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佳答案
自己的孩子,總有幾分與父母相似。遺傳了好的地方,那當然是一件好事,但不好的話,就是一種悲哀了。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這句話對性格來說是最好但是的描述了。日常中為什麼有的人直率熱情、精力旺盛、不怕挫折、感情輕易外露?有的人觀察敏銳、情感細膩、多愁善感?有的人善於忍耐、缺乏生氣、性格內向?又有的人活潑好動、善於交際、輕易接受新鮮事物、適應環境較強、愛好輕易轉變呢?
人的性格是由什麼決定的,性格是否可令遺傳? 任何生物都能把自我的某些特性遺傳給後代,這也是說性格也可能是遺傳的。美國和以色列科學家第1次用基因來解釋和判定人的性格,了解那些不安分守己、富於冒險的人,他們第11號染色體上有一種遺傳基因,與其性格密切相關,這為研究性格的形成題出了一條新的思路。
這是因為身體的這種基因含有遺傳指令,能夠在腦部中構成許多受體。這些受體分佈在人的神經元表面。接受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物品,從而持續地引發群眾追求新奇的願望。儘管這是科學家從遺傳元素角度解釋性格形成的1個新了解,但是,遺傳對人的性格的危害也是相對的,因為相異的後天環境,如環境、教養等對同一種類別的人可能產生完整相異的論斷。
心理學家認為,性格作為個人對客觀現實穩固的心態與之相適應的習慣化的行為方式,受遺傳素質、日常環境、文化元素、社會階層及家庭和學校等多要素元素的危害,人的性格是在獨特的遺傳素質的基礎上,經過社會化過程所形成的。 有部分家長擔心小孩性格內向,輕易受人欺負,實際大可不必,因為性格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也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性格。
性格是先天和後天環境相組合的產物,即使我們不能改變先天元素,但可令運用後天元素在現實日常中不斷改變和完善,以培養成健康很好的性格。 60年代後有一種理論——“預限理論”,認為刺激超過了預限的值以後就可以使人的性格發生變化。孩子先天的個性、素質只是奠定了基礎,孩子以後的發展道路是漫長的,和以後的生活經歷也有關係。
比如,一個孩子很膽小,不願與人交往,後來的工作環境是在軍隊裡,這是個集體,需要他與人交往,需要參加許多集體活動,甚至殘酷的鬥爭,這樣的環境就會使他變得堅強、開朗、豁達。又如一個很開朗的人,很愛笑的人,到了一個嚴密封鎖的環境中,不許他和別人相處,最後,他也可能變成一個沉默寡言的人。所以環境影響著人的心理活動,同樣也影響著性格的形成。 生活、環境、時間都是改變性格的最好的雕塑師。