得不到充足氧氣及養份,肌肉力量及耐力亦會隨之下降。
情況再不改善的話便會虛脫、休克,在熱天時更可引致熱衰竭及中暑,更嚴重的話甚至死亡。大量研究証明在熱環境中運動時,每 10-15 分鐘補充 150-250 毫升水份,可顯著地抑制血容量下降,心跳率和體溫的增加,同時運動時間亦明顯延長。
各種熱病之徵狀、病因及處理方法:
熱病種類
熱痙攣 (熱抽筋)
(Heat Cramp)
熱昏厥
(Heat Syncope)
熱衰竭
(Heat Exhaustion)
中暑
(Heat Stroke)
徵狀
運動中之肌肉及腹肌不自主抽搐。
停止運動後突然昏厥。
脈搏快而弱、血壓降低、眩暈、極口渴、大量出汗,虛弱、尿液變濃,體溫升高但不超過 400。C (量度直腸溫度而非口腔溫度),作嘔,皮膚起鵝皮,亦可同時伴有熱痙攣或熱昏厥徵狀。
體溫升高超過 400。C (量度直腸溫度而非口腔溫度) 皮膚乾燥及灼熱、停止出汗、精神紊亂、肌肉無力、不省 人事。
病因
脫水及肌肉包膜內外之鈉及鉀失去平衡。
身體脫水又未能及時補充,令血容量下降,停止運動後肌肉不再將血液由下肢泵回心臟,同時下肢靜脈未能及時作反射性收縮而令大量血液停留在下肢,血容量又不足以維持血壓,結果血壓急劇下降而昏厥。
身體脫水又未能及時補充,令血容量下降,身體又未能適當分配血流,常發生於未適應炎熱天氣人仕。
因高溫而令腦部體溫調節功能失效。
處理方法
在陰涼處下休息,補充水及電解質,按摩及輕輕伸展抽緊之肌肉。
在陰涼處下休息,抬高雙腿,補充水份。
在陰涼處下休息,抬高雙腿,補充水份,處理不當可演變成中暑。
** 立刻降溫,補充水份,用** 水噴皮膚,尤其是大靜脈接近表皮之部位,如腹股溝、腋下及頸部,吹風及同時按摩體表,以避免因皮膚溫度急速下降而引致血管收縮,使體內熱力不能散去,是急症應立刻送往醫院。
★橫紋肌崩解 (Rhabdomyolysis)
在中暑病人身上偶然可發現有橫紋肌崩解,或有人形容為肌肉溶化 (Muscle melting),患者之肌肉包膜瓦解,同時肌血球素 (Myoglobin) 及其他肌肉內之代謝物會釋放到血液,而此類物質對腎臟來說是毒素,會引致急性腎衰歇。 在橫紋肌崩解病人身上可發現肌肉腫脹、疼痛,乏力及肌肉有鬆軟感。亦因出血而皮膚變色,尿液含有高濃度肌血球素及呈褐色,是一種極嚴重之急症,應立刻送往醫院。
★低鈉血症 (Hyponatremia)
血液鈉濃度介乎 117-128mmol.l-1。除非運動員在熱天連續運動超過 4 小時而又只喝大量 (遠遠超過流失之汗液) 不含電解質飲品,及不進食含鹽食物如:餅乾、麵包等才會令血鈉濃度下降。這種現像稱之為低鈉血症 (Hyponatremia) ,但並不常見。徵狀為昏睡、無力、肌肉抽搐、神志不清、癲癇。
★預防熱病之方法
‧積極鍛鍊體能,逐步適應炎熱天氣。
‧行山前一兩天喝足夠水份直至尿液清澈。
‧如自覺未能抵受炎熱天氣,應盡量避免在一天中最熱的時間行山。
‧穿著鬆身淺色,易排汗的衣物及戴闊邊帽,實在太曬的話可撐傘。
‧可利用附有飲管的水袋以方便補充水份。
‧開始行山前 30 分鐘喝 500 毫升水。
‧行山期間縱使不覺口渴也要定時飲水,待口渴才飲水已太遲 (每 15-20 分鐘喝 150-250 毫升水)。
‧飲用凍 (8-130。C)、及含糖量低 (6-8%) 之飲品,可較快吸收水份及醣份 (溶解 6-8 克葡萄糖於 100c.c. 清水)。
‧情況許可時(如經過溪流)可向皮膚灑水。
‧無需吃鹽餅。
‧多帶點水,用不完總好過缺水。
‧留意隊員有否熱病徵狀,多作小休。
2010-03-08 23:15:23 補充:
板大你要不要先確定你要問的疾病名稱呢
2010-03-13 18:54:58 補充:
黃熱病為一病期短且嚴重度變化大的急性病毒感染疾病,輕微病例在臨床上難以診斷。典型症狀包括:猝然發作、冷顫、發燒、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痛、虛脫、噁心、嘔吐、脈搏慢而無力但體溫上升。
初期黃疸輕微,但會隨病程而漸明顯。蛋白尿甚至無尿也可能發生。白血球減少在初期就出現,且在第5 天左右時最明顯。大部分的感染者此階段之後便復原。部分患者在數小時至1 天之後,就轉而進入危險期,會出現出血徵候,如流鼻血、牙齦出血、吐血及黑便,甚至出現肝臟及腎臟衰竭。地方性流行區內人口的致死率約為5%;但爆發流行時致死率可達20%~40%。
2010-03-13 18:57:58 補充:
(一)為一病期短且變化大的急性病毒感染疾病,最輕微時臨床上無法診斷出來,典型的病症似登革熱:猝然發作、冷顫、發燒、頭痛、背痛、全身肌肉痛、虛脫、噁心、嘔吐。
(二)病程繼續,脈搏逐漸減慢且無力,肝炎,出現蛋白尿甚至無尿。馬鞍型發熱曲線常見。
(三)白血球在一開始就減少,且在第5天左右時最明顯。
(四)一般出血症狀包括鼻血,兩頰出血,嘔血及黑便。
(五)病程稍早出現黃疸,以後逐漸加重。
(六)地方性流行區內該本地人口的致死率小於5%,但外來人口感染時,其致死率可能高達50%。
2010-03-13 19:05:42 補充:
都市黃熱病,除了1954年發生在千里達的少數幾個病例以外,1942年以來美洲就再也不見藉埃及斑蚊散播的都市黃熱病了,但都市黃熱病仍然流行於非洲多雨的叢林地帶。
叢林的黃熱病:非洲當地的叢林黃熱病正呈地方性的流行,目前美洲的熱帶地區亦然。叢林黃熱病的感染重點是在經常出入叢林的20至40歲的成人,叢林黃熱病在亞馬遜盆地呈地方性流行。目前為止,從未有証據顯示黃熱病曾出現在亞洲,
都市地區以人及埃及斑蚊為主。叢林地區以人以外的脊椎動物(主要為猴子)和叢林蚊子為主。經卵傳染可使蚊子持久保持傳染力。
2010-03-13 19:06:58 補充:
★病人、接觸者及周圍環境之控制:
1、發病病人立即報告衛生當局。
2、隔離:於監護病房佈撒殺蟲劑或是蚊帳等方法防止蚊子接近方才發病5天以內的病人。
3、兼行消毒:病人的住宅四週迅即佈撒有效的殺蟲劑。
4、檢疫:無。
5、接觸者防疫:以前不曾接種過疫苗的家人及鄰居必須立即接種疫苗。
6、接觸者及感染源調查:徹底清查病人在發病前3至6天內所曾駐足的一切場所(特別是叢林地區)以資確定黃熱病的傳染中心(特別是叢林地區),然後再追查任何曾經往訪該傳染中心地區的人口,並且研討蚊子可能肆虐的工作地點或起居場所,再以有效之殺蟲劑滅蚊,並密切注意輕微的發熱疾病以及疑為黃熱病但尚不能證實的亡故病例。
2010-03-13 19:08:13 補充:
「國際衛生條例」規定,接種黃熱病預防疫苗,必須由國家衛生行政機關指定的接種中心實施,並且使用經世界衛生組織批准的疫苗,否則不予認可,預防黃熱病注射證明書是現時唯一於各國入境時需出示的國際疫苗證明書。旅遊人士應預留充足的接種時間,因預防黃熱病注射證明書在初次注射十天後才會生效。
黃熱病預防疫苗,只需接受一劑的皮下注射,自接種之日第10天起,10年內有效,因此應在出國前十天辦理接種。年齡是一歲以上可接種;增強劑只須每十年接種一次。
使用之疫苗,禁止與霍亂、傷寒、副傷寒疫苗同時接種,應間隔時間三星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