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故事的背景:
西元前五世紀的中國戰國時候,趙國由趙太后執政,但是強大的秦國準備向趙國發動戰爭。趙國於是向關係良好的齊國求援,齊國為了自身的利益,要求趙太后把寵愛的幼子長安君送到齊國作人質,才肯出兵援救。趙太后對幼子極為寵愛,生怕他到齊國發生什麼危險,遲遲不作決定。大臣們為了國家的安危,極力勸說太后派長安君到齊國做人質。結果趙太后大為生氣,對大臣們說:“以後誰 再提起讓長安君去作人質一事,我一定要當面唾他的臉。”
★當時對話的大意:
這天,德高望重的大臣觸龍求見趙太后,太后以為他又是來勸說她派兒子去做人質的,氣衝衝地等著他。誰知觸龍見到太后只說:“我好久沒有來問候太后,不知道太后最近身體怎麼樣,所以特別來朝見問候。”趙太后說:“最近我活動得不多,每天吃飯也少。”觸龍說:“我近來的胃口也不好,卻還是支撐著散散步,每天走上三四里路,稍微增加點食物。這樣對 健康有好處。”太后說:“我可做不到這些。”這時,在日常的相互問候中,趙太后的怒氣漸漸消了些。
★此段貌似閒談,實際上是觸龍巧妙地說服趙太后的第一步。“盛氣而揖之”說明太后的思想上有準備,既使你是身居高位的老臣,照樣讓你過不去。可是觸龍卻採用“緩衝法”,見面後,隻字不提“令長安君為質”之事。而是訴自己的病苦,問太后起居,在敘寒問暖中使太后“色少解”,打破了僵持不下的局面,為進諫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避實就虚,巧妙周旋
面對如此氣氛,觸龍出場了。而且是“入而徐趨”,太后呢,“盛氣而揖之”,兩相對照鲜明。當眾人為他捏把汗時,觸龍開口了。首先是講明了自己不能疾走的原因是“病足”,轉移了太后的視線;接着又問候太后的身體狀況和日常飲食情況,從老年人普遍關心的養生問題談起,借此拉近了彼此之間的關係,讓怒氣沖沖的太后放鬆了警惕,太后接话“恃辇而行”“恃粥耳”“老婦不能”,自然而然進入到觸龍预先設計好的程序。在同一年龄段談論彼此關心的话题,自然不會有“話不投機半句多”的尴尬,而有“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快意。由於把握好了避實就虚的交際要點,並巧妙周旋,使原来怒氣沖沖的趙太后此時自然“色少解”,觸龍的話語交際能够顺利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