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匿名君 : 法安!
圖片參考:
http://abcd1fg.myweb.hinet.net/face_1681.gif
答案就在題目中 ...。
又 :
圓即圓滿,覺即菩提。圓滿菩提,是為佛果。以過患離盡,功德滿足,無不圓明覺了,故稱圓覺。然此圓覺之性,即一切法之平等真如性,亦即一切眾生之平等真如性,故舉圓覺一名,則一切法性,一切眾生性,攝無不盡,以皆平等真如性故。結論 :圓覺者,圓攝一切法真如性。
2010-03-05 17:06:19 補充:
【善男子。圓覺自性。非性性有。循諸性起。無取無證。於實相中實無菩薩及諸眾生。】
圓覺性。淨圓覺性橫遍十方,豎貫三際,無生無滅不可分別,清淨不動。 一切境界,皆緣起如幻,無有實性。眾生日日住於緣起法中,皆住幻化妄想境也。雖住妄想境,卻不應加以了知,加以分別。何以故?唯是一心故,一切相無非實相故。一切境緣生無性,即是一心,即是實相。
圓覺無取無證,無分菩薩眾生。故眾生求解,反為障礙。菩薩見解,亦為障礙。入地菩薩見法性故,分別心方始寂滅。如此不求除妄,不求取真,淨心無住,契入一真法界,即能成就圓覺妙行。
此即心無所住,不取於相,清淨圓覺的境界 , 即是佛性, 即是實相 . 即是般若之異名也。
2010-03-06 15:26:56 補充:
題文字解 :
【以幻修幻】:我們要用覺知的空性來觀照它(幻),雖然這是幻法,我們初期還是要藉幻來修幻,把這個虛幻法,練成不黏、不執取。幻成第六識的相分(法相)時,幻得太離譜了,要藉修行來慢慢能離幻。
【知幻離幻】:聖人能住境不生心,如實現其境。凡夫心境起執為有我,再加上自己的宿習推波助瀾,更入妄想煩惱境。
經云:「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為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
2010-03-06 15:28:19 補充:
【圓覺者,即一切清淨真如】,眾生本具如來德相,能照見諸法圓滿相,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一切的幻身、幻心、幻境妄想執著非你本來清淨的自性。
因心無住,內心無垢,對境亦不用起名相來分別之。如是,幻塵不是幻塵,自性不是自性,一切入畢竟空相中。如此,非幻不滅,此不滅的佛性覺知心,覺知一切因緣法爾現象。
2010-03-07 17:53:09 補充:
如何觀圓覺心 ? 止觀的觀 , 即是觀慧。
《圓覺經‧威德自在菩薩品》
『善君子!無上妙覺,遍諸十方,出生如來與一切法,同體平等。於諸修行實無有二,方便隨順其數無量。圓攝所歸,循性差別,當有三種。』
對於尚未解脫的眾生來說,覺知境界可以分為三種觀照角度「心性、物性、知性」。所謂「心性」觀照角度,就是基於覺知主方而觀照;所謂「物性」觀照角度,就是基於覺知客方而觀照;所謂「知性」觀照角度,就是離於主客,而基於主客之間的覺知作用而觀照。
.
2010-03-07 17:55:15 補充:
【觀心方法】,也稱為「空觀」。因為心性是覺知主方,不能直接被觀照,所以藉由觀取靜相(注意!不是使心平靜!強迫心念平靜是「止」而非「觀」)而照攝自心昇華於物擾煩惱,終至覺觀不動而如鏡映像。
【觀物方法】,也稱為「假觀」。因為物性是覺知客方,可以直接觀照,所以藉由觀捨幻相(注意!不是用心思維其幻,而是遠離幻執,不為所動)不染執著,而造作種種變化。隨其離幻功夫增強,覺知境界的造作範疇也就愈加通達,廣攝愈多眾生,其度化眾生所造作的種種因緣境界也就愈加廣大。此一修持歷程的造作境界,正如同苗芽逐漸長成大樹。
【觀知方法】,也稱為「中觀」。因為知性離於心物,正就是覺知的觀照作用,而不是心物兩端的妄執礙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