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為何是秦國最富強?

2010-03-04 10:43 am
秦國的地理位置是最西部
也就是離沿海最遠的位置
若是本人沒有計錯
基本上中國大陸的西部
土壤比較貧瘠
地勢也比較高
照理來說秦國的經濟應該是比較差的
但秦國卻是當時最為富強的大國
這又是為啥麼?
當時的秦國地理位置大概是現今的哪個省份
更新1:

本人知道秦國富強的原因泰半來自於商鞅的變法成功 其實比較想了解的是以秦國的地理位置 靠的是哪些方法來讓經濟富足 PS此問題基本上應該歸類在[本國地理]會較為適當 在此為題目歸類不當向各味道歉 to越來越懶惰兄 本人就是想探究秦國富強的原因才發問 請不要用問題來回答問題 請告知實際上的氣候變化 本人覺得你[反問]的態度傲慢且帶有些無理 有藐視發問者之嫌,此舉有違知識+當初所設立的目的吧

更新2:

本人無意挑起筆戰 但請各位大大發言時 用字遣辭稍微尊重些 在此再向 越來越懶惰兄道歉 修正上面的對汝知批判 汝之言論雖不傲慢,卻對發問人有失尊重 方才口快失言 還請懶惰海量,大人不記小人過 感謝懶惰兄所給之意見

回答 (7)

2010-03-04 9:42 pm
✔ 最佳答案
秦國原本定都成雍,商鞅變法後遷至咸陽。當時的疆域包括目前的陝西省大部分、山西省西南(一小塊)、河南省西部(一小塊)、甘肅省東南部、四川省部分。秦國在春秋末期是力量較弱的國家之一,所以秦國的統治者一直力圖改變這種局面。西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魏國人商鞅應募入秦實行變法,自此秦國進入了其快速發展的階段。

商鞅在十年的時間裡通過實行組織民戶、獎勵軍功及變領主制為地主制等一系列政治經濟的改革,使秦國國富民強,成為戰國第一大國。但商鞅的變法遭到了其他舊勢力的反對,至秦惠王即位,商鞅便被施以車裂之刑,而他所設立的新法卻廣泛被秦人接受,成為此後秦國政策的基礎。就在商鞅變法的同年,秦國滅蜀,至此,秦國北有上郡,南有巴蜀,東有黃河與函谷關,地勢宜首難攻故而被稱為“天府雄國”。加之商鞅變法所創造的經濟政治條件,使之完全具備了統一全國的條件。

據楊寬的《戰國史》和鄺士元《國史論衡-先秦至隋唐篇》提到秦最後能一統天下有下列因素:

★就地理因素
◎秦據關中地勢之利,又有殽函為障,且四面有山河之固,閉關自守,列國不能攻開關破敵,諸侯不能禦,獨擅其利,六國對秦莫可奈何。而且自從併巴蜀以後,西之土地皆為秦有,秦強而無後顧之憂,故能集中力量向東發展。

◎秦國民雜西戎,民風強旱,而關東三晉民風較秦為弱,君主有雄心,在此種有利的條件連結下,國力自然雄厚。

◎秦國領土為中國最佳戰馬產區,所以騎兵特強,當時也只有趙國北靜地區也產戰馬,訓練騎兵,所以戰國時代能與秦一較高下的也只有趙國,及秦趙長平會戰,趙恬為白起所騙,大敗於長平,喪師數十萬,東方各國精神崩潰,不戰而亂,這也是促使秦國統一天下的原因。

◎秦人地處偏僻,關東諸國,素以戎狄視之,顧極少參加東方諸侯的會盟和征戰,於是列國征戰擾攘之時,獨得閉關休養,培植國力,又因為地廣人稀,招三晉的人民入秦耕種,使自己的人民任戰,秦國在以逸代勞之下,不為諸國所乘。

★就內政外交而論
◎秦國數世君主皆能高瞻遠矚,奮發圖強,他們能以霸諸侯,統一天下為己任,又懂得任用賢能,如秦穆公用百裡奚、蹇叔、孝公任用公孫鞅,昭王用范雎,始皇用李斯等。且孝公以後,任用法家,紀律嚴明,賞罰分明,又推行良好的制度如廢井田,開阡陌,置郡縣,設令丞等。與當時的六國君主貪圖苟安,截然不同。

◎自從商鞅變法,人民擁有法治的觀念,而且秦始皇登位後,一改呂不韋的雜家政策,徹底遵行商鞅擬定下的法度,對李斯極為重用,其他六國則政策不一,多以國家利益為大前提,各懷鬼胎,蘇秦曾倡議合縱政策,但是由於未能集中力量,最終失敗,相反地,秦則是一意以滅六國為目的,軍民上下一心。

◎秦國發展較慢,自從商鞅變法,國法由是一新,過去一切貴族領主制度廢棄,而已人才政治,故人才得以重用,反觀他國制度多以貴族和宗室利益為主,時有公子爭位之內戰,在六國之中有才能的人,別無出路只好投效秦國,因此秦國有許多良好的制度,有助於秦國的強盛。

◎秦初商鞅變法奠定基礎,其後用張儀連橫之說,粉碎六國聯合陣線,繼續用范雎遠交近攻之策,削弱韓、魏國之力,最後採用李斯之謀,離間六國各自擊破,秦統一中國,部分原因由於國策運用巧妙與適當的所成。

★就時代的趨勢因素
◎春秋戰國時代,社會學術興起,儒墨兩家都是尚文化,重歷史,不以狹義的國家富強為出發點,其議論思想,往往是謀求社會徹底的改進,與道家論學態度一樣,此數種大一統之思想,都是有助於天下統一之說,使狹義的國家觀念破除,助於秦統一天下。

歸結以上幾點,可以得知,秦富強的原因,人民的向背是戰爭勝負的關鍵,因為這時各國的軍隊的主要成員是農民,戰爭的勝負不僅決定交戰國經濟條件,和物質力量,其關鍵在於人心的向背,政治上比較進步的國家會得到人民的支持,相反的,一個政治腐敗剝削殘酷的國家自然會激起人民的反抗。

秦在兼併戰爭中推行了符合人民願望的政策,兼併戰爭中,把那些被判罪的罪人赦免,遷到新的土地上耕種,以補充這些地方流失的勞動力,還有攻取某些大城之後,把城中的舊貴族和大商人驅逐出去,這是法家中強本弱末的政策,是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

所謂的本是指農,即小農經濟,末就是工商,因為工商業者,不僅是農民的剝削者,也是小農經濟的侵蝕者,他們大量兼併土地,會使農民紛紛破產流亡,影響國家賦稅,徭役兵役的來源,所以秦國在兼併戰爭中推行的政策,客觀的符合歷史發展的要求。

最後就是人民群眾迫切要求統一,在這紛紛嚷嚷的亂世之中人民的生活困苦,為有統一的國家才能帶來人民所希望和平安定的生活,秦始皇之所以能夠完成統一大業這項歷史任務,首先就是由於國家統一符合了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願望。

參考: 神之左手 惡魔的右手*Google大神
2010-03-10 3:37 am
用於近戰肉搏的震撼騎兵(Shock Cavalry)並不會因為缺乏馬鐙而無法使用,使用效能也沒有差到那裡去,二十世紀末期的馬具考古復原工作已經證實了這點。

2010-03-15 19:44:03 補充:
我是用以下幾本:
Goldsworthy, Adrian Keith. The Roman Army at War 100 BC – AD 200.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Inc., 1998.

Sidnell, Philip. Warhorse: Cavalry in Ancient Warfare. New York: Hambledon Continuum US, 2006.

馬鐙不影響騎兵作戰是1986年後逐漸流行的觀點,經過實際操作,證實該觀點確實可行。不過,亞洲的學者與讀者似乎還無法完全接受如此觀點。
2010-03-09 5:49 am
大家因該都知道西川巴蜀
因秦國有巴蜀
2010-03-05 4:59 pm
先看戰國時期秦國的地理位置, 戰國初期秦國僅位於關中.
關中,或關中平原,指中國陝西秦嶺北麓渭河沖積平原,平均海拔約500米,又稱關中盆地,其北部為陝北黃土高原,
向南則是陝南山地、秦巴山脈,為陝西的工、農業發達,人口密集地區,富庶之地,號稱「八百里秦川」。
關中之名始於戰國時期,因為西有散關(大散關),東有函谷關,南有武關,北有蕭關,故取意四關之中(後增東方的
潼關和北方的金鎖兩座)。四方的關隘,再加上陝北高原和秦嶺兩道天然屏障,使關中成為自古以來的兵家必爭之地。
關中土地肥沃,河流縱橫,氣候溫和,《史記》中稱其為「金城千里」、「天府之國」和「四塞之國」。自西周起先後
有12個王朝在此建都,如西周、秦、西漢、唐等等,歷時1100多年。
要講地理怎麼可以沒有地圖
春秋時代列國形勢略圖( 戰國初期秦國地理位置 )
http://www.pro-classic.com/ethnicgv/cmaps/1974/chts01-07.htm
戰國時代列國形勢略圖
http://www.pro-classic.com/ethnicgv/cmaps/1974/chts01-09.htm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607030707913
其實韓趙魏地理位置也不錯, 位於黃河和芬水流域之間, 土地也是相當淝沃, 而齊位於東海有漁鹽之利, 楚有淮河和長
江流域也有漁米之利, 但是楚地在春秋戰國時期多是未開發的沼澤之地.

看完地理位置, 再談為什麼秦國會富強 ???
在春秋戰國初期, 秦楚仍然被視為蠻夷之地, 人才多在韓趙魏三國, 然而秦孝公對此感到羞愧和憤怒, 所以勵志改革重
用了公孫(商)鞅, 然後有了史上有名的商鞅變法, 這是秦轉強的第一步也是很重要的一步.
秦惠王採納司馬錯的意見, 趁巴國和蜀國互鬥時, 派軍隊將這兩國滅了並且占領巴蜀, 也就是史稱天府之國的蜀州, 這
使得秦國更加富強.
在西元前 246 年約是戰國末期秦始皇時期, 韓國為了讓秦國民疲財盡, 派他們的水利工程師鄭國, 假裝犯罪逃亡到秦
國, 不過不是說服秦始皇蓋宮殿花園, 居然是說服秦始皇開鑿鄭國渠, 這一點 PoSeDon 大大有提到, 鄭國渠開鑿成功,
使得原本許多鹹質土地寸草不生, 都變成肥沃良田多出了四萬餘公頃.
秦國會富強真正的因素在得到人才和重用人才, 如商鞅變法, 張儀的連橫, 范雎的遠交近攻的策略, 尤其連橫和遠交近
攻的策略多次讓秦國不費一兵一卒就從韓趙魏楚等四國得到精華區域的領土.
韓趙魏位於當時精華地區難道沒有人才 ??? 商鞅, 張儀. 范雎其實都是魏國人, 後來才因為不被重用或招陷害到秦國
求發展. 趙自從武靈胡王穿胡服學胡騎以後, 戰鬥力大增, 足以和秦國相抗, 趙也出許多名將如廉頗, 李牧, 趙奢等,
但是都不能重用他們, 趙派白面將軍趙括領軍攻打秦國, 結果長平一戰讓白起坑兵四十萬, 趙國因此一厥不振.
所以亡六國者非秦國也六國也

2010-03-11 14:31:24 補充:
騎兵就算沒有馬鐙也可以射箭, 而且機動性遠大於車兵和步兵, 當兩軍對陣時, 有騎兵的一方, 可以用的戰術比只有步兵, 車兵的一方還多, 可以側擊, 襲擊敵後, 可以撕裂敵陣.

楚漢相爭時期, 楚原有樓煩騎兵隊, 漢的戰鬥力就不如楚, 後來漢在某場戰役獲勝( 我忘了哪一場), 漢也捕獲樓煩騎兵隊, 從此戰鬥力大增

2010-03-16 23:06:28 補充:
投票所可真熱鬧 ^ ^

2010-03-17 18:25:31 補充:
呼!!! 逆轉 ---> 再被逆轉

且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2010-03-05 2:36 am
如果你玩過三國志,或信長野望之類的遊戲,就能充份瞭解為什麼。
秦國的強盛,除了變法成功之外,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理位置。
秦國基本上只與魏國直接接壤。在一個充滿敵意,各國相互攻殺的時代,敵國能少一個就賺一個。晉國分裂成韓趙魏這三個國家之後,這三個位於中原地帶的國家,是最先完蛋的。就算秦國不滅掉他們,他們也很難生存下去,除非有很高超的外交技巧。因為,他們基本上是處於四面受敵的戰略態勢。
秦國能統一天下,不只是靠自己的富強,更重要的是其他各國連年征戰,不停的互相攻殺,打得精疲力竭、民窮財盡。等到秦國一出關,這些疲弱的國家又不能團結在一起,只想苟且偷安,最後的下場就是被各個擊破。
戰國時代的秦國,就像日本戰國時代的島津(日本最南端)或南部家族(日本最北端)。因為只要應付一兩個外敵,所以生存的壓力不會那麼大,可以趁別人互相攻殺的時間,好好的培養自己的實力。
此外,戰國時代的關中,基本上是很肥沃的,與今日沙漠化的關中是完全不同的。在戰國史上,自從變法之後至劉邦進關中之間,再也沒有人有能力攻破函谷關。具有強大的生產力,國土又從沒有外敵直接入侵,其國力當然累積得比其他國家要快。
2010-03-04 11:14 pm
富強只是結果,你可以把戰國七雄看成不同的經理人,它們接手的公司各有利弊,都有取得天下的本錢,秦國地理上並不是最富的,但爭奪天下是一條長跑,秦王是錯犯得最少,攻略方向最一致,也是國家運作最有效率的國家

我把戰國優缺點列出來:

趙國: 戰國最強悍的騎兵,強將多,但是昏君也多

韓國: 兵器是當時最有名的,特別是韓弩及甲冑,但是處於中原交戰之處

齊國:臨海有漁鹽之利,臨淄是商業大城,也是最有錢的國家,與燕國長期不睦,田單復國後的齊國國力大不如前,齊王建茍且偷安,面對中原戰事,不馳援卻也不修戰備達四十年之久,最後滅亡

楚國:有漁米之利,頗為豐饒,但楚國屬於百越民族,仍有部落社會的痕跡,氏族彼此猜忌,當秦楚進入總體戰時,動員沒有秦國來的徹底,楚兵雖多,卻被秦國逐一消滅

吳越:產名劍,土地豐饒,但互相爭戰最後被楚國滅掉

秦 : 偏僻貧脊,有函谷關可守,侵入秦國並不容易,君王都很賢明

因為各國有各的強處,只要好好利用,都有取得天下的條件,只把富強歸給商鞅或者鄭國渠是不妥的,張儀免去好幾次秦國被合圍的困境,當其它國家在互相消耗時,張儀為秦國省下更多資源

秦國富強主因是因為君王賢明,事實上,韓非是韓國人,商鞅是衛國人,鄭國是韓國人,李斯是楚國人,張儀是魏國人,這些人在本國都不被重用,才會出奔到秦國

秦國最能平等對待外國人,唯才是用最徹底的國家,秦國沒有封建制,就算是太子也要有軍功才可受封,只要有軍功,布衣也可為相,除了讓秦人急功好利,也讓咸陽成為當時人才匯集之地,這才是秦國富強的核心原因

2010-03-04 15:21:32 補充:
秦國雖然產馬...但騎兵對戰場的影響很有限...當時的騎兵並沒有馬蹬,不能做重裝騎兵的衝殺,頂多是輔助兵種,主力還是以步兵為主,如你看兵馬甬中,秦國主力還是步兵和弩兵,弩兵之所以另人喪膽,還是併吞韓國的結果

2010-03-04 16:40:17 補充:
再者,你要問秦國土地是否肥沃....

秦國大約為在今天的陜西山西,寶雞咸陽一帶,叫做關中地區,剛好是黃河的一大分支--渭水,留經黃土高原而下,帶來大量黃土,在這個地區形成沖積平原,黃土是世上最好的土壤之一,細如花粉,而且河水不停帶來土壤,地利不致耗盡,但為何還叫是窮鄉僻壤?主要就是水患,由於水中挾帶大量泥沙,沿岸雖肥沃,卻不定時氾濫,無法長住,但鄭國渠修建後,水患減輕,關中才慢慢開發起來。

但就如我說的,各國都有得以富強的條件,只是君主不懂開發而已,因此還是用人的問題。

2010-03-04 16:43:51 補充:
再者,巴蜀原本是蠻荒之地,森林蔽天,但秦昭王任用李冰開發後,成了天府之國,並不是巴蜀很富庶,而是開墾得宜。同樣條件,楚國也有的,長江沿岸更肥沃,但楚國不懂用人,以致長江流域的開發,遲致孫吳才開始。

2010-03-10 15:57:40 補充:
to 裝甲小弟
這部份可以請您提供考證資料嗎?
因為我手上的資料顯示,中國Shock Cavalry的戰術,是到南北朝以後才出現的。如果您的資料比較正確,我也可以update一下
2010-03-04 11:22 am
陜西與四川部分,八百里秦川與握關中者得天下,就是指佔據這位置的好處與富饒!
你看到的是現在的中國西部,那我反問,你知道兩千多年來,氣候變遷多少次?
黃河改道多少次?
中古的經濟與現在的經濟價值觀是否一致?
再來一開始秦國也非最強,開始富強應該在商鞅變法那時期,但真正足以一國之力橫掃敵六國,應該是在長平之戰後,長平之戰前,趙國經趙武靈王胡服騎射,與秦國仍有一戰之力,不需聯合其他五國就能對抗秦國,但長平之戰被白起殺了20萬主力,至此關東六國在無能以一國之力對抗秦國!!

2010-03-04 07:55:23 補充:
經濟觀不要用現代的經濟觀去評價!
1.取得巴蜀糧倉地帶
2.兵制由兵民合一制改用徵兵制度並同時獎勵農民耕戰與解放奴隸,始生產力與戰力同時大增!
再來改革也並非只有商鞅變法,只是他做的改革是關鍵!
從獻公自雍遷都制交通便利的櫟陽,因櫟陽接近此時期強國-魏,屬於商業往來要衝之地!
並廢止人殉制度,始的國家人才不因君主死亡而更替!
進行戶籍相伍,掌握人口進而型成軍事組織!

基本上秦由弱轉強的關鍵時間點應該是在獻公至惠文王!
這時間秦國領地與原先相比僅多了巴蜀與河西地與原魏國城池,所以與其說是地理環境,不如說是制度使其強盛!


收錄日期: 2021-05-04 11:37:38
原文連結 [永久失效]:
https://hk.answers.yahoo.com/question/index?qid=20100304000010KK01002

檢視 Wayback Machine 備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